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 你有哪些新奔頭?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晚報伊健 編輯:孫暢 2021-05-28 09:41:08

內容提要:今年『五一』小長假,薊州區下營鎮常州村延續著往日的火爆場景,農家院早在4月中旬就被搶訂一空了。在這裡,每逢假日,常常『一房難求』。興辦旅游而富裕起來的村民們,翻新了農家院,引入社會資本,提昇景區旅游項目水平,游客們每一次到訪九山頂總能有新的體驗。

  在薊州農品電商服務中心,主播正在通過直播帶貨。

  天津北方網訊:今年“五一”小長假,薊州區下營鎮常州村延續著往日的火爆場景,農家院早在4月中旬就被搶訂一空了。在這裡,每逢假日,常常“一房難求”。興辦旅游而富裕起來的村民們,翻新了農家院,引入社會資本,提昇景區旅游項目水平,游客們每一次到訪九山頂總能有新的體驗。

  在不遠處的團山子村,85%以上的村民已經完成新冠疫苗的接種,做到了應接盡接。農家院的經營者把粉紅色的接種證作為金色承諾書展示給游客,村民們都說:“身體健康纔能生意興隆,唯有健康纔有小康。”

  而在薊州農品電商服務中心,帶貨主播們正在對著屏幕推廣“薊州好農品”,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紛紛下單購買;在中心門外,中國郵政的快遞車輛在等待著打包好的物品裝車。正是有了這樣一個電銷平臺,禮明莊鎮金車莊村的村民不再為農品滯銷而發愁,高於市場價20%的收購價格,讓全區3000位幫扶戶搭上了電銷的快車。

  站在建黨百年這個歷史節點上觀察全面小康,它不是簡單量的增加,而是深層質的提高;不是單純數字趕超,而是深刻的社會進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要讓發展成就惠及全體人民。前不久,記者深入薊州區采訪,坐在田間地頭想問鄉親們的問題是:在通往小康生活的路上,您有哪些新奔頭?

  “靠山吃山”的新路徑

  這些天,薊州區下營鎮常州村村民王繼良忙得不亦樂乎。“五一”小長假,四面八方的客人來到他家,40間客房裡的100張床位住得滿滿當當。他忙前忙後,不斷叮囑著廚師和服務員,要服務好客人。

  他的農家院生意始於2000年,達到今天這等規模,歷經了4個階段、3次提昇。當初起步時,自家的閑置房屋騰了出來,安排游客住宿。那會兒談不上經營,更談不上規模,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小本生意。到了2005年,小本生意賺來的第一桶金全部投入了進去,舊民房經過改造變成了別墅。王繼良說:“當時給新房子起名‘A棟’,就是琢磨著有朝一日,把26個字母都湊齊了。”到了2012年再提昇,B棟樓房建成了,客房布局更有特色,小食堂也變成了大餐廳。隨著客人越來越多,僅靠家裡人的操持已經無法滿足客人們的需求了,於是王繼良開始招聘服務員。最近一次提昇是在2018年,一座4層賓館C棟建了起來,規模更大、條件也更為舒適。普通農家院昇格為高端農家院,不要小看這兩字的差異,對於一位農民來說,服務品質要有大的飛躍。

  王繼良家的生意變遷是一個縮影,常州村的村民都和他有著相同的節奏。這種節奏既有快速發展期,也歷經提昇瓶頸期,一番努力後纔有了今天的模樣。

  常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董雲鵬向記者講述這個藏在九山頂腳下的小村落是如何一步步變化的。

  1993年,當時村子裡根本沒有“經濟”可言。地處山地,可用的耕地少之又少,村民們的主要經濟收入就靠果樹,但果樹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掰著手指頭都能攏賬。年輕的壯勞力紛紛進城打工,但因為缺乏技術,乾最累的活兒卻賺不上多少錢。如此說,日子窮是有原因的。但古話雲: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當年的老書記王寶義倡議在這個村發展旅游經濟。1994年,在老支書的帶領下,九山頂自然風景區開業了,村裡的第一戶農家院開張,隨後一家跟著一家,農民們紛紛吃上了旅游飯。

  風景區開業之初一張門票5元錢,到了年底一盤點,光門票收入就達到了3000元,起步階段能有這樣的成績,村民們覺得老書記的這招兒靈!他們暢想,這門票收入翻上100倍會在哪一天?答案是1998年末,僅僅4年時間,門票收入即達到了30萬元。董雲鵬說:“這裡是革命老區,在景區裡設立邊區食堂,每天早晨架起鍋灶熬粥,游客們免費喝粥這個項目從1998年一直延續到今天。”用今天的眼光看20多年前的這一創意,簡直就是個自帶熱度的“頂流IP”。

  緊接著,50萬元、70餘萬元,每年的收入都在遞增,到了2006年,景區的門票總收入已達到140萬元。村裡的賬本富裕了,村民們感受到生活水平每一年都能大跨步。兩公裡的主街,農家院一間挨著一間,生意真叫火爆。農戶們想提昇改造房屋,村集體、銀行和農戶共同成立了信用共同體,由村委會做擔保,從銀行貸款協助村民們對各自農家院進行提昇改造。管線入地、道路硬化美化、興建停車場和新污水處理廠……

  到了2016年,不少天津人都去過九山頂,可那裡除了自然風光和邊區食堂的那碗粥外,似乎也沒有什麼新事物了。想要發展就需要資金,如果不再投入,先前蓋好的農家院就面臨著經營難題。面對這番窘境,2017年,村集體走社會化引資道路,由具有新思路、帶著資金前來的企業家負責提昇景區的品質。從那一年起,玻璃棧道、人工湖、水上漂流等網紅項目相繼在景區落成,經過提昇,景區再度游客盈門,九山頂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

  董雲鵬給記者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上世紀90年代初期,常州村的姑娘都外嫁,這裡的小伙兒幾乎說不上媳婦。你要問為什麼?還不是因為窮!外村的姑娘誰又願意嫁到這個窮山溝呢?

  可是到了2020年末,常州村287口人,人均年純收入達到15萬元。今天這裡的小伙兒腰板挺得筆直,談對象之前先得問問女方:你是啥學歷?啥專業?嫁過來能幫我橕起家裡的產業嗎?

  昔日裡村裡進來一輛汽車,村民們都會滿眼羡慕;而如今,家家有轎車的夢想成了現實。王繼良問記者:“你說這是不是我們村民日想夜想的小康生活啊?”

  在薊州區下營鎮疫苗接種點,村民們積極行動,接種疫苗。

  全民健康纔有全面小康

  “大哥,打新冠疫苗了嗎?”

  “打完了,小針紮進去一點兒也不疼。啥時打第二針,你招呼我一聲哈。”

  前不久,在下營鎮團山子村,接種新冠疫苗成為大熱的話題。村黨支部、村委會一聲招呼,全村上下齊行動,三五成伴,開著車前往接種點。村民李海寧告訴記者說:“我們村這兩年游客雲集,家家興辦農家院。把接種證直接展示給游客,店主身體健康,游客纔能安心。你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孫小童是團山子村專職黨務工作者,剛剛被選為村支部的支委,這次團山子村村民接種疫苗都是由這位小姑娘忙前忙後地操持。她興奮地向記者展示了這樣一組數據,全村18歲至60歲首批適種疫苗人數近300人,已經完成接種的有262人,接種完成率超過87%,剩下的要麼是正在孕期的婦女,要麼就是在外地工作的村民,“我們村基本做到了‘應接盡接’,隨著60歲以上人群接種開始,全村的接種率還會進一步增加。”孫小童和記者說。

  承接這項工作之初,孫小童的心裡還是挺忐忑的,她擔懮到時村民們不配合咋辦?

  “3月中旬,我們及時了解到接種疫苗已經開始,從那時起,村裡的大喇叭每天都在滾動播放著接種疫苗的安全知識,村裡的布告欄、微信群、朋友圈都利用上了。但具體哪天疫苗能到我們村鎮,村民當時是真不知道。”孫小童介紹。3月25日晚,一條緊急通知讓孫小童的牽掛落地了,從3月26日起該鎮首批接種正式開始,驗收宣傳成果的時間到了,更讓她沒想到的是,團山子村成為全鎮第一個接種疫苗的村。

  時間緊、任務重,加上當天遇到陰雨天氣,在這種情形下,最先挽起袖子的肯定是村裡的黨員。支部成員先種、黨員村民先打,接種完畢後馬上回到村裡,挨家挨戶敲門做宣傳,把自身的反應客觀地講給村民們聽。村民有問,黨員解答言無不盡,客觀准確。與此同時,村民們自發組成志願服務隊,把私家車當成擺渡車,義務把村民送往接種點,再接上觀察結束後離開接種點的村民們回家,如此循環往復。

  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滿剛每天都在關注本村村民接種疫苗的數據,到了4月20日看到全村接種率超過85%,並且數據還在遞增,心踏實了。在他看來,村民能如此高效地完成接種,是村民良好素養的體現,而這份素養和經濟發展又是緊密關聯的。

  “王繼良書記說常州村的小伙兒曾娶不到媳婦,其實我們村當年纔是遠近有名的‘光棍兒村’呢。”張滿剛告訴記者,“那會兒,我們啥產業都沒有,村民們的日子的確不寬裕。”村子緊靠著南山,漫山遍野的梨樹春日開花,夏秋結果,多少年來養活團山子村民的就是這些梨樹。可近些年,梨花還是那些梨花,經過重新包裝後成為春日裡火爆的“網紅”景點。每年梨花盛開時,村裡擠滿了各地牌照的車輛,“打卡”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可觀的。但問題接踵而來,梨花的盛開期就短短幾周的時間,火爆數周後就要再等一年,僅靠這一項無法讓村民們的收入持續增加。緊接著,一座兒童主題公園建在了村頭,村民們吃旅游飯的時間延長,村裡能夠留下客人,特色農家院也就應運而生。

  “在這種情形下,廣泛接種疫苗是不是非常必要?這能給游客們以安全感啊。”張滿剛說,“從微觀看,全村接種率達到一定程度,防疫牆築得更加牢固;從宏觀看,這一張張粉紅色的接種證就是一塊塊招牌。只有全村村民健康,咱纔談得上小康生活,不是嗎?”

  農品不再滯銷的秘密

  “寶寶們,等我們的薊州山楂汁是不是好久了?最新生產日期的山楂汁到貨,而且今天拍一發二喲,倒數3、2、1,上車!”隨著帶貨主播張東超一句口令,屏幕下方的購買數字便躍動起來。她看在眼裡,喜上心頭。緊接著一袋薊州大米拿了出來,張東超又詳細介紹著這款大米的優點。

  前方主播在直播,後臺的快遞單不斷地從打印機中彈出來。在另外一個房間,工作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備貨、包裝。在薊州農品電商服務中心門外,快遞車已經等在了門口,一批又一批貨物搬上貨櫃車運往全國各地。司機師傅說:“上午那一批裝了滿滿一車,下午這一批又不少。”

  薊州農品電商服務中心主任高艷告訴記者:“我們的電商平臺是薊州農民自己的平臺,過去經常聽說農民的好農品滯銷,動員市民有力出力幫助農民。而這兩年很少聽到了吧?當我們把分布在不同農戶手中的貨物收上來,或粗加工或精加工,再通過電商平臺賣出去,農民們不再有滯銷農品,而是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高艷的這席話在禮明莊鎮車金莊村得到了驗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群星介紹說:“車金莊村地處平原地區,村裡在種植方面沒有統一規劃,有種樹苗的,有種蔬菜的,有種莊稼的。”再加上該村村民的土地大多是“零散地”,導致村民種植不成規模。就拿2020年來說,村裡的土豆出現滯銷,但這種情況發生在為數不多的幾戶村民家中。村集體牽頭找到大客商聯系收購,但這點滯銷土豆,大客商根本看不進眼,“這也太少了,都不值得跑一趟。”客商如此回復王群星。但在這位村支書看來:“對於普通農民、特別是幫扶戶,這些滯銷土豆就是大問題。”

  改變種植方式是後話,眼前的問題迫在眉睫。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幫扶組把相關信息反饋到了薊州農品電商服務中心,該中心沒有半點猶豫,將這部分滯銷土豆全部收購過來,再搭配上其他村收購的土豆,合在一起進行深加工,就有了網友競相購買產自薊州的薯條、薯片。

  “靠村民自身做銷售,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很困難。你想想,村民自己開直播賣土豆,會有人下單嗎?”高艷問道,“但經過我們中心的整合、加工,再由富有帶貨經驗的主播全網推廣,是不是就把問題化解了呢?”下營鎮的大櫻桃紅了,直播就辦櫻桃節;馬伸橋鎮的藍莓豐收,全程直播采摘盛況;孫各莊鎮的蜂蜜高產,主播就穿上蜂農服走進田間地頭去帶貨。網絡銷售直達村民家中,顧客們隔著屏幕親眼見證自己的商品直接從樹上摘下來,這還愁農品滯銷嗎?

  薊州區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黨組書記、主任李寶廣介紹:“直播帶貨,不僅讓電商平臺找到了新的經營渠道,也為農戶們提供了新舞臺。由帶貨主播幫助農民‘代言’,薊州農品的銷售區域已經不局限於薊州和天津,已經行銷到了全國。我們全區有3000戶幫扶戶,電商服務中心與他們一一簽訂了合同,以高於市場價20%的收購價格進行收購。因為有了這道保障,農民的勞動更有尊嚴,更有價值,也更有獲得感。”

  “現在有這麼好的政策和條件,只要我們努力,夢想都會實現。”“黨和國家精心保護我們的健康,大家都要積極擼起袖子,接種疫苗,為疫情防控作貢獻。”“天津薊州有好山好水好農品,如今全網都為咱‘打call’!”在通往小康生活的路上,這就是人們的新奔頭。(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