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撫養40多名革命後代,卻痛失4個親孫子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王曾 郭強 編輯:李松達 2021-04-09 21:24:59

內容提要:近日,津雲新聞記者踏著沂蒙山的紅色足跡來到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沂蒙紅嫂紀念館』。茅草棚下的石墩表面光滑透亮,空地上石碾下還留有幾顆金黃的小米粒,青石板堆砌的山屋凝固著歷史的痕跡……

她沒讀過什麼書,也不懂得大道理,抗戰 時期她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帶動全家參加革命,把親人送上抗日戰場。

她創建戰 時托兒所,5年時間裡先後撫養過40多名革命者後代,為保護托兒所的孩子,痛失了4個親孫子,她就是“沂蒙母親”王換於。

全村第一個入黨

近日,津雲新聞記者踏著沂蒙山的紅色足跡來到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沂蒙紅嫂紀念館”。茅草棚下的石墩表面光滑透亮,空地上石碾下還留有幾顆金黃的小米粒,青石板堆砌的山屋凝固著歷史的痕跡……

  

紀念館裡有一尊半身雕塑,雕塑的主人公是“沂蒙母親”王換於。展廳裡真實再現了當年王換於冒著生命危險創辦戰 時托兒所、為黨保存“山東省聯合大會會刊”38年、全力救助八路軍戰士白鐵華、含淚埋藏八路軍女乾部陳若克等感人事跡。

為深入了解王換於的故事,津雲記者在沂南縣城見到了王換於的孫女於愛梅。

於愛梅家在沂南縣城一個普通平房裡,與記者見面前,於愛梅剛剛錄制完當地的一檔訪談節目。69歲的於愛梅非常疲憊,盡管老伴兒提前做好了晚飯,但她卻累得吃不下。不過講起當年奶奶和母親支援八路軍的故事,於愛梅頓時來了精氣神。

於愛梅

1952年出生的於愛梅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年代,但她從小和奶奶、母親生活在一起,時常聽長輩們講起當年的故事。

於愛梅說,奶奶出生在1888年,1989年去世,活了101歲。

奶奶從小家境貧窮,19歲時和爺爺結婚,由於沒有什麼文化,出嫁後連個名字也沒有,婚後就把夫家與娘家的姓氏合在一起,稱為於王氏。

抗戰爆發後,於王氏被當地黨組織培養成了抗日積極分子,號召婦女走出家門和男同志一起抗日。

1938年11月,於王氏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是全村第一個黨員。入黨不能沒有名字,當時有個八路軍乾部得知,於王氏從王家嫁到了於家,是用兩斗米換來的,乾脆就給她取名叫王換於。就這樣,年過半百的於王氏有了自己的名字。

“一個黨員一片天”,王換於加入中國共產黨後積極發展身邊的人入黨,家人是她首先發展的對象。於愛梅的父親、母親、叔叔在1939年3月入黨,大姑1939年6月入黨,到1940年不足100戶人的村子發展了19名黨員。

 

王換於一家

犧牲孫子保住烈士的“根”

入黨後王換於成了八路軍的秘密情報聯絡員,她家也成了八路軍一處臨時革命據點。1939年,八路軍挺進沂蒙山時,徐向前、朱瑞等革命先輩曾在她家暫住。

戰爭年代,很多革命先輩無暇照顧年幼的孩子,有的孩子因經常跟著部隊轉戰導致身體弱小,有的孩子還在襁褓中父母就犧牲在戰場上,王換於得知情況後,主動向黨組織申請成立戰 時托兒所。

於愛梅說,1939年10月戰 時托兒所成立,王換於接手的第一批孩子有27名,最大的十多歲,最小的僅出生三天。家裡一下多了這麼多孩子,王換於一個人顧及不過來,就把兩個正處在哺乳期的兒媳婦叫過來一起照顧孩子們。

於愛梅的三個堂哥,其中兩個一歲左右,一個纔七個月,因母乳不足而夭折。於愛梅有一個8歲的親哥哥,也在一次回家給托兒所孩子拿衣服時被日軍轟炸而死。當時哥哥還沒有正式起名字,母親張淑貞就叫他“小黑兒”。

於愛梅說,1940年的一天,日軍來村子掃蕩,奶奶、母親和嬸子得到消息後,將托兒所的孩子們轉移到東山的一處秘密隱藏點。由於當時天氣寒冷,轉移時間緊迫,從家裡出來時孩子們都沒有帶厚衣服。

盡管日軍離開了村子,但不知道是否再回來,王換於讓孫子“小黑兒”前去探路並趁機回家裡拿孩子們的厚衣服。臨行前母親張淑貞囑咐“小黑兒”路上注意安全,一旦發現日軍不要急著跑回來,在山上多繞幾圈確保甩掉日軍跟蹤。

盡管“小黑兒”只有8歲,但已經當大人使喚了,張淑貞沒想到,她對兒子的幾句叮囑竟然是母子倆最後的對話。

“小黑兒”離開秘密隱藏點後不久,張淑貞聽到有日軍飛機臨近,在村子不遠處投下幾枚炸彈,她想按照兒子回去的速度,應該躲開了飛機轟炸。一天,兩天……張淑貞還沒見到“小黑兒”的身影,她的心惴惴不安。

不放心“小黑兒”,也為了盡快給孩子們取暖,王換於趁夜偷偷摸回村子,回到家後發現“小黑兒”趴在炕上,王換於略帶埋怨地說:“你這孩子,怎麼沒把衣服送過去呢?”“小黑兒”沒有反應,當王換於把孩子翻過來時發現,他的臉色紫青已經沒有了呼吸。

後來王換於和張淑貞猜測,可能“小黑兒”在回家途中被日軍的炸彈震傷,回到家後無法醫治而死亡。於愛梅從未見過“小黑兒”哥哥,她曾問母親當時是否心疼,張淑貞卻說:“那時候哪顧得上,後來勝利了,每次想起來心裡就特別難受。”

張淑貞和弟媳懷著喪子之痛保護著托兒所的孩子們,她們哭過痛過,但王換於教導兩個兒媳婦說,就算把全家人的性命都搭上,也要保護好革命先輩的“根”。

尋根“沂蒙母親”

1941年11月,日軍對沂蒙山區展開大掃蕩,《大眾日報》工作人員白鐵華不幸被捕。為了逼迫他交出印刷物資,日軍用烙鐵將他折磨得昏死過去,最後扔到了村外的溝裡。

等到村民發現白鐵華的時候,他臉部被燙得面目全非,身上更是皮開肉綻。王換於把白鐵華接到自己家裡,四處求醫問藥,為了讓白鐵華吃得下飯,王換於把小米粥熬得很爛,然後一勺一勺地喂他喝下去。

在王換於的精心照料下,白鐵華奇跡般地慢慢恢復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全康復。為了感謝王換於的救命之恩,白鐵華把她認作了自己的母親。

1983年,白鐵華重回沂蒙山看望母親,一進家門就跪著往前走,喊道:“娘啊,孩兒對不住您!”王換於熱淚奪眶而出:“孩子你可回來了,娘念著你的那顆心懸了四十二年啊。”

王換於和白鐵華

從1939年到1944年,王換於的托兒所撫養過40多名革命者後代。1944年,黨組織將最後一個孩子從王換於家接走。

於愛梅說,當年革命先輩們來接孩子,孩子們不認識自己的父母,抱著王換於和張淑貞的大腿哭鬧著不走。

孩子們成人後,曾多次回到沂蒙山尋根,這其中包括趙志剛之子趙國喬。於愛梅說,當年七八歲的趙國喬和妹妹一起生活在托兒所,母親張淑貞精心照顧兄妹倆。

趙國喬參加工作後曾三次到沂蒙山區尋找張淑貞,不過由於行政區域劃分,當年張淑貞所在的村子由沂水縣劃分到了沂南縣,趙國喬尋找無果。

2003年,趙國喬到沂南縣尋找,一名接待人員和於愛梅相識,並了解戰 時托兒所的事,於是就領著趙國喬找到了於愛梅,恰好張淑貞也在女兒家。見到張淑貞的趙國喬十分激動,撲通一下就跪在了張淑貞面前哭著說:“娘啊,我是小點(乳名),你的小點回來了。”

趙國喬還記得,當時妹妹在托兒所生病,全身蠟黃,張淑貞讓丈夫到河裡抓了兩只甲魚,把甲魚蓋蒸熟後壓成粉,然後和上白面蒸餅,沒想到這個土辦法竟然把妹妹治好了。

當年別說白面就算是粗糧,農戶家也很難弄到,張淑貞卻用珍貴的白面救活了趙國喬的妹妹。

將這18939.8元交了黨費

1989年101歲的王換於去世,“沂蒙母親”的故事由兒媳張淑貞繼續傳承著。

張淑貞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從小就教育子女組織交給的工作一定要做好。於愛梅曾在沂南四中教學,工作幾十年來從來沒有遲到或者早退,學校裡的事都是爭著做搶著乾。

於愛梅和母親張淑貞

於愛梅記得,有一次母親拿出了一個小盒子,裡面有戒指、鐲子還有一枚黨徽。“這黨徽我也有。”於愛梅對母親說。“你也有啊,這是黨徽啊,我看你這黨員還不夠合格,咋也能拿到黨徽哩。”張淑貞說。在張淑貞眼裡,黨徽是神聖的,兒女們雖然入黨,但做得還不夠。

晚年的張淑貞患上了“小腦萎縮”癥,有時候犯糊涂,有幾次她和於愛梅說:“趕緊做飯去,八路軍一會兒就來了,不能讓他們餓著肚子打鬼子,下十斤面條,再蒸十斤饅頭,打上二十個雞蛋……”於愛梅不敢反駁,生怕母親生氣,一家人忙活幾個小時把飯做好了,可張淑貞卻不讓家人吃,一定要等八路軍吃完纔讓家人上桌。

2018年12月20日,105歲的張淑貞在家中安詳去世。去世前一天,她再次拿出了珍藏的黨徽和於愛梅講抗戰的故事。

當家人料理張淑貞的後事時,發現她手裡好像攥著什麼東西,家人掰開後發現,竟然是那枚黨徽。於愛梅讀懂了母親的心願,料理完母親的後事,於愛梅將母親生前存下的18939.8元交了黨費。

傳承“沂蒙紅嫂精神”

“沂蒙母親”“百歲紅嫂”都出自於家,2004年退休後的於愛梅成立了“紅嫂擁軍協會”,走上了自費擁軍道路。於愛梅走遍沂蒙山革命老區,慰問老戰士、老英模、老紅嫂。

於愛梅每年都從退休金中拿出幾千元,組織協會的姐妹們自制鞋墊送給子弟兵。10多年來,她籌集擁軍優屬慰問金180萬多元,組織制作鞋墊2萬多雙,聯合社會愛心人士先後到40多支部隊走訪慰問,作紅嫂事跡報告200多場。2011年開始,於愛梅成為“沂蒙紅嫂紀念館”裡一名義務講解員。

於愛梅還注重關愛青少年的成長進步,她長期擔任換於紅軍小學、將軍小學的志願輔導員;她把教師崗位退休的姐夫,當教師的女兒、女婿和外甥等召集起來,組成一個家庭義務幫教小組為學習困難的學生解決學習難題。

於愛梅這一輩兄弟姐妹21人,有15人入黨,3人參軍,全家人在不同崗位上傳承者優良家風傳承者“沂蒙紅嫂精神”。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