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引領轉型發展『綠峰』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范——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之生態成果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國自然資源報 作者: 編輯:靳永鋒 2021-09-19 22:38:00

內容提要:『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是我國推進『雙碳』工作的重要部署之一。

構建引領轉型發展“綠峰”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范——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之生態成果

中國自然資源報  2021/09/19

 

 

綠屏八裡灣水清岸綠,綠樹成蔭場景。高標准種植小站稻,重塑魚米之鄉。

萬畝稻田,風輕雲淡,鳥語花香。

西青綠廊小泊生態區,林水相依。

編者按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有效發揮森林、草原、濕地、海洋、土壤、凍土的固碳作用,提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是我國推進“雙碳”工作的重要部署之一。而立足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環境、大生態、大系統,高標准謀劃建設綠色生態屏障,是天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大手筆之作。

3年多來,一片城市綠洲正在“津城”“濱城”雙城之間悄然生長。“雙城屏障、津沽綠谷”初具規模,生態資源富集的“綠谷”、引領轉型發展的“綠峰”、雙城格局的“綠珠”效果良好呈現,綠色生態屏障已成為新時代天津超大城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轉型發展的靚麗“名片”。

支橕“雙城”發展格局,服務城市“精明增長”

做好“戰略留白”“綠色留白”,是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京津冀協同發展時勉勵各級乾部的話語。為城市“留白”不僅體現審美品位,而且關乎生態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之道。城市發展要有“留白”意識,需要城市管理者既著眼長遠又立足當前。

2017年5月,天津市第十一次黨代會作出“濱海新區與中心城區要嚴格中間地帶規劃管控,形成綠色森林屏障”的決策部署,提出把大量建設開發用地轉為生態用地、劃為“留白區”,並以務實舉措推動綠色生態屏障由藍圖變為實踐、成為現實。

為此,在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的黃金發展走廊上,天津規劃建設南北向約50公裡、東西向約15公裡、總面積736平方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區,徹底改變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東西對進、相向拓展“攤大餅”式粗放發展路徑,構建“津城”與“濱城”雙城輝映的新型城市發展格局。這為推動全市走“緊湊城市、精明增長”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前些年,隨著天津‘城市發展主軸’‘西部城鎮發展帶’和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等城市發展戰略的實施,高溫區由中心城區不斷向西北和東部擴展,逐漸發展成為沿‘武清新城—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核心區’一線的城市熱島鏈。特別是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兩個‘熱島’中心區,呈現顯著聯合態勢,津濱‘超大熱島’現象日趨明顯,而與之相伴隨的是津濱‘超大乾島’。”在今年7月12日召開的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生態成果現場研討會上,天津市氣象研究所副所長吳振玲說,“但綠色生態屏障區建設3年來,大力實施生態保護和修復,降溫增濕效應顯著增加,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兩個‘熱島’的發展被阻斷,屏障區內熱島效應明顯減弱,有效改善了小氣候條件,為高質量推進‘津城’與‘濱城’建設,推動全市走‘緊湊城市、精明增長’之路提供了有力支橕。”

提昇生態服務功能,促進綠色轉型發展

“雙碳”目標與生態文明理念相契合,倒逼綠色轉型發展。天津綠色生態屏障的規劃建設,既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具體舉措,也是實施生態賦能的有力行動。

從2018年啟動綠色生態屏障建設試點到2019年全面展開建設,天津緊緊圍繞修復生態環境、提高生態功能、恢復綠色本底,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統籌推進“十大重點工程”建設。到今年年底,初期建設目標將完成,目前綠色生態屏障已基本成型。據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一級管控區內林地面積達到18.73萬畝(含部分水面),林木綠化覆蓋率達25%以上,藍綠空間佔比超64%。重點區域生態修復效果良好,成規模的生態區域已有20多處,面積達140多平方公裡,“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大寫意生態場景已經顯現。屏障區近19萬畝林地,每年可產生15萬畝~20萬畝森林碳匯,同時還儲備了濕地、草地、耕地、水域等碳匯能力。

與此同時,綠色生態屏障區還以綠色本底、綠色業態引領轉型發展。一方面,以高端、智能和綠色為發展方向,注重“智能﹢”新產業培育,強調高質量發展,培育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其中,智能科技以機器人產業、3D打印設備、集成電路、新一代基礎軟件和智能終端為主的自主可控基礎軟硬件產業和大數據產業為主;生物醫藥以生物技術藥物、基因技術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為主;新材料以納米材料、高性能材料為主;新能源以動力電池、綠色能源為主。另一方面,以生態優先、高端引領為原則,深挖綠色、科技和人文等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健康養老、會展商務、文化創意、科技服務和信息服務等重點產業,積極培育新型服務業態,建設綠色高端服務業示范區。此外,重視歷史文化遺存的合理利用,依法對各級文保單位進行保護,發展文旅融合產業。

國家會展中心位於天津綠色生態屏障二級管控區內。為進一步提昇周邊地區對國家會展中心的配套支橕作用,充分發揮會展帶動功能,打造展現天津新形象的“生態會客廳”,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編制了天津國家會展經濟區規劃。該會展經濟區選址於津南區,總面積90平方公裡,以國家會展中心為核心載體,嚴格遵循綠色生態管控區要求,旨在構建以會展經濟特色鏈、智能科技產業、新經濟為主導的現代服務經濟體系;將國家會展經濟區與綠色生態屏障有機銜接,高水平設計建設海河南道國家會展中心段景觀,立足生態功能,打造生態場景,注重生態體驗,實現生態價值,充分彰顯森林會展、氧吧會展、綠色會展、田園會展等特色,繪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

打造新時代城市田園,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走進綠色生態屏障咸水沽灣片區,來者可見一片郁郁蔥蔥、花海繁茂的生態景象。雲海下,風吹稻浪,綠波蕩漾,景色醉人。人們在這裡取景自拍、定格風景,也定格了與自然對話的瞬間。

稻田是最好的人工濕地系統,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淨化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種植水稻既能建立離人們最近的濕地生態系統,也是美化淨化環境最經濟的有效措施。綠色生態屏障區所在的區域,歷史上水源豐富,是北方特有的魚米之鄉。但隨著水資源短缺,傳統農業種植方式逐漸改變,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近年來,綠色生態屏障區通過打造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進一步提高了耕地的生產能力,起到了節水節電節肥節藥的效果。如今,綠色生態屏障區內水資源條件得到恢復,耕地質量不斷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更加集約高效,產地環境更加清潔,生態系統更加穩定。結合天津市小站稻產業振興,綠色生態屏障區水稻種植規模得到恢復和擴大。去年以來,部分小站稻品種畝產增加近1/3,品質大幅提昇,每公斤稻米價格提高近1倍,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為推動天津高質量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在美麗鄉村建設方面,綠色生態屏障區保留了津南區30個尚未納入城鎮化建設范圍的村莊。對於這30個村莊,天津在充分考慮村莊意願的前提下,結合村莊發展布局,編制了村莊規劃,並給予政策性支持,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在不佔用永久基本農田、不佔壓生態紅線的前提下,允許通過實施存量建設用地空間平移和布局優化的方式,調整村莊布局;加快已納入城鎮化建設村莊的拆遷安置工作,一級管控區內需拆除村莊面積約26平方公裡;關停與農業不相關、低效、高污染的農村小散亂污產業,引導新建工業項目向規范的產業園區集中。同時,拆除後的村莊根據林田改造規劃進行復墾復綠,保障一級管控區藍綠空間規模,構建生態廊道。保留村莊建設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和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建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鄉村康養、鄉村體育、農產品加工流通、新型服務業等符合相關規定的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項目。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且與農業產業無關的產業項目不在保留村莊內開發建設。

根據規劃,生態屏障一級管控區內保留12平方公裡村莊建設用地,用於保留村莊的發展建設;二三級管控區內村莊發展與城鎮、功能區發展相統籌;保留村莊按集中整合、原地提昇改造兩種主要模式進行村莊建設。集中整合模式是指以一個村或幾個村進行建設用地整合,建設集合住宅小區集中安置村民,整合出的用地用於符合綠色生態屏障區管控要求的村莊新型產業業態發展。原地提昇改造模式是指在保留原有村莊布局基礎上,以村容村貌整治為主,低衝擊、微介入地推動村莊建設的發展模式。保留村莊風貌體現村莊特點,與地域田園景觀風貌相協調,加強對傳統空間肌理的保護與傳承。村莊建築高度原則上不超過12米。保留村莊按照美麗鄉村建設標准,要達到基礎設施“六化”標准和公共服務設施“六有”標准。

培植區域生物多樣性,建設環境友好示范區

前些年,受城鎮建設等多種因素影響,天津的生境逐漸退化,動(植)物種類逐年減少。通過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系統治理生態環境,修復碎片化的生態後,天津的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野生鳥類恢復到200多種,哺乳類動物恢復到10多種,多年不見的震旦雅雀、豹貓等野生動物又出現在屏障區。

其一,連通生物遷徙通道。結合古海岸濕地綠廊、衛南窪濕地綠廊等廊道建設,設置生物遷徙通道,提供生物活動空間,恢復生物多樣性。對於間斷點,構建上跨式或下穿式生物遷徙通道,保障連通性。

其二,營造動物棲息地生境。根據哺乳類、鳥類、魚類棲息特點,以低影響方式營造動物棲息地生境。在哺乳類棲息地營造方面,實施不同地被植物的生境強化,加強河道植被帶、楔形綠地建設,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建設多層次、多結構的植物群落,種植多樣植物,保障食物;恢復濕地景觀要素,實施天嘉湖、官港湖、東麗湖等湖庫水面淨化,構建濱水棲息地;營造一些小的棲息洞穴,提供庇護、陰涼和攀爬的媒介;引入伐木堆和亂石堆,為小型動物提供棲息地;創造隱秘條件,保障棲息修復。在鳥類棲息地營造方面,優化水岸過渡地帶設計,利用木樁、枯樹枝、大石頭等,實現鳥類漫步;引入棲息樹洞或鳥巢,為鳥類提供棲息地;對於人工濕地,確定需要吸引和恢復的目標物種,采取水體連通、生態補水等方式調控水體、水位,滿足不同鳥類棲息對不同水深的要求,栽植鳥類喜嗜或喜棲植物,提供鳥類覓食所需要的水動力條件,穩定濕地水質,濕地水體一側不設置高大喬木,為鳥類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在魚類棲息地營造方面,根據棲息地的魚種類設置人工魚礁;設置水下廢舊構築物,提高基底豐富度,為魚類提供庇護和棲息場所,也為一些水生植物構成立地條件;控制捕撈強度;種植金魚藻、黑藻、浮萍等魚類喜嗜植物。

天津市政府參事、生態環保專家包景嶺在一次研討會上說:“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是近幾十年來天津大手筆的建設項目,終結了生態系統破碎的趨勢,通過補償方式進行修復,在東西方向構成雙城之間的屏障,在南北方向連接兩大生態系統形成整體,構建了更加完整的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生境。”

生態系統恢復助推了生物多樣性的改善。根據區域生物多樣性與評價結果統計,天津市現有高等植物30科73種,在數量上以禾本科、藜科和菊科種類最多,鹼蓬、蘆葦等物種分布范圍廣、數量多且多為優勢種。通過觀測,目前鳥類有11目15科22屬200多種,其中以雁形目最多,有9種;其次為雀形目,為5種。包景嶺認為,目前天津的生態系統基礎很好,未來生態系統更加完善後,可以將更多珍稀鳥類吸引來。比如,在綠色生態屏障的整體生態系統裡,距離濕地不遠處就有大量林地,可以吸引很多在濕地覓食、在樹上棲息的鳥類回歸留駐,使生物多樣性更加豐富。

全面開展生態治理,構建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格局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生態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系統性地改善了自然生態環境,繪制了更多森林、田園、濕地、河湖美景,創造了更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條件,積累了更多引導綠色循環農業、精致農業發展的經驗,培育高端、智能等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基底和潛能。

“有價值,有創新,產生了新的生態效果!”這是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森林經理學學科帶頭人、北京林業大學教授馮仲科對天津綠色生態屏障的評價。他認為,我國整體上仍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因為土壤鹽鹼化,天津的林業一直不發達。2017年以來,天津通過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協調了山水林田湖草,營造了大量林地,既增加了林地面積、改善了森林質量,也使得生態環境能力有了持續提高。俗話說:“家有千棵楊,不用打柴郎。”在綠色生態屏障建設中,天津按照“鄉土樹種、適地適樹、因地制宜”以及“適用、經濟、美觀”的原則,選擇的是刺槐、國槐、白蠟、柳樹、椿樹等適應性強的特色樹種和優勢樹種。這些樹種經過幾年培育已整齊成林,形成規模。天津市林學會專家孟繼森認為,綠色生態屏障規劃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建設完備、種植結構產業轉型昇級,盡顯生態標杆作用。目前,綠色生態屏障一級管控區18.73萬畝林地、25%以上的林木綠化覆蓋率,處於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合理區間水平,對於水源涵養、防止水土流失和病蟲害發生等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雙城綠廊合理的規劃布局,呈現出的“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生態效果,不僅有水土保持、消音吸塵、淨化空氣、構建生態群落等方面的保護作用,更與人們的生活密切聯系。林下光照在70%~80%,適宜人們在林下空間散步、互動、鍛煉、呼吸新鮮空氣,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生態福利。

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生態系統同樣需要水的支橕。應對水資源短缺,貫通河湖濕地資源,是天津建設綠色生態屏障的重要一步。屏障建設啟動以來,天津按照系統化原則,以“內疏外聯、全面貫通、串聯成網”為目標,對河道、乾渠進行了疏通整治,結合綠化和生態修復工程對湖泊、濕地和坑塘窪淀進行了系統清理與連通,不僅有效地保證了生態用水,還消除了劣Ⅴ類水,有效改善了水質。

“20世紀70年代,我曾參加北大港水庫的規劃設計和施工建設。那時,‘甜水井’不甜、‘上古林’沒有樹,是其真實寫照。如今,天津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狀況和人民生活水平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綠色生態屏障的建設,實實在在地讓人們看到了水豐、綠茂、成林、成片的巨大變化。”天津市水利專家練達仁深有感觸地說。天津采用“一軸、兩廊、兩帶、三區、多組團”的規劃布局,形成了海河生態保護帶、古海岸和衛南窪生態綠廊、永定新河和獨流減河河流濕地涵養帶,通過南北河系溝通、河湖濕地相連,把北大港水庫和七裡海濕地兩個最大的濕地水庫貫通一體,形成了綠色生態屏障和水資源水環境相輔相成的格局,很好地適應了天津水資源的特點。

氣候條件改善是天津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的又一成效。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是一個對未來發展增綠、留白、留璞的過程,是一項運用自然生態學原理對土壤、大氣、水體進行治理與保護的工程。3年多的階段性建設,收到的是綜合效果。通過高分辨率氣象衛星數據分析生態屏障區的變化,綜合計算植被指數、濕度分量、地表溫度和建築指數等評級指標,對綠屏的生態遙感指數進行綜合對比分析後的結果顯示,高質量生態區域不斷增加,原有水體和濕地被修復,面積逐漸擴大;海河南北兩側、永定新河北岸和古海岸濕地、衛南窪濕地廊道等區域優良生態環境面積明顯增加。2017~2019年,屏障區內生態質量處於中等以上的區域面積由360.36平方公裡(佔比48.96%)擴大到486.69平方公裡(佔比66.13%),提高了17.17個百分點。2019年,優和良的生態環境面積大約是2010年的9倍。

據統計,森林的生態效益是其經濟效益的13倍。綠色生態屏障建設通過治污、植綠、理水、修田、串聯生態斑塊等系列生態修復工程,極大地提高了“林田水草、河湖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對改善大氣溫度、降水量、水文地質、土壤肥力、生物多樣性等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專家評估結果顯示,現在綠色生態屏障已顯現出規模性生態效益。比如,地表水質全面提昇,水質指標達到了Ⅳ級、局部達到Ⅲ級;地下水位平均提昇9.5米,地面沈降控制明顯;區域空氣質量明顯改善,PM2.5年均濃度降低到46微克/立方米,達到優良級;區內生活垃圾處理率接近100%,人居環境和生活質量都得到極大改善,綜合生態效益正在逐步釋放。

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絕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天津將以堅定的戰略定力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拼勁持續推進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堅持“目標不變、方向不變、一年接著一年乾、久久為功、一張藍圖乾到底”,在已有成果基礎上,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倒逼屏障區產業轉型和提昇,全面推進二三級管控區綠化和環境整治,加大後期管理治理力度和生態數據監測,持續推進一級管控區建設全面昇級。力爭到“十四五”期末,綠色生態屏障區內藍綠空間佔比達到67%以上,森林覆蓋率在目前25%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提昇。到2035年,發展成一片綠色生態體驗帶、綠色產業發展帶、綠色財富聚集帶,為京津冀發展築起一道堅固的綠色生態屏障。

天津市綠色生態屏障領導小組副組長、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陳勇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以提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為重點,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做好國土空間規劃、綠色生態屏障建設、生態治理修復等工作,有效發揮現有森林、濕地、耕地、海洋等碳庫的固碳作用,多措並舉,綜合施策,構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真正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