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截至7月29日河南全省農作物絕收550萬畝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新網 作者: 編輯:鄧坤偉 2021-07-30 10:36:47

內容提要: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30日表示,截至7月29日,河南省全省農作物受災1450萬畝,成災940萬畝、絕收550萬畝。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30日表示,截至7月29日,河南省全省農作物受災1450萬畝,成災940萬畝、絕收550萬畝。

7月30日,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當前農業抗災救災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會上有記者提問:近期河南遭遇歷史罕見的暴雨洪澇災害,當地農業受災情況怎麼樣?農業農村部采取了哪些救災措施?下一步有什麼具體安排?

對此,潘文博介紹,7月17-24日,河南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極端暴雨天氣。農業農村部第一時間調度雨情、災情,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實地查看,研判災情。這次極端降雨給河南部分地區的農業生產確實造成了嚴重影響,災情確實比較重。

據農業農村部農情調度,截至7月29日,河南省全省農作物受災1450萬畝,成災940萬畝、絕收550萬畝。受災區主要集中在新鄉、周口、開封、安陽、焦作、鶴壁、鄭州等地,受災作物主要是秋糧作物,玉米、花生和大豆,由於部分地區的河道水位還很高,農田排水困難,災情還在發展。

潘文博稱,災情發生後,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迅速行動,積極應對,切實指導河南抗災救災。

一是密切跟蹤了解災情。農業農村部第一時間派出工作組實地調查了解災情,與氣象部門實時會商,研判雨情災情發生發展動態。7月24日,農業農村部領導帶隊去了災情較重的安陽、鶴壁等地市,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查看災情,研究救災措施。

二是加強科學抗災指導。災情發生後,農業農村部立即組織專家根據災區的生產實際制定了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的抗洪澇促生長以及病蟲防治的技術指導意見,編制了農業防災減災技術手冊。7月25日,又派出4個救災專家組蹲點包片指導重災地市搞好災後生產恢復。做到積水不排完、生產不恢復、專家組不撤回。

三是緊急調集調運救災物資。動員全國農業農村部門支持河南搶排農田積水,先期已經調運了2000臺抽水設施支援災區,調集100臺無人機組成50個作業小分隊,開展災後施肥打藥作業服務。同時,調用國家救災儲備種子,協調16省的種子企業捐贈救災種子,可滿足500萬畝災後改種補種。

四是加大救災的資金支持。中央財政先後兩批次下撥了1億元的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協調金融機構給予受災農戶免息貸款,支持河南災後恢復生產。在上下共同努力下,救災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潘文博還表示,目前已排出農田積水1190萬畝,改種補種15萬畝,災後病蟲防控240萬畝,追施肥100多萬畝。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與河南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加大幫扶力度,盡快恢復災後農業生產,努力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

一是組織專業力量投入災後生產恢復。組織農機作業服務隊抓緊搶排田間積水,加快修復水毀農田,排水後繼續改種補種,有條件的地方可以中耕追肥、鏟趟散?。由於農田積水面積比較大,積水時間又比較長,作物的抗逆性下降,要繼續發揮社會化組織的作用,幫助災區噴施葉面肥、殺蟲劑、殺菌劑等,增強作物抗性,抑制病蟲害發生,促進作物盡快恢復生長。農業農村部與相關協會一起,組織農資生產企業捐贈了一批化肥和農藥,支持災後田間管理。

二是抓緊改種補種。過水時間比較長了,有一部分絕收地塊,退水後要組織農民及時改種青貯玉米、甜玉米、綠豆、蔬菜這種短生期作物,能種一季是一季,能增一畝是一畝,既可增加產量又可以增加收入。

三是加強病蟲防控。過水後作物尤其是玉米莖基腐病、青枯病、大小斑病都容易重發,指導農民及時防病,減少水災帶來的次生災害。同時,農業農村部還要繼續抓好草地貪夜蛾防控,這時候是黃海地區草地貪夜蛾防控的關鍵時期,減輕危害。

四是繼續做好指導幫扶。農業農村部四個救災專家組將在河南繼續開展技術指導服務,近期又增派了20個專家小分隊,這都是從中國農科院各個所抽調的專家,分赴受災重點縣,帶技術、帶物資,指導農民生產自救,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