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業生物所:人工合成淀粉 從慢慢種變快速造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張璐 編輯:劉穎 2021-09-26 08:26:53

內容提要:近期,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經過6年探索,國際上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該成果於北京時間9月2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本報同步報道。

科研人員在觀察淀粉的形態。 本報記者 王濤 攝

  天津北方網訊:近期,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科研團隊經過6年探索,國際上首次在實驗室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該成果於北京時間9月2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本報同步報道。

  天津工業生物所在淀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讓天方夜譚成為可能。這意味著,我們所需要的淀粉,今後可以將二氧化碳作為原料,通過類似釀造啤酒的過程,在生產車間中制造出來。

  為淀粉工業生產打開一扇窗

  淀粉是人類糧食的最主要成分,主要由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光能、二氧化碳和水轉化而成。人們獲取淀粉,主要是直接從玉米、薯類等農作物中提取。從2015年開始,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科研團隊啟動了人工合成淀粉項目。但是,淀粉並非稀缺資源,人工合成淀粉有什麼重要意義?

  “農作物生長周期長,需要大面積種植,如何更高效地生產淀粉成為一個巨大的挑戰。”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副研究員蔡韜這樣向記者進行了解釋:“我們選擇做淀粉的人工合成研究,是想把非常慢的、大面積種植的農業過程,變成高效的、集中化的工業過程。”

  糧食危機、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全球以淀粉為原料的產品大約有3萬多種,找到更廉價、更大量的替代淀粉非常重要。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設計人工生物系統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將是影響世界的重大顛覆性技術。“我們中科院是科研國家隊,就要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開展科技攻關,做國家的事。”蔡韜告訴記者。

  “我們的成果為從二氧化碳到淀粉生產的工業車間制造打開了一扇窗。”蔡韜表示,如果未來該系統過程成本能夠降低到與農業種植相比具有經濟可行性,將有可能會節約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資源,避免農藥、化肥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人類糧食安全水平,促進碳中和的生物經濟發展,推動形成可持續的“生物基社會”。

  人工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的8.5倍

  淀粉是一種復雜有機物,它的合成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自然反應中,淀粉合成與積累需涉及約60步代謝反應和細胞間運輸,在工業生產中,必須將其簡化,又必須保證所有反應的充分和精准。因此,如何將農業中復雜的合成途徑簡化為工業生產所需的簡單合成途徑,是人工合成淀粉面臨的最大挑戰。

  “我們的整體設計思路是將熱電廠和水泥廠排放的高濃度二氧化碳分離出來作為原料,將低密度太陽能轉化為高密度電/氫能作為能源,形成簡單的碳氫化合物,然後再設計出從碳氫化合物到淀粉的生物合成過程。”蔡韜說。6年的時間,科研團隊一直摸索的就是從碳氫化合物到淀粉的生物合成路徑。

  經過計算機算法挖掘和篩選,在起點二氧化碳和終點淀粉之間,科研團隊最終鎖定了30條可能的路徑。每一條可能的路徑都是一座“迷宮”,每一座迷宮中又有數個“關口”,也就是生化反應,想要過關,必須尋找到相應的“鑰匙”,即能催化反應的特定的?。

  “自然途徑中的?元件經過上億年的進化,已經融合得非常好,就像一家人一樣。而人工途徑中的不同來源的?元件‘打架’,這就需要我們為這些?找到合適的相處方式,讓他們彼此適應。”蔡韜告訴記者。

  科研人員挖掘和改造了來自動物、植物、微生物等31個不同物種的62個生物?催化劑,通過蛋白別構調控改造、反應時空分離優化,解決了人工途徑中底物競爭、產物抑制、熱動力學匹配等問題。最終優中選優,使用10個?逐步將甲醇轉化為淀粉。

  經過各種優化,科研團隊成功將從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合成途徑簡化至11步,並實現了精准調控。這一人工途徑的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8.5倍,向設計自然、超越自然目標的實現邁進了一大步,為創建新功能的生物系統提供了新的科學基礎。

  “經過分析鑒定,我們合成的淀粉樣品無論成分還是理化性質,都和自然生產的淀粉一模一樣。”蔡韜說道。

  按照目前的技術參數,在能量供給充足的條件下,理論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應器年產淀粉量相當於5畝土地玉米種植的淀粉年平均產量。這一成果使淀粉生產的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向工業車間生產模式轉變成為可能,並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復雜分子開闢了新的技術路線。

  “項目制”管理保障“0到1”的突破

  “研究所不按發表文章進行考核,我們6年沒有發過一篇文章,只是一心做研發。”蔡韜坦言,天津工業生物所實行的“項目制”管理,為科研提供了制度保障:“與課題組同時進行多個課題不同,6年來我們只做了這一件事,不用擔心項目經費問題,可以心無旁騖地做科研。”

  傳統科研模式一般以課題組為單元進行,優勢是能夠集中在一個領域方向,但不是所有的研究項目都適合這樣的模式。“我們這個項目是一個多領域多方向交叉的工作,這就需要將具備不同專長的人和團隊組織起來,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協同合作完成。”蔡韜表示。

  2015年,研究所根據項目研究需求進行人纔布局,組建了當初平均年齡30周歲的優秀青年科學家團隊。“在這種開放、集成的新型科研組織模式下,共有十多個小團隊參與。”蔡韜說,“不同團隊聚在一起,為一件事、一個目標、一個任務共同努力,協同攻關,最終實現了原創性重大突破。”

  該成果得到國內外領域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該工作是“典型的0到1原創性突破”,“是一項具有‘頂天立地’重大意義的科研成果”。

  作為一種基礎研究領域的原創性突破,人工合成淀粉仍處在實驗階段,產業化是科研團隊未來努力的方向。“要想實現工業化生產,還需解決諸多的科技難題,不斷提昇成果的經濟性,纔能與農業種植競爭。”蔡韜表示,在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後,這項科學成果還需要盡快實現從“1到10”和“10到100”的轉換,最終成為解決人類發展面臨重大問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