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中國力量鑄就震後重建奇跡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經濟網 作者:鍾華林 編輯:付勇鈞 2021-04-05 15:40:37

內容提要:13年過去了,記者重走當年的地震災區,只見綿延的山巒重披綠裝,小鎮新村拔地而起,學校書聲琅琅,工廠脫胎換骨……從災難走向新生,從恢復重建邁向發展振興,走進新時代,這裡的人民以刻骨銘心的經歷講述著同一個主題的動人故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纔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川省汶川縣映秀鎮是二??八年汶川特大地震震中所在地,如今一座美麗的新城拔地而起。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鍾華林攝

汶川地震中受傷致殘的劉春燕成立了“春燕手工作坊”,帶領綿竹市漢旺鎮的傷殘姐妹創業,做手工飾品在線上線下銷售。圖為劉春燕正在講解。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鍾華林攝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8.0級特大地震突襲四川汶川。剎那間,山河破碎,滿目瘡痍,沿龍門山脈從南到北,從震中汶川映秀鎮到茂縣、綿竹、什邡、北川、青川等縣市,綿延300多公裡,涉及重災區面積達10多萬平方公裡。

13年過去了,記者重走當年的地震災區,只見綿延的山巒重披綠裝,小鎮新村拔地而起,學校書聲琅琅,工廠脫胎換骨……從災難走向新生,從恢復重建邁向發展振興,走進新時代,這裡的人民以刻骨銘心的經歷講述著同一個主題的動人故事: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纔能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艱難險阻,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搶險救災 恢復重建

“地震那天,我正帶著村民們修路。一瞬間,山崩了,屋塌了,全村所有村民都無家可歸。我安慰大家,黨和政府一定會管我們的!”回憶當時的情景,汶川縣映秀鎮黃家院村黨支部書記連富強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震後第一時間,黨中央作出指示,強調搶救人民生命是當務之急,盡力安排好災區人民群眾生活。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傾力支持下,一場我國歷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動員范圍最廣、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災斗爭迅速展開。救援人員爭分奪秒從廢墟中搶救出8萬多名生還者,救治傷病員400多萬人次,安全有序向省外轉移1萬餘名傷員。災區沒有發生飢荒,沒有暴發疫情,沒有引發社會動蕩。

汶川特大地震破壞性強、波及范圍廣、救援難度大,災後重建被稱為“世界性難題”,沒有先例可循。災後重建和發展中,黨中央要求,必須以人民為中心,貫徹“民生優先”原則。震後一個月,黨中央一聲號召,19個省市“一對一”援建重災縣,30多萬援建大軍先後奔赴地震災區,近百萬志願者自發前來,充分展現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陳仁福、溫代賢、鄧昭英……”汶川縣半坡村黨支書陳慧群一口氣報出的幾個人名,都是13年前珠海派到汶川的第一批援建工作隊隊員的名字。當年,他們奮戰在城鎮廠礦、山鄉田野,為當地的災後重建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恩情,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陳慧群激動地說。

經過頭3年的恢復重建,四川地震災區540多萬戶、1200多萬城鄉群眾的住房問題全部解決。3001所學校完工2989所,1362個醫療衛生和康復機構完工1359個。耕地和宅基地損毀的20萬農民安置和生計問題妥善解決,2.7萬餘名地震傷殘人員得到醫療康復。“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目標如期實現。

浴火重生 走向振興

歷經七日搶險救人、百日安置攻堅、千日重建奮戰,以及13年的發展振興,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了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偉大奇跡。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四川以災後重建為契機,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開放創新,不僅挺過了大災考驗,更為今天的高質量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新建的北川中學校捨依山傍水,佔地225畝,建築面積7.2萬平方米,抗震設防烈度達8度。校長劉亞春說,北川中學不止校捨變得更加寬敞而堅固,教學質量也實現了大幅提昇,於2017年成功創建四川省級示范高中。

由於道路受損嚴重,震後的汶川一度成為難以進入的“孤島”。如今,隨著都江堰至汶川高速公路通車,從成都驅車至汶川只用不到兩小時。近年來,通過興建汶川至馬爾康高速以及國道213線、317線重建改建等交通項目建設,四通八達、快進快出的交通網絡正在形成。

災難激發實乾,創新帶動發展。當年那場特大地震使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在綿竹漢旺的基地全部損毀,他們僅用1年多就建成了位於四川德陽市高新區的新基地。脫胎換骨的東汽堅持創新驅動,是“華龍一號”主設備主要供應商,在煤電國內市場、煤電外貿市場和內燃機市場的佔有率分別達到41.4%、53.1%和40%。

一批特色小鎮、特色新村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生長。汶川三江鎮樂活村利用當地優美的自然環境發展旅游業,每年三產收入達200多萬元;都江堰市天馬鎮依托田園綜合體項目建設,推動一二三產業互動發展,帶動農民快速增收致富;綿竹市龍門山下的玫瑰小鎮吸納了數以千計的農民就業。“從恢復重建,到脫貧攻堅,再到鄉村振興,在黨的領導下,地震災區與其他地區一樣,在振興發展的道路上一步也沒有落下。”汶川縣委副書記羅凌說。

自強不息 感恩奮進

災難,檢驗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意志。

走近四川地震災區乾部群眾,記者感受到的是中華兒女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與力量。在綿竹漢旺鎮,在地震中受傷致殘的劉春燕自發成立了“春燕手工作坊”,帶領當地的姐妹們做手工飾品在線上線下銷售;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村民石光武在重建永久性住房時,在自家門口貼出“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乾”的標語……災區人民在巨大的天災和困難面前從未低頭,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譜寫出團結奮斗的凱歌,彰顯出了百折不撓、同舟共濟、勇往直前的精神內涵,這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

“5·12”汶川特大地震後,為了記錄地震災難與抗震史實,保護遺址、遺跡與文物,四川著力抓好精神家園的守護與重建,在包括都江堰、漢旺、什邡、北川在內的6個地方修建了汶川地震遺址遺跡館(地、園)。如今,“5·12”汶川特大地震映秀震中紀念館與都江堰市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陳列館等多個紀念場館已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綿竹市漢旺地震遺址公園講解員張灣灣深情地說:“我們黨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是我們戰勝災難、恢復重建的根本保證。”正如“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講解員羊芳所說,紀念館是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窗口,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