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亙古荒原變身美糧川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 編輯:李松達 2021-03-02 17:08:32

內容提要:北大荒,舊指黑龍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北大荒,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萎塘……大煙兒炮,誰敢當?天低昂,雪飛揚,風癲狂……』曾經,新中國著名詩人聶紺弩的《大荒歌》,將北大荒昔日的風雪肆虐、苦寒荒蕪展現在世人眼前。

北大荒,舊指黑龍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龍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廣大荒蕪地區。“北大荒,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萎塘……大煙兒炮,誰敢當?天低昂,雪飛揚,風癲狂……”曾經,新中國著名詩人聶紺弩的《大荒歌》,將北大荒昔日的風雪肆虐、苦寒荒蕪展現在世人眼前。

70多年來,北大荒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過去人跡罕至的北大荒,已經建設成美麗富饒的北大倉,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冬末初春時,記者來到黑龍江,探尋北大荒這片亙古荒原的蛻變之路。

  

 

 

1956年4月,山東省鄒平縣青年志願墾荒隊隊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維維攝

農墾先鋒 開拓北大荒

彎木做轅,麻繩為索,走進北大荒博物館,一把古老的犁把人們帶回到那個火熱的年代。

1947年6月,當時的松江省政府抽調了5名工作人員、招收了11名技術人員,修復了日本開拓團殘留的3臺拖拉機,從哈爾濱出發,來到如今黑龍江省尚志縣的一面坡東太平溝建立臨時場部。他們此行是執行一項特殊任務:響應毛主席發出的“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偉大號召。

6月13日,一塊松木板掛在了一間草房前,松江省營第一農場(現寧安農場)宣告成立。一把大犁打下去,黑油油的土地上翻開了壟溝。至此,北大荒這片亙古荒原的開發建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始了。

在北大荒開發建設紀念館裡,負責人丁軍告訴記者,由於建場初期條件艱苦,這裡曾被老百姓稱為“三光農場”:光?屯、光杆路、光板田。“這就是當時寧安農場的指揮部,它的建立,體現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的創業精神,以苦為榮的樂觀精神,勤儉辦事的節約精神。”

1947年至1949年間,一批來自延安、南泥灣的軍隊乾部率部挺進北大荒。北大荒先後建起了寧安、通北、趙光等一批機械化農場,點燃了創建公營農場的星星之火。為了培養師資,這裡創建了“萌芽鄉村師范學校”,並在此基礎上組建了萌芽農場。農場利用日偽遺棄的農機具,培訓拖拉機手,其中就有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軍。

在八五?農場場史館,記者見到一幅珍貴的照片,場史館負責人劉洋介紹,這是王震將軍在當時的愛民大隊召開的燒荒現場會。在這裡,他點燃了北大荒第一把荒火,建立了第一個鐵道兵軍墾農場,即八五?農場。自那以後,北大荒先後在密山、虎林、寶清、饒河地區建起了以“八”字頭命名的農場。

“王震將軍說,共產黨人就是有這種精神,我們要用自己的勞動和汗水,甚至鮮血和生命,在這片亙古荒原上建起國營農場群,建成糧食基地。”劉洋說,面對挑戰,開拓者們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終於建立起第一批國營農場,為後來的拓荒者奠定了基礎,樹立了榜樣。

  

 

 

北大荒糧食種植基地。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維維攝

十萬官兵 挺進北大荒

1958年1月24日,黨中央、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動員十萬轉業官兵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要求全軍轉業官兵去開發北大荒,屯墾戍邊。頓時,全軍上下熱烈響應,申請書紛至沓來。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各軍(兵)種近十萬復員、轉業官兵從全國各地奔赴北大荒。一位“墾二代”告訴記者,“聽我父親說,當時的官兵熱烈響應黨的號召,紛紛寫下決心書要求來北大荒開發,而且他們根本不提個人要求”。

彼時,北大荒已經有54個農場,新中國的農墾事業在北大荒已成燎原之勢。在北大荒博物館第二展廳的牆上,有兩幅巨大的黑白照片再現了當年十萬官兵雲集密山而後徒步挺進北大荒的場面。負責人關亮亮介紹,由於當時密山是個小縣城,沒有足夠車輛運送大批官兵,王震將軍便鼓勵大家要戰勝困難,徒步向荒原進軍。“在密山火車站,王震將軍向復轉官兵發出號召:‘鑄劍為犁,聽黨指揮,揮師北上,永不放下槍,好漢建設北大荒’。”

當時的北大荒已經開發了十多年,復轉官兵的到來,使黑龍江墾區從松花江兩岸、黑龍江南岸再到密山,連成一片。“轉業官兵到北大荒實際上是來搞經濟建設,從勞動力上給北大荒帶來了生力軍。”北大荒博物館原館長趙國春說,轉業官兵到北大荒,對北大荒在糧倉的建設中起到了不可估量、不可磨滅的作用。

十萬官兵的進駐,使這裡的口糧、住房、生活用品空前緊張,艱苦的生活開始了。沒有住的地方,墾荒隊員就砍樹枝、打土坯建起了馬架子,這一間間簡易的住所便形成了當初國營農場群的雛形,關亮亮說,“開發建設初期登上雁窩島、長林島的官兵們,幾十天就搭起了1000多個這樣的‘馬架子’”。

參與過當年墾荒的老人回憶,那時候,“馬架子”擋不住雨,隊員就蓋濕被子睡覺;沒有井水,隊員就喝“水泡子”裡的黃泥湯;一日三餐窩頭、高粱,連正常如廁都無法保證。可就是這樣,復轉官兵們還是在大門上刻下了這樣的誓言:“開發北大荒,為祖國建糧倉,永遠留在邊疆。”今天,“馬架子”也成了北大荒艱苦奮斗的代名詞。

“北大荒開發建設的成功得益於在黨的領導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從全國調集人員,迅速興辦起大型農場,快速推動大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同時,軍人身上的南泥灣精神以及軍旅文化、移民文化、知青文化、黑土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北大荒精神並不斷發展。”黑龍江省委黨校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副教授陳晨表示。

精神傳承 奉獻北大荒

天與地相接,一眼望不到邊。這是如今來到北大荒大農場的第一感受。八五?、八五二、八五九……在黑龍江墾區,一批“八”字頭農場還能尋到當年的印記。前進、前鋒、前哨……一批“前”字頭農場,仍能感受到當年挺進荒原的激情。一望無際的北大荒,從十萬官兵到來的那一刻,就播下了具有頑強生命力的紅色種子。

70多年來,三代北大荒人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不僅建起了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還締造了舉世聞名的“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時至今日,北大荒仍然流傳著“將軍嶺”“背兵過河”“司令員燒荒”“部長教我扶犁”“為夏大腳買鞋”“創建八一農大”“辦迎春機械廠”等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

當年,北大荒所處的三江平原沼澤遍地,一到雨季,許多生產隊就成了“孤島”。十萬復轉官兵抓住農閑時機,大搞治水會戰。他們住草棚、吃苞米面,在極其惡劣的生活條件下,憑著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艱苦奮戰。丁軍介紹,“有位參加治水會戰的少尉每天至少要乾14小時的重活,一連56天沒有脫鞋,直到後來,他的腳已經和鞋子分不開了,只能靠外科手術把腳底皮割開,他的工效也是全大隊中最高的”。

北大荒原本沒有路,生產資料沒法運,人也很難生存。所以,大規模開發之前,首要任務就是修路。1957年,為擔負起創建軍墾農場的重任,王震將軍作出“向荒原腹地修鐵路”的決定。戰友們冬天冒著風雪嚴寒,夏天忍受蚊蟲叮咬,揮師北進、打樁架橋,修通了密山—東方紅鐵路,全長195公裡。參加過當年會戰的女軍醫、如今已年逾八十的劉大娘,每當談起當年的會戰,都會感慨萬分,她說,“當時,轉業官兵的勞動強度很大,能送到醫院的都是重病號。那時候的北大荒,難啊……”

1960年,嚴重的自然災害襲擊了北大荒,農場糧食不能自給,口糧供應標准從每人每月的22.5公斤減至7.25公斤。面對嚴重的自然災害,八五三農場二分場的糧食保管員孔德喜,日夜看守著堆得像山一般的糧食,卻不曾把一粒糧食放進自己的嘴裡,有一天,餓昏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在北大荒,像他們一樣默默奉獻自己一生的人有很多很多。

離開北大荒博物館,依稀還可以看見“北大荒故人牆”上那12429個人名,他們把自己最寶貴的生命獻給了這片黑土地,為北大荒鑄就了不朽的豐碑。在故人牆的上方,鐫刻著一行大字“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是北大荒開發建設者們的鋼鐵誓言,雄渾激昂,字字擲地有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維維)

   原標題:【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亙古荒原變身美糧川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