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折之地闖新路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 編輯:李松達 2021-05-21 14:34:39

內容提要:貴州,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地,擁有數不清的紅色足跡。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紅色足跡】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郭紅松 孫金行

貴州,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地,擁有數不清的紅色足跡。

“當年長征時,紅軍在貴州活動時間最長、活動范圍最廣,為我們留下寶貴精神財富。遵義會議是我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遵義會議的鮮明特點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確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創造性地制定和實施符合中國革命特點的戰略策略。”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貴州,為黨史學習教育指明了方向。貴州人民正發揚紅軍當年突破烏江、奪取婁山關的精神,在新時代努力闖新路、開新局、搶新機、出新績。

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動手做一只嵌著紅五星的水杯。”5月10日,在遵義市長征小學少年宮的陶藝室,老師趙猛一邊講紅軍故事,一邊教學生做陶藝。孩子們興趣高漲,教室裡氣氛熱烈。

多年來,遵義市各級中小學堅持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上好紅色課堂,以特色課程提昇紅色教育吸引力,讓孩子們在紅色課堂上受教育、受熏陶,把紅色基因融入血脈,革命薪火就能代代相傳。

“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和遵義會議陳列館時的殷殷囑托,成為“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的強大動力。

在遵義會議會址核心紀念區百年老街楊柳街,老城街道與遵義會議紀念館共同創辦了“黨員政治生活街”,實現了黨史學習教育從封閉到開放,從室內到室外,從黨員到群眾的三個轉變,讓黨史學習教育既“生動”又“互動”。退役軍人郭雲山正在這裡和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的隊員一起給游客們講述紅色故事。剛成為一名紅色義務講解員的他,激動地說:“我要不斷加強自身學習,當好紅色文化的傳播者,讓更多人參與到黨史學習教育中來。”

遵義市深入挖掘紅色資源,以建設遵義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為統攬,結合革命傳統教育基地、黨建示范點等陣地資源推進特色教育基地建設,不斷深化和拓展“紅色風貌區”黨建模式、“開放式黨性教育體系”等載體,開展好紅色隊伍興教、紅色載體活教、紅色活動助教等五維宣教,將紅色資源活化為黨史學習教育可看、可聽、可參與的生動教材。

聽!鄉親們的笑聲  

“五一”假期剛過,記者來到苟壩會議會址旁的貴州省遵義市花茂村,火紅的石榴花一簇簇綻放,村裡的農家樂游客盈門,大棚裡的果蔬新鮮欲滴,村小的孩子們唱著紅色歌謠。

“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笑還是哭。如果鄉親們笑,這就是好政策,要堅持;如果有人哭,說明政策還要完善和調整。好日子是乾出來的,貧困並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決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花茂村,進房間、看院落,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親切交談。幾年過去,那一天依然是花茂村群眾最難忘的幸福時刻。這個紅軍曾經走過的小山村,如今不僅花繁葉茂,而且已經成為貴州知名的紅色旅游地。

在村民王治強家的小院裡,他端出自己釀造的醬香酒讓客人們品嘗。“我們花茂脫貧致富的故事已經上了電視、拍成了電影,每年都來幾十萬游客,我就尋思著怎麼把這個紅色資源做大,讓更多群眾受益。”王治強說,如今自己開起了“紅色之家”醬酒坊,注冊了36個商標,從餐飲民宿到綠色農產品,一年收入280多萬元,帶動了十幾戶群眾一起致富。

花茂村黨支部書記彭龍芬說:“牢記總書記囑托,就是要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多辦事。再小的事只要群眾說了,就要當回事,放在心坎上。群眾沒說的事,也要替他們操著心。”

在黨支部的帶領下,花茂村的農業生產不僅實現了機械化、設施化,還發展了稻蛙、稻鴨等種養殖業的生態化、綠色化。融合民宿、非遺手工、觀光采摘、黔北菜品的農文旅一體化發展,讓小村生機勃勃。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達到了21000多元。如今,人心齊了、環境美了、戶戶都富了,到處都能聽到群眾發自內心的笑聲。

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無菌車間、工業機器人、分子生物育種……令人想不到的是,應用這些先進技術進行食用菌生產的企業就在紅軍當年戰斗過的婁山關下。“我們遵義公司采用的技術跟上海公司達到了同一個水平。”在遵義漕河涇科創綠洲產業園,來自上海的光明臨港九道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奚明強已經在這裡工作了4年。

奚明強介紹,目前公司全年都能進行生產,吸納了當地500多名群眾就業,日產40噸食用菌,年產值超過1.8億元,在西南地區市場廣闊。他說,能在紅軍戰斗過的地方為老區人民致富做點工作感到很有成就感。

“從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中深刻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實事求是、堅持真理,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咬定目標、勇往直前,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貴州時的重要講話,已經成為激勵貴州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我打草鞋謝紅軍,穿上草鞋翻山嶺。軍民情誼似赤水,千秋萬代流不盡。”在四渡赤水紀念館,紅色藝術團副團長陳乜佳和指揮張正敏為到遵義參加主題黨課活動的廣東國有企業的黨員們唱起了動人的紅色歌曲。紀念館副館長母彥碧介紹,作為四渡赤水戰役的主戰場,紀念館所在的習水縣土城鎮已經成為全國著名的黨性教育基地,每年都有超過3萬名全國各地的黨員來這裡學習。

2020年3月3日,遵義市的深度貧困縣正安脫貧出列,標志著中國革命發生偉大轉折的紅色聖地遵義,貧困縣全部“摘帽”實現整體脫貧。據了解,2020年,遵義全市GDP總量超過372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7190元。作為全國革命老區中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遵義正在謀劃著新的更大發展。

“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遵義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勇闖一條發展新路。”遵義市委書記魏樹旺說,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大力實施“興業帶富、塑形鑄魂、強基固本”三大工程,加快農村農業現代化步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奮力打造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市。

短評:  

紅色基因孕育發展新路  

作者:呂慎

在毛澤東主席手書“遵義會議會址”的金色匾額下,一批批來自全國各地的黨員群眾瞻仰著紅色史跡,感受著革命精神。今年“五一”假期,遵義會議會址紀念館有兩天超過了接待人數的極限,參觀者不得不重新預約。這從側面反映出全國人民對黨的真摯感情,也體現了大家學習黨史的實際行動。

作為紅色基因滋養的貴州人,對黨的百年奮斗史有著更深刻的體會,特別是遵義會議體現的“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咬定目標、勇往直前”的思想品格,更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實現快速發展的精神源泉。在圓滿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徹底撕掉千年貧困標簽的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為貴州擘畫出了前景無限光明的發展新路。目前貴州人民正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統攬全局,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奮力在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上闖新路,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在實施數字經濟戰略上搶新機,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出新績,努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

《光明日報》( 2021年05月21日 01版)

   原標題:轉折之地闖新路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