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培育,打造『科技王牌軍』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陳汝寧 編輯:靳永鋒 2021-02-19 19:03:00

內容提要:2月19日,天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新聞發布會。

天津北方網訊:2月19日,天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新聞發布會。會上,天津市科學技術局黨委書記、局長戴永康對天津在“十四五”時期如何提昇科技創新能力作出詳細闡釋。

戴永康表示,未來五年,天津將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度融入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著力提昇自主創新能力,打造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到2025年,研發經費支出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達到3.3%,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1600家,為實現“一基地三區”定位和“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目標提供強大動力支橕。

戴永康介紹說,《綱要》突出創新能力的提昇和創新體系的完善,重點聚焦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京津冀協同創新、優化創新空間布局、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等做出任務部署。

增強創新策源能力方面一是積極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戰略科技力量是指對國家發展和安全起到戰略支橕和戰略引領的力量,能出大成果,作出大貢獻,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的“科技王牌軍”。“十三五”時期,我市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現歷史性突破,成功獲批建設新一代超級計算機、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等10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創新平臺。面向“十四五”,要著眼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全市需要,進一步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在信創、現代中醫藥等方向謀劃建設海河實驗室,培育國家實驗室“預備隊”。

二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科技自立自強的突破口。要堅持需求和問題導向,聚焦基礎軟硬件、先進通信、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合成生物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專項,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強化科技創新的高水平供給能力。圍繞信創、生物和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產業創新能力提昇,布局“補短板”和“鍛長板”並重的創新鏈,以自主可控的創新鏈保障安全穩定的產業鏈供應鏈。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方面一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近年來,我市堅持把發展科技型企業作為科技服務經濟建設主戰場的關鍵抓手,科企發展的“天津經驗”已在全國形成示范效應。未來五年,天津要強化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群體培育,打造“雛鷹—瞪羚—領軍”高成長企業接續發展梯隊。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織創新聯合體,領銜重大科技項目。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二是優化創新空間布局。著力培育“中國信創谷”“生物制造谷”“細胞谷”“天津智谷”等應用場景牽引的科技創新標志區和創新集聚區,在體制機制上發力,營造“谷”的優良創新生態。全力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昇級版”,高水平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三是打造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立與北京全國科創中心聯動機制,建設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等協同創新中心,積極融入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成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充分發揮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聯盟作用,吸引國內外先進成果落地產業化。

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一是全面推動大學科技園建設。使其成為成果轉化“首站”和區域創新創業“核心孵化園”。二是提昇成果轉化產業化服務能力。探索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推動科技成果評價的社會化、市場化和規范化。完善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技術轉移體系,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三是完善金融支橕體系。加大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構建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橕服務體系。

營造優良創新生態方面一是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改革。落實“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要求,強化科技宏觀統籌,改革完善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加快科技管理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賦予科研單位和科研人員更大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完善“揭榜制+裡程碑”“大平臺大設施+項目”等科研項目管理新機制。二是構築人纔聚集高地。充分激發人纔活力,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纔評價體系。(津雲新聞記者 陳汝寧)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