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王彥,女,漢族,1986年12月出生,群眾,天津市津南區葛沽第二小學一級教師。工作十餘年來始終紮根基層一線,作為班主任培育了一批批優秀學生。工作兢兢業業,發揚愛心,贏得了廣大家長的贊譽,學生的愛戴;生活中發揮思政教師的優勢,堅持運用所學,傳播正能量,講好中國故事,參與公益活動。她用習近平總書記話語:“廣大教師要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學習知識的引路人,創新思維的引路人,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激勵自己。立志做一顆“引路石”,讓她的孩子們走在用愛心與責任鋪就的平坦而寬闊的道路上,奔向遠方,實現偉大中國夢。
用愛心引領孩子走向溫暖之路。師愛是無私的,它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每位學生;師愛是深沈的,它蘊涵在為學生所做的每一件小事中。在王彥老師的學生中,有一位學生讓她格外心疼,學生的父親在孩子上五年級時因吸毒入獄,母親又因詐騙被警方逮捕。家庭變故讓這個年僅12歲的小女孩變得自卑又敏感。王彥老師深知難過的孩子最需要關心和陪伴,她們師生更像是女兒和媽媽,每天王老師一定會和她牽手,擁抱她。由於家庭情況復雜,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每天輾轉借住在不同親戚家,王老師知道後,把她帶回了自己家,讓孩子安心住下。王老師反復與孩子的親戚溝通,終於為孩子爭取到一個穩定的環境,最終這位學生以全優的成績畢業。考試結束的那天給她最愛的王老師發來了這樣一段話:“老師,今天考完試啦,有很多話想對您說,忍不住啦,您是我的老師也是我第二個母親,甚至您比我母親還要愛我、關心我,您是我的老師,是除去母親第一個愛我的人,您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學習還教會我愛…”在學校,王彥老師用知識幫助他們追逐夢想;在生活中,她用愛心為孩子們營造溫暖。
用責任引領孩子走向幸福之路。逐夢的道路從來不是一個鋪滿鮮花的坦途,有時也有坎坷,但王老師享受的卻是難忘的過程。6月,她即將送別又一批畢業生。夏天四十人的教室悶熱無比。期末考試前的緊張氣氛讓王老師不敢放松,她像一臺連續工作的機器,忘記了休息。由於過度勞累王老師暈倒在講臺上。同事們慌忙把她送到了醫院,醒來後,王老師想要第一時間回到學校繼續和孩子們並肩奮戰,領導和同事勸她休息一天,可她卻說:“我哪裡放得下孩子們,快畢業了,正是最浮躁的時候,這個時候我不在,孩子會慌的。”孩子們也牽掛著她,班級群裡一串串溫暖的文字,家長們滿是關心的電話,都讓王老師備受感動!
“教好每一個學生”,對家長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孩子的終身發展負責,這是王老師的信念和責任。孩子們從老師身上也學會了感恩、盡責。王老師的班裡新來了一位轉學生,她得知孩子的家庭不富裕,就發動剛剛畢業的孩子,說自己需要校服,聽聞王老師需要校服,從家長到孩子不約而同帶來了洗得乾乾淨淨的校服,甚至還准備了各種學習文具。那幾天的學校門衛室,成為了愛心傳播站。家長們都說,很慶幸,經過六年的小學生活,在王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在自己的成長路上收獲的不僅僅有知識,還有懂得感恩、學會盡責。
用堅持讓師生逐夢路上盡情收獲。於漪老師說:“教師的生命是在學生身上延續的,教師的價值是在學生身上實現的。”所以王老師願用堅持與付出成就孩子,成就自己。學校的每一個角落都留下她們師生逐夢的足跡。教室裡朗朗的書聲、運動場上的吶喊聲、舞臺上動聽的歌聲……學生們屢次在比賽中獲獎,愛心義賣、大愛吾疆、熱心捐款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習生活變得五彩多姿。優秀班集體、區行為習慣示范班、區學習習慣達標班等是孩子們逐夢路上留下的一串串金光閃閃的腳印。
而她,作為一名小學的“思政”教師,盡責為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從自身實踐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帶著這沈甸甸的責任,她與學生一同成長,幸福收獲:先後被評為天津市師德先進個人、津南區師德標兵、津南區學科帶頭人、津南區學科優秀教師、津南區優秀青年志願者;天津市雙優課一等獎,獲兩節部級優師優課。所撰寫的論文獲國家、市級獎。成為天津市道德與法治教研室中心組成員。
未來的教育之路,她會在三尺講臺上,為指引學生前進領航導向;在一方校園裡,為培養祖國人纔盡心盡力;在師生共同的逐夢路上,立志做新時代“四有”老師,堅持“立德樹人”,用愛心與責任做好學生前行的引路人。(津雲新聞編輯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