





天津北方網訊:近年來,天津市著力實施雙城管控、本著“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水則水、宜草則草”的原則,高標准高質量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打造京津冀東部生態走廊,營造了“大綠野趣、郁郁蔥蔥、鳥語花香、生機盎然”的生態場景,不僅讓京津冀地區多了一片可供呼吸的“城市綠肺”,更為人民群眾搭建了可親近、可融入、可體驗、可享受的綠色空間。
坐落在津南區的海河南岸,一道美麗的綠色森林港灣悠然顯現。自開工建設以來,這裡已經相繼建成了“林深海棠紅,美景花映樹”的綠屏·咸水沽灣、“綠樹前池靜,小站稻香濃”的綠屏·辛莊灣和“林深泛五色,水畔荷香情”的綠屏·雙橋河灣和綠屏·葛沽灣,形成飛鳥雲集、滿目蒼翠、碧波蕩漾、魚翔淺底、花海繁茂的生態美景。
綠屏建設之中,林田水草四大要素的豐富有機組合,繪制了大林、大綠、大寫意的優美生態畫卷。圍繞這四大要素,不同的生態特色被重點呈現,成為點睛之筆。
圍繞“林”突顯“綠”。津南根據土地鹽鹼性大的特點,重點選擇國槐、白蠟、柳樹、榆樹等喬木品種,同時點綴栽植碧桃、山楂、苹果、棗樹、海棠、榆葉梅、金葉榆、紫葉李、金枝槐等果木,形成高低錯落,觀賞性強的植被景觀。春季桃花盛開,景色怡人;夏季滿眼翠綠,遮蔭消暑;秋季碩果掛枝,享樂豐收。
圍繞“田”突顯“稻”。津南區是小站稻的發祥地。在實施綠屏建設過程中,該區將1500畝小站稻田融入綠屏,打造了千畝稻田展示區,讓群眾可以近距離欣賞小站稻生產過程,品味、傳承小站稻作文化,實現了生態文明與特色農業的和諧發展。
圍繞“水”突顯“湖”。在建設過程中,津南區巧妙利用片區內池塘,進行挖掘聯通,在林中構築生態湖,一方面就地解決了植樹造林填墊土方問題,有效降低造林綠化建設成本,另一方面也為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澇起到了調劑作用,同時也為片區增添了流動的景色,增加靈氣,一舉三得。
圍繞“草”突顯“趣”。花草是森林的必備元素。津南區在綠屏三大片區內共栽植千屈菜、馬鞭草、鼠尾草、波斯菊、荷蘭菊、紫花苜蓿、蜀葵、歐石竹、荷花等十餘個品種的地被花草和水生植物近65萬平米,沿綠屏·咸水沽灣月牙河生態湖區打造了佔地120餘畝的花海,一年四季奼紫嫣紅,爭奇斗艷。
不僅僅是海河南岸這片2萬畝規模的林水生態帶,在濱海新區胡家園東部和津南區衛南窪西部、東麗區海河綠芯局部區域等綠屏空間都形成了成林、片林的生態格局。海教園綠廊、官港森林公園、東麗湖經過提昇完善,呈現了“大林、大水、大綠”的生態景色;在津南區八裡臺西部、咸水沽灣,東麗無瑕街北部、西青區王穩莊西南部等區域呈現了林田相依的生態田園美景。今年,本市年著重推進了“十大重點生態片區”建設,目前寧河區永定新河林水生態區、濱海新區和東麗區古海岸濕地綠廊、津南區雙橋河林水生態區、衛南窪林水生態區等局部區域,均初步呈現出“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生態效果。京津冀 “城市綠肺”的規模效益已經初步顯現。(津雲新聞記者段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