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大美綠屏 繪就生態文明新時代畫卷——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創新實踐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 編輯:靳永鋒 2021-09-19 22:38:00

內容提要: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要嚴格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形成綠色森林屏障』的決策部署,綠色生態屏障開始由藍圖走向實踐。

天津北方網訊: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要嚴格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形成綠色森林屏障”的決策部署,綠色生態屏障開始由藍圖走向實踐。

天津市將規劃建設綠色生態屏障作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際行動,從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環境、大生態、大系統著眼,高標准謀劃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完善城市布局,推動城市發展綠色轉型。

津南綠屏辛莊灣林田水草復合型生態區。

西青綠廊按照自然質朴理念,恢復村莊自然本底。

津南綠屏花草相映的場景。

津南綠屏八裡灣按照“四宜”原則,構造“大林、大水、大綠、大場景”的生態格局。

立足大環境大系統,高站位謀劃布局

天津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立足京津冀協同大局,確定了“三區、兩帶、中屏障”的生態格局。其中,“三區”是北部盤山—於橋水庫—環秀湖生態建設保護區、中部七裡海—大黃堡—北三河生態濕地保護區和南部團泊窪—北大港—東淀窪生態濕地保護區,“兩帶”是指東部藍色海灣生態帶和西部生態防護林帶,“中屏障”就是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綠色生態屏障。通過中屏障將南北兩大濕地連接起來,同時向北連接通州,向西南連接雄安新區,構建起環首都東部屏障帶。

天津市把加強綠色生態屏障,作為推進綠色發展、永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工程,作為落實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和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作為打造環首都生態“護城河”、建設生態宜居現代化天津市的實際行動,牢固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站位謀劃布局。

2019年,《天津市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2018—2035年)》出爐,形成了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總體規劃,明確提出“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准、高點定位、天津特色”。

立足“津城”“濱城”發展大局,天津市劃定了東至濱海新區西外環線高速公路西邊線,南至獨流減河南岸,西至寧靜高速公路東邊線,北至永定新河北岸的規劃建設范圍。該建設范圍南北向長約50公裡,東西向寬約15公裡,涉及濱海新區、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寧河區5個行政區和海河教育園區,總面積736平方公裡。

天津市著眼於大系統、大場景的生態體系,規劃形成了“一軸、兩廊、兩帶、三區、多組團”的總體空間格局。“一軸”是指海河生態發展軸。海河沿線兩側各200米范圍內規劃為藍綠空間,現有企業近期保留,遠期轉變為藍綠空間。“兩廊”是指古海岸濕地綠廊和衛南窪濕地綠廊。“兩帶”是指永定新河濕地涵養帶和獨流減河濕地涵養帶。“三區”是指北部以濕地湖島和創新聚落為特征的北湖區,中部以海河綠廊為核心的中游區以及南部以林田農苑和村鎮組團為特征的南苑區。“多組團”是指由東麗湖、空港經濟區、高新區、津南城區和王穩莊等多個城市組團構成的分散式、小體量、網絡化的空間布局。其中,“一軸”“兩廊”“兩帶”形成綠色生態屏障區“天”字形生態空間骨架結構。

天津市還遵循生態系統的自然稟賦和規律,確定了近遠結合的建設目標,近期至2021年,遠期至203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2021年,綠色生態屏障區內藍綠空間佔比達到65%。一級管控區建設基本完成,森林(綠化)覆蓋率達到20%;二、三級管控區建設水平大幅提昇,綠色生態屏障雛形基本形成,“生態屏障,津沽綠谷”的特色風貌初步顯現。

為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高質量實施,2019年天津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領導牽頭負責,市相關部門、5個行政區共24個成員單位主要領導組成的綠色生態屏障領導小組,依法依規統籌推進各項建設。

一張藍圖繪到底,構建綠色生態屏障規劃體系

在綠色生態屏障領導小組的統籌安排下,相關成員單位依據總體規劃,圍繞規劃目標,分解任務,細化指標,精准設計,配套形成了綠色生態屏障規劃方案體系。其中主要包括規劃、法規、導則(細則)、工作和實施方案及其他配套文件等5個方面39項成果。該規劃方案體系為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張藍圖乾到底”提供了依據和遵循。

其一,編制“多規合一”規劃體系。天津市以總體規劃為引領,堅持系統布局,超前謀劃,形成了專題研究、屏障區規劃、專項規劃、分區規劃和村莊規劃等領域的21項成果。為了做好屏障區規劃,天津市采取專家工作營的方式,聘請城市規劃領域知名專家擔綱領銜,認真學習借鑒雄安新區、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建設先進理念,編制了《天津市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規劃(2018—2035年)》,建立了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總綱”。為了開展專題研究,天津市成立了城市空間、生態本底分析和評價、水專題、土壤修復及大氣環境、產業發展、農村產業結構及人居環境整治和田園綜合體7個專項課題組,專題分析研判屏障區情況,為屏障區規劃編制和建設提供有力支橕。為了做好專項規劃,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市水務局、市規劃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分別編制了路網、水系、造林綠化、生態環境保護、旅游、工業園區治理工作專項規劃。天津市濱海新區、東麗區、津南區、西青區、寧河區、海河教育園以總體規劃為依據,細化各項指標和要求,分別編制了6個分區規劃。此外,在充分考慮村莊意願的前提下,天津市還完成了30個保留村莊規劃,明確了保留村莊的發展布局和發展方向。

其二,出臺剛性約束的法規體系。天津市通過頒布兩部地方性法規,對綠色生態建設作出規范,以地方性法規形式將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固定下來。2018年5月28日,天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的決定》,對建設區域、建設內容、三級管控、建設責任等作出明確界定。為了加強綠色生態屏障管控地區管理,2020年9月25日,天津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管控地區管理若乾規定》,對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保護、管理等活動進行規范和約束。

其三,配套規劃實施的細則體系。《天津市加強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實施細則》《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生態景觀道路設計技術導則》《天津市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設施農業附屬配套設施建設管理導則》《天津市高標准池塘建設標准》《天津市高標准農田建設標准》《天津市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旅游專項規劃導則》等一系列文件相繼出臺,保障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其四,健全推動落實的方案體系。《天津市加強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建設綠色生態屏障工作方案》,對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成員單位職責、任務和有關要求作出明確。《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實施方案(2019—2021年)》,對推進拆遷與生態修復、造林綠化等“十大重點工程”建設的任務、目標、組織實施和保障措施作出系統規范。

其五,印發保障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天津市印發了《京津冀東南部生態屏障綜合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天津市義務植樹技術規程》《雙城屏障區生態環境監測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報告》《天津市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9—2021年)》等8個指導性文件。其中,《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地帶各級管控區界線圖(1/2000)》確定了一、二、三級管控區的具體邊界;《關於加強濱海新區和中心城區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區建設項目規劃管理的通知》對在屏障區內各級管控區內開展建設項目提出了詳細的控制指標要求;《關於加強濱海新區和中心城區中間地帶工業和服務業項目合理布局的指導意見》引導產業向綠色轉型發展;《雙城生態屏障區一級管控區生態單元管控指引》進一步明確了植樹造林、生態修復等建設的管控要求。

尊重區域自然稟賦,貫徹“四宜”原則

在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的過程中,天津市充分尊重當地地理風貌和自然稟賦,遵循“宜林則林、宜農則農、宜田則田、宜水則水”的“四宜”原則,統籌“林田水草、河湖濕地”的一體化修復。

“宜林則林”——構建津沽綠色森林屏障。天津市加強森林建設,大幅度提高森林覆蓋率。一方面,利用荒地、灘地、拆遷地、清退用地,進行地形重塑和森林種植面積;另一方面,提昇現狀林地園地、公園防護綠地等區域的種植力度;此外,優化交通斷面,增加道路交通用地森林覆蓋率。至2035 年,一級管控區內森林覆蓋率達到30%。按照“因地制宜、適地適栽”的植物種植原則,天津市既考慮喬木、灌木、地被和草本植物的層次搭配,又考慮植物不同季相色彩的變化搭配,形成林相豐富、配置合理、各具特色的植物空間。該市選擇與區域土壤氣候環境相適應的植物種類,喬木以楊、槐、柳、榆、椿為骨乾樹種;灌木配置適量花果木,形成景觀性植物空間;地被、草本類選用苜蓿、馬藺、委陵菜和波斯菊等具有觀賞價值且低維護成本的品種。景觀林種植注重經濟性並考慮遠期景觀功能的植入,前期密植小規格喬木,控制建設成本,後期疏苗間林,用於補貼生態空間建設與維護成本,並為生態休閑活動預留空間。

“宜農則農”——合理調整種植結構。一方面,結合綠色生態屏障區水稻種植特點,以生態建設為導向,按照“增糧、增林果”的思路調整種植結構,增加小站稻種植面積,增加生態林、生態果樹種植面積,減少控制玉米、棉花等種植。另一方面,結合綠色生態屏障區植樹造林建設,鼓勵發展林下經濟等復合利用發展模式,加大兼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與景觀效益的作物種植。此外,天津市還在市域層面統籌調整耕地布局,結合臺田系統建設,優化綠色生態屏障區內土地利用空間,增加植樹造林面積。

“宜田則田”——重現津沽魚米之鄉風貌。天津市嚴格落實耕地保護政策,將適於耕種的拆遷地、荒地、灘地通過土壤改良技術恢復為良田,並改造成高標准農田,屏障區內規劃水稻種植面積為33.33平方公裡(5萬畝)。具體舉措包括:在津南區、西青區、東麗區等傳統水稻種植區域,推廣小站稻種植,重振特色農業品牌;強化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鼓勵稻蟹混養、稻魚混養等綠色循環農業種植技術推廣,提倡稻田種植兼具人工濕地效果;加強對75.86平方公裡(11.38萬畝)基本農田的嚴格保護,禁止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建窯、建房、建墳、挖砂、采石、采礦、取土和堆放固體廢棄物或進行其他破壞基本農田的活動,禁止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果業和挖塘養魚;重點加強對王穩莊、八裡臺、小站、北閘口、葛沽、黃港水庫與東麗湖周邊集中連片農田區域的高標准農田建設,擴大高標准農田建設面積;開展田間道路和土地平整工程,建立基本農田管護機制,強化標准化基本農田的後續管理與養護;開展土壤改良工程,提高耕地生產能力,實施農田防護工程,在農田周邊建設農田防護林,提高農田水土保持能力。根據區域農業布局調整建設要求,天津市統籌田水林草系統治理,加快推進各級各類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及開發整理項目建設。

“宜水則水”——重塑津沽水生態環境。通過高效利用外調水,充分利用當地地表水,積極利用再生水,加強利用雨洪調蓄水,合理利用獨流減河寬河槽濕地淨化水等舉措,天津市建立了多源共濟的水源保障,切實保障了區內3.21億立方米/年生態及農業用水。該市構建了“三橫一縱兩片區”的河湖連通循環體系:“三橫”指橫穿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的永定新河、海河和獨流減河三條一級河道;“一縱”指“北水南調”東線工程;“兩片區”指以海河為界的南北片區。在此基礎上,天津市治理河道,新擴建、改造河泵站,使區內河道、湖庫勾連成網,實現水系循環、活水成網、豐枯互補和優化調度。在古海岸濕地綠廊與衛南窪濕地綠廊區域、金鍾河濕地片區與海河生態芯等重要生態保育區域、農田魚塘等周圍,天津市還建設了自然形態的池塘、淺灘等人工濕地水系,增加區域復育生態及調蓄雨洪的功能。以湖庫和河道水系為骨架,人工濕地水系為補充,天津市形成了兩級水系系統,提昇了蓄水增容能力,加強了二、三級管控區海綿城市建設。

以綠色低碳為本底,實施三級管控建設

依據《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的決定》,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劃分為三級管控區。其中,一級管控區449.3平方公裡,佔比 61%,按照“三分林、三分水、三分田、一分草”進行布局,禁止一切與生態環境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二級管控區148.7平方公裡,佔比20%,嚴格控制建設規模和開發強度,建設高標准綠色建築,完善環境保護配套及綠化工程,提昇城市品質;三級管控區138平方公裡,佔比19%,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加強結構調整,實現產業轉型昇級,有序推動區域有機更新,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

一級管控區全面清理整治,修復藍綠空間。一級管控區主要由生態廊道和外圍的田園生態地區構成。生態廊道地區包括寧靜高速公路、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部分區域和唐津高速公路與官港水庫3條縱向廊道,永定新河與東麗湖、軍糧城與無瑕街北、海河、津晉高速公路和獨流減河5 條橫向廊道。田園生態地區主要位於津南區南部地區和東麗湖組團外圍地區。一級管控區內嚴格控制項目開發建設活動,除生態保護工程、重大基礎設施工程、重大民生保障工程、營造人可接近的環境景觀和綠道等附屬設施外,禁止一切與生態環境保護無關的建設活動。一方面,全面關停散亂污企業,撤銷整合工業園區,保留企業全部進入園區,把騰退用地轉為生態空間;穩步拆除清理已完成小城鎮建設的舊有村莊,大面積復耕復墾和造林綠化;另一方面,系統清理整治各類違法違規用地和私搭亂建,對生態環境進行全面、徹底的清理,使藍綠空間得到拓展的同時,呈現出綠色、生態、自然的本底。

二級管控區嚴控開發強度,提昇藍綠空間。二級管控區主要由規劃管控范圍內的示范小城鎮、特色小鎮和示范工業園區等地區以及重要生態廊道周邊尚未開發的地區構成。管控區內統籌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嚴格控制建設規模與開發強度,建設高標准綠色建築,完善環境保護配套及綠化工程,提昇城市發展品質。管控區內各類示范小城鎮和特色小鎮按照《國家園林城鎮標准》進行規劃建設,居住建設項目容積率原則上不高於1.5,綠地率不低於40%,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完善、景觀優美和生態良好的宜居城鎮;建設“口袋公園”,增加人均綠地面積,創建國家園林城鎮。管控區內各類工業園區進行整合提昇,嚴格落實國家產業結構調整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市場准入負面清單,並明確了17個保留和整合工業園區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同時,二級管控區須嚴格按照《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標准》進行規劃建設,加強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建立生態工業鏈,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

三級管控區內涵式發展,拓展藍綠空間。三級管控區主要由現狀開發建設比較成熟的地區構成。管控區突出綠色提昇,實施城市修補工程,拓展綠地空間;以內涵式發展為主,加強結構調整,實現產業轉型昇級,有序推動區域有機更新,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水平。各類產業園區堅持以城產融合為導向,以高端、智能和綠色為發展方向,按照《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標准》和《國家園林城市標准》,完善生態工業鏈,加快完善園林綠化和生活服務等配套設施,新建工業項目綠地率不低於20%,營造生產、生活和生態於一體的空間環境。

堅持生態綠色優先,統籌推進“十大重點工程”

圍繞“一軸、兩廊、兩帶、三區、多組團”的規劃格局,天津市統籌推進造林綠化、拆遷與生態修復等“十大重點工程”,打造大生態、大系統、大格局、大場景的“生態屏障,津沽綠谷”。

在造林綠化工程方面,天津市按照因地制宜、生態集約、親近自然和多樣化的原則,編制了造林綠化規劃,豐富植物種類,優化林相結構,改善動植物生境,促進生物多樣性,加快農業田園、綠道等綠色節點空間的建設,提昇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森林植被覆蓋率。同時,該市實施城區綠化與生態修復工程,加快城區公園建設,拓展綠地空間,塑造綠色宜人環境。截至今年7月底,新造林11.22萬畝,綠色生態屏障區一級管控區內林地面積達到18.73萬畝,林木綠化覆蓋率已達到25%以上。

在拆遷與生態修復工程方面,天津市制定了違法建築拆除和違法用地騰退實施計劃,逐步拆除違法建築和騰退用地。截至今年7月底,拆遷舊有村莊637.48萬平方米建構物,工業園區由65個撤銷整合至17個,拆遷清理村臺、園區17.2平方公裡,藍綠空間提昇至64%以上。

在高標准農田建設方面,天津市編制了農田、魚塘、林木、設施農業等附屬配套設施建設管理導則,加快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工程和改造工程,發展高質量水稻種植項目。截至今年7月底,新建高標准農田5萬多畝,提質改造耕地7萬多畝,新建和規范農業附屬設施290多處。其中,小站稻種植規模穩定在5萬畝左右,品牌效益逐步顯現,稻漁綜合的種養模式也為提高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水生態環境治理工程方面,天津市編制了水系規劃,合理布局水生態環境。該市全面梳理了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內主要河道、湖泊、濕地等情況,串連水系河網,形成對外連通市域水系、對內水系溝通循環的總體水系格局。同時,該市加快實施自然岸線恢復和河道疏浚、河道治理工程。截至今年7月底,新建大型泵站8座、水閘1座,完成區級水生態建設工程51項、重大水環境治理工程30餘項,連通了區域內大部分河湖水系。

在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振興工程方面,天津市整體規劃了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振興工程。對30個規劃保留村莊,天津市按照“一村一策”“一村一品”的要求,制定村莊規劃,創建生態文明示范村;對規劃不予保留但近期難以遷並的村莊,天津市以維持現有村莊規模不變為原則,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截至今年7月底,津南區西官房、西小站村等5個鄉村環境整治示范村已經全面建成。

在旅游發展工程方面,天津市堅持“修復、降熵、活化、友好、輻射”五大戰略原則,編制了綠色生態屏障區旅游專項規劃及導則。該市加強對主題娛樂、鄉村旅游、休閑康養等旅游產業發展的業務指導,完善了旅游配套和公共服務設施等。截至今年7月底,胡張莊田園綜合體、葛沽民俗文化旅游區等項目已經正式啟動,並同步配套了部分文旅服務設施。

在道路交通建設工程方面,天津市結合綠色空間,構建了快慢結合、全域連通的綠色通行體系,在一級管控區內構建了以生態路為骨乾、綠道為支橕、田(林)間路為補充的三級生態道路網絡,增強了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的可到達性和可親近性。截至今年7月底,天津市新建生態路、綠道、田間路180餘公裡,初步搭建起了三級路網體系。

在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方面,二、三級管控區逐步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相關指標,解決了排水除澇、垃圾清理等問題。截至今年7月底,以海綿城市為重點的20餘項生態基礎設施工程已經啟動。

在污染治理工程方面,天津市實施土壤、水、大氣綜合治理,提高土壤對生態環境建設的支橕能力,綜合整治污染水體,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截至今年7月底,共關停3000多家散亂污企業,將大量騰退土地轉為生態空間,並治理了44條黑臭水體,消除了劣V類水。

在綜合監管工程方面,天津市搭建了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綜合監管平臺,與市政務信息資源統一共享交換平臺實現了互聯互通。同時,天津市還整合了監測、規劃等各類數據資源,為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的調查、規劃、建設、監管工作提供了統一、權威、實時的數據基礎。目前,天津市已開發電腦移動端巡查軟件,累計完成了90餘項數據上圖及可視化展示,提供了120項數值統計表與140餘項專題地圖,為生態屏障建設提供了信息支橕。

綜合運用新技術,全面提昇“五位一體”生態功能

天津市堅持生態、自然、質朴的建設理念,根據每個生態功能類型區域自然生態本底條件,采取自然恢復與系統修復相結合的方式,著力全面恢復和提昇生態服務功能,重點打造生態廊道、生態保育、農林復合、濱湖生態、濱河生態“五位一體”的生態功能。

為了加強生態功能建設,天津市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和內在機理,從保護生態、修復生態、建設生態入手,基於“輕梳理、淺介入、微創修復、系統修復”四大原則,系統保護修復生態斑塊、基質、廊道及各類生態要素,維護和提昇生態系統穩定性與綜合價值的最優狀態,持續滿足生物多樣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其一,生態廊道貫通南北支橕生態骨架。綠色生態屏障將規劃建設成為展示生態文明理念,呈現“水豐、綠茂、成林、成片”景觀的“雙城生態屏障、津沽綠色之洲”。以海河生態發展軸、古海岸濕地綠廊和衛南窪濕地綠廊、永定新河濕地涵養帶和獨流減河濕地涵養帶構成雙城生態屏障區“天”字形生態空間骨架,北接天津七裡海、大黃堡生態濕地保護區,南連北大港和團泊生態濕地保護區,形成了貫通南北的生態大廊道。目前,通過水系的連通、水環境的治理、植被的復綠、拆遷修復和大面積的植樹造林等,“天”字形骨架生態空間結構初顯雛形,雙城生態屏障廊道已初步形成。這使得廊道及廊道周邊環境得到充分改善,進而發揮了保護生物多樣性、過濾污染物、調節水循環系統等作用,構建了“林田水草、河湖濕地”多要素、全系統的生命共同體。

其二,生態保育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針對客觀上生態環境比較脆弱的雙城生態屏障區,天津市通過開展大面積植樹造林,豐富林下植被,恢復濕地涵養,嚴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強水生態治理等措施,逐步恢復生態,完善生態鏈,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格局,突出了大林、大綠、大寫意的生態品質。經過3年多建設,金鍾河濕地、海河生態芯、官港森林公園、王穩莊東部四大生態保育區的生態功能得到有效恢復,並帶動了周邊環境改善。津南咸水沽灣、雙橋河灣、海河生態芯、古海岸濕地綠廊(中段)、西青綠廊等地已初步顯現了“大水、大綠、成林、成片”的生態景觀。津南區海河南岸形成了“林深海棠紅、美景花映樹”的綠屏·咸水沽灣、“綠樹前池靜、小站稻香濃”的綠屏·辛莊灣、“林深泛五色、水畔荷香情”的綠屏·雙橋河灣和綠屏·葛沽灣,呈現了飛鳥雲集、滿目蒼翠、碧波蕩漾、魚翔淺底、花海繁茂的生態美景。

其三,農林復合拓展生態生活新方式。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建設堅持農林復合、林田互補,以海航城南部片區、開發區西區南部片區、八裡臺東部片區、北閘口周邊區域、小站周邊區域、天嘉湖區域、王穩莊“七大片區”為重點,打造林田相映、林田互補的田園生態區。這有利於實現林地、田地與水溪、濕地有機結合、相互作用,改善區域小氣候,助推生態環境改善,產生更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經過持續修復和保護,西青區王穩莊西南部、八裡臺等地呈現了大田大綠、林田相依、田水相映的生態田園特色。其中,王穩莊的“稻香公園”將現代農業元素、濕地風景資源與中化農業、國家粳稻中心的技術產業優勢相結合,突出水稻文化展示,2019年成功舉辦了“天津市農民豐收節”和“國際種業博覽會”。

其四,濱湖生態打造津城“沽上風情”。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建設從打通地區水脈入手,統籌林田水草多系統治理與恢復,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構建高質量的生態基底。一方面,通過恢復永定新河、金鍾河、海河、獨流減河以及生態廊道、生態保育區內二級河道兩側等的生態功能,實現水系連通。另一方面,以增加藍綠空間、改善水生態環境為目標,構建“河湖濕地連通、南北互濟、水清岸綠”的水生態格局。此外,新增金鍾河、古海岸綠廊、衛南窪濕地三處共24平方公裡的復合型濕地區,提高防洪、灌溉、生態養殖、生態游憩等綜合效益。在一系列修復治理下,屏障區內的環境持續向好,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僅官港湖每年就有150多種候鳥駐足,其他區域也發現了灰椋鳥、蒼鷺、大斑啄木鳥等40多種野生鳥類和狐狸、野兔等10多種陸生野生動物。

其五,濱河生態讓水系成網內外循環。濱河生態區域主要包括永定新河沿岸、金鍾河沿岸、海河沿岸、獨流減河沿岸以及其他河道沿岸區域。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區積極開展水系連通、沿河林地廊道建設,依托河流水系優化區域生態格局,充分發揮濱河水系與林地的生態功能。在水系連通方面,打造屏障區河湖循環體系:圍繞穿越雙城生態屏障區的永定新河、海河、獨流減河三條一級河道和縱貫南北的“北水南調”東線工程,以及以海河為界的南北兩大片區,通過治理河道、新擴建改造閘站,使區內河道、湖庫勾連成網,實現屏障區水系南北互濟、連通順暢、水清岸綠、引調自如,構築雙城中間地區的綠色生態水網。同時,以湖庫和河道水系為骨架,以自然形態的池塘、淺灘等人工濕地作為補充,形成兩級水系統,恢復津沽水生態環境與濕地涵養功能。在路林連通方面,打造林在河邊、河在林中的大美生境:以生態路為骨乾,將林地、河渠連接成網;以綠道為補充,依托生態片區內河流、乾渠進行布設,承擔各生態片區內休閑道路的功能,對內有機連通片區內分散的生態斑塊,對外無縫銜接游覽路。此外,采取見縫插綠、植草披綠等方式,將屏障區一級河道、二級河道和若乾乾渠與水溪堤岸的片林、叢林連接起來,形成林水相映、水林相融的水網林帶和林水生態廊道。(津雲新聞編輯靳永鋒)

西青綠廊小泊生態區采取臺田法植樹造林、疏通水系。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