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志成城保安瀾──弘揚抗洪精神 凝聚奮進力量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劉雅麗 編輯:付勇鈞 2021-10-08 10:08:27

內容提要:在同洪水斗爭中,軍民攜手,頑強戰斗,一幅幅催人淚下的感人畫面上演,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奏響,湧現出高建成等眾多抗洪英雄。他們視死如歸,力挽狂瀾,鼓舞人們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頂住一次又一次洪峰,排除一個又一個險情,最終取得抗洪搶險斗爭的偉大勝利,形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鑄就了中華民族新的精神豐碑。

“六兄弟”在河南省鶴壁浚縣西陳村堤壩上撿垃圾。 本版圖片除資料圖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六兄弟”在河南省新鄉市種德小學搬運救災物資。

“六兄弟”在河南省衛輝市轉移受災群眾。

1998年,天津人民心系災區,個體經營者通過義賣、捐款捐物等方式獻愛心,支援災區。 資料圖(《天津日報》1998年8月18日)

精神解碼

力挽狂瀾的精神力量

天津北方網訊:歷史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

1998年,中國人民同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展開了波瀾壯闊的斗爭,展現出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業績。

那年汛期,氣候異常,暴雨頻降,長江發生全流域性大洪水,宜昌以下360公裡江段和洞庭湖、鄱陽湖的水位,長時間超過歷史最高紀錄。嫩江告急,松花江告急,珠江流域的西江和福建閩江也一度發生大洪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省區沿江沿湖的眾多城市和廣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危難之際,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緊急動員起來,中華兒女的力量迅速集結到一起,形成了抵御風浪的銅牆鐵壁,形成了抗擊洪水的鋼鐵長城。

在同洪水斗爭中,軍民攜手,頑強戰斗,一幅幅催人淚下的感人畫面上演,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奏響,湧現出高建成等眾多抗洪英雄。他們視死如歸,力挽狂瀾,鼓舞人們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頂住一次又一次洪峰,排除一個又一個險情,最終取得抗洪搶險斗爭的偉大勝利,形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鑄就了中華民族新的精神豐碑。

時光荏苒,抗洪精神從未因時間消磨而褪色,始終熠熠閃光。

精神尋訪

你是誰?為了誰?

──萬眾一心寫就抗洪精神

1998年入汛,特大洪水來襲。

長江告急,嫩江告急,松花江告急……眾多河湖洪水泛濫,洪峰水位之高,持續時間之長,歷史罕見。多個省區嚴重受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

危急關頭,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緊急動員,上下齊心,軍民同心,萬眾一心,打響了抗洪搶險的偉大戰役,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防洪史上的奇跡,形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於勝利”的抗洪精神。

抗洪精神,薪火相傳。打開抗洪“大事記”,2013年、2016年、2020年,黨的十八大以來,嫩江、松花江、黑龍江、長江、太湖……大江大河大湖大堤一次次見證拼搏,又一次次刻錄奇跡。今年夏季,河南等地遭遇極端強降雨天氣,當洪澇災害再襲,一個個患難與共的畫面再鋪展,一首首風雨同舟的壯歌續新篇……滔滔洪水排山倒海,精神長城巍然屹立。

為探究力量之源,連日來,記者采訪抗洪記錄者、親歷者,帶讀者重溫舉國同心縛蒼龍的偉大壯舉、軍民團結挽狂瀾的壯麗詩篇,感悟抗洪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一方有難 八方支援  萬眾一心戰“洪魔”

1998年8月11日,《天津日報》刊發消息《全力支援長江抗洪搶險》。文中提到,“災區的困難,就是天津的困難……只要災區需要的物資,天津都將毫無保留地給予支援。”“從7月28日至8月9日,本市已連續12次派出28部大型卡車,5個車皮,4輛警車護送,向江蘇、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運送衝鋒舟67條,操舟機109臺……”

那一年,海河長江奔湧著血濃於水的情感──

在全市各捐贈點,自行車、三輪車、排子車……大車小車運物資,連軸轉。市民排長隊,等候捐款。捐贈熱線滴滴響,24小時鈴聲不斷。

民營企業銀座集團董事長王貴伍捐贈的10萬元,成為當時天津接收救災捐贈辦公室首日收到的最大一筆捐款。緊接著,王貴伍又把公司員工捐贈的1萬多元送過去。不光捐款,這名退役軍人又馬不停蹄開車奔赴外地,跑了多個省份,認下多名“親人”──他認抗洪烈士的父母為父母,為他們養老,代烈士盡孝……

老人、兒童,乾部、群眾,經理、職工……社會各界紛紛獻愛心。捐款收據上,很多人留下“一民”的名字。一民,就是天津的普通一民,他們中,有的捐了數萬元……

那一年,天南地北描繪風雨共擔的畫卷──

天津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一個縮影。共戰“洪魔”,放眼全國,各地各有關部門各系統通力配合,人、財、物大量調撥。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全力以赴,黨員乾部身先士卒,全國人民同心同德。

彼時,天津日報多名記者趕往抗洪一線,他們用打濕的筆記本,記錄下一幕幕眾志成城的畫面,老記者竇永明就是這支隊伍中的一員。

當年8月底,竇永明隨赴皖移交救災物資的天津代表團,抵達重災區之一的安徽省無為縣(現無為市)。

長江由東南向西北從無為通過,在劉家渡拐了個彎兒,那一帶災情極其嚴重,房屋、良田被淹。9月3日,竇永明深入當地采訪了解到,那裡的大部分居民已轉移安置,但是還有700多人住在兩面是水的大堤上。凌晨,一批來自天津的救災物資運抵大堤,人們立刻圍攏過去,“別急,別急。”“都有,都有份。”當地乾部連推帶喊,一邊維持秩序,一邊分發物資。一位姓鄭的村民告訴竇永明,他領到一床家裡急需的棉被,裡外全新。上次,他還領到一套運動衫,也新,也是天津給的……

夏秋之交的災區逐漸撫平傷痛,走大堤,望江面,看潮平岸闊,波光粼粼,每一波都映射著太陽的光輝。船來船往,物資滿滿,每一艘都是“全國一盤棋”上的點。災區裡的車,掛著不同省區市牌照,每一輛都是“心氣加油站”。席地而臥的鮮見普通群眾,多是標志性的 “橄欖綠”“志願紅”“火焰藍”……在皖期間,竇永明寫下《千裡送衣兩地情》《天津救災物資運抵合肥 是安徽迄今收到最大一筆捐助》等報道。在他印象裡,“受災地區很擠,但人們都在急匆匆地奔向工作目的地;真累,但大家都在做有意義的事”。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成為1998年抗洪斗爭中一個鮮明的精神標識。這種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今夏,受強降雨影響,河南鄭州等地發生嚴重內澇,一些河流出現超警水位,個別水庫潰壩,防汛形勢異常嚴峻。災情又來襲,九州同風雨。汛情之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黨旗所指,行動所向。各有關部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國家防總等相關部門派工作組赴現場,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衝鋒在前,黨員乾部一馬當先,黨群、乾群同舟共濟,各地救援隊伍紛紛奔赴河南……這是團結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憑借這種力量,中國人民就敢於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

軍民團結攜手奮戰 頑強拼搏創造奇跡

“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 一首火遍大江南北的《為了誰》,總令人想起1998年軍民情深的感人場面──

9月15日,江西九江,完成抗洪任務的人民子弟兵准備悄悄撤離,消息卻不脛而走,路上早早豎起凱旋門,數十萬人擠滿道路兩側,人們拿著小紅旗、紅綢帶,翹首以待。

車來了!來了!軍車緩緩通過凱旋門,很慢,很慢。

握到了!握到了!路那樣長,人那樣多,一雙手舉起來,一雙手迎下來,一雙手夠到一雙手,一雙手握緊一雙手……

一名小女孩被家人舉著,為軍車上的叔叔認真系上紅領巾。一位老人來到車頭,細心貼起紅綢花,然後展開撫摸了一下。一排小學生隨人潮湧動,哽咽著伸出小手,揮動,揮動……人們大聲叮囑著,似乎都在說,“捨不得你走,捨不得。”情感在那一刻,肆意宣泄,毫不掩飾,車上車下淚眼婆娑……

軍民魚水情深,何以如此深?

答案,就寫在軍旗跟著黨旗飄的基因裡,寫在初心裡,寫在行動中。

聚焦1998年的抗洪一線,英雄的人民子弟兵用生命書寫抗洪答卷。時任空軍某高炮團一連指導員的高建成,在湖北執行抗洪搶險任務時,一次次在洪水中救起群眾,托起戰士,就連身上的救生衣都讓了出去,自己卻被洪水卷走,壯烈犧牲。原廣州軍區某部戰士李向群連續奮戰,直至高燒不退,暈倒在地。被救醒後,他拔掉輸液針管,偷偷跑回大堤再戰,直到再次累倒。第四次暈倒大堤後,勇士再未醒來……一個英雄倒下去,無數個英雄站起來。1998年,30萬官兵用血肉之軀擋洪流、守堤壩、保安瀾。正是人民子弟兵捨生忘死為人民服務,纔獲得人民的信賴、擁護、感恩,激勵帶動起億萬人同心戰、挽狂瀾、創奇跡。

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人民子弟兵牢記,人民軍隊來自人民為了人民。人民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是靠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戰斗力,就在這信賴與依靠中,與日俱增。

魚水情,就在這守護與感恩中,愈來愈濃。

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情懷。這是跨越時空的“復制”──

2021年8月1日,河南鶴壁。完成抗洪搶險任務的武警官兵即將撤離,市民聞訊夾道相送,大路兩旁人山人海,送行隊伍一眼望不到頭。

就要離別,一位老大爺眼圈紅腫,他顧不得擦去臉上的淚水,握住親人的手就是不松。軍車開起來,人們追起來,一包包物品拋進去,又一次次被“擋”回來,婉拒與硬給頻頻在車上車下“拉鋸”。一個小男孩高舉起宣傳牌,上面寫著,“長大後我要成為你”。幾名退役軍人志願者也在送行的人群中,軍車經過,車下敬禮,車上回禮……

這是一如既往的深情,這是初心不改的傳承。

不達目標不放棄  抗洪精神薪火相傳

在網友錄制的鶴壁人民送別武警官兵的視頻裡,敬禮的退役軍人中,有6名退役大學生,他們是來自天津高校的“抗洪六兄弟”:郝中虎、楊亞東、包志傑、劉天賜、李達輝、楊鑫怡。

全軍掛像英模李向群1998年犧牲時,“六兄弟”最小的還沒出生,最大的纔3歲。十多年後,他們都穿上了軍裝,看著英雄掛像成長,深受英雄事跡影響。如今,他們雖然已離開部隊,返回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繼續學業,但是軍裝脫下身,脫不下的是軍魂。今年夏季,當得知河南防汛形勢嚴峻後,“六兄弟”隨即與原部隊聯系,放棄假期,兩度赴豫,志願抗洪搶險。

且看首赴中原──

7月下旬,獲得學生軍訓教官資格證書的“六兄弟”,剛剛完成在高校軍訓中承擔的帶訓任務,還沒來得及休息,聽聞災情後立刻商定:“那邊鐵定缺人手,咱們去。”

去哪兒?“原本想去鄭州,然後我跟原部隊聯系,得知鄭州災情逐漸好轉,但新鄉還比較嚴重。”7月23日,郝中虎打聽來情況,便和劉天賜率先出發。目的地,新鄉市。

“當時上網搜,天津到新鄉,一張票沒有。”兩人不甘心,到天津站售票口問,窗口也沒票,他們就接連向服務臺、檢票口求助。經工作人員幫助,他們在車站停留6個多小時後,終於成功搭上一趟邯鄲東到新鄉東的過路車。

去新鄉哪兒?車廂裡,兩人正就此聯系新鄉有關部門時,電話恰巧被另一名退役軍人乘客聽到,“他也是去救災。他說新鄉紅旗區有個種德小學,是受困群眾安置點,需要志願者。另外,衛輝受災重,衛輝是縣級市,離那兒不遠。於是我倆打算跟過去。”

出站,遇熱心市民,他們搭“順風車”到了安置點。

到小學,剛啃幾口面包,一輛物資車就到了,兩人馬上裝卸起物資……

接下來兩天,包志傑、李達輝、楊鑫怡、楊亞東,同樣克服車票難買等困難,陸續抵達安置點。在新鄉,“六兄弟”晝夜繁忙,白天到衛輝救災,晚上在小學幫忙。

那時,衛輝被洪水圍困,積水深處超過兩米,洪水混合垃圾,高溫下發出腥臭味兒。趟著發臭洪水,“六兄弟”身背受困群眾、抬“趴窩”轎車……哪裡有需要,就向哪裡衝。

有一次,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急需柴油發電,可衝鋒舟無法開到門口,“六兄弟”就跳入齊胸的洪水中,你攙著我,我扶著你,跨過種種水下“暗礁”,把柴油桶舉到了醫院。

6人中5人不會游泳,“不怕水?”“顧不了那麼多。”

采訪時,記者發現,劉天賜的小腿上有一處筷子長的疤痕。疤,就是在衛輝留下的。這樣的疤,郝中虎身上也有,“受傷也沒撤,當過兵沒那麼脆弱。”他們堅持“輕傷不下火線”“事不成不撤退”。

他們是父母“手心裡的寶”、老師眼中稚氣未脫的學生,卻成長為受災群眾心中的硬漢。腳已泡白、肩頭紅腫、臉曬成“紅+黑”,哪管什麼顏值,哪管什麼勞累,只顧衝!衝!衝!

汽車與交通學院的兩名老師心疼學生,給他們微信打了款,他們卻把錢全捐了受災群眾。

父母擔心他們,盼他們早回家,但他們堅持留在最需要幫助的地方。7月29日起,新鄉救援告一段路,“六兄弟”陸續返程,可有的還沒到家,他們就又聽說了河南省鶴壁市浚縣汛情緊急,於是隨即“轉戰”鶴壁,31日先後抵達鶴壁東站。

且看再赴河南──

這是一次“旅途歷險記”。從鶴壁東站前往浚縣途中,“六兄弟”遭遇罕見狂風暴雨,局部風力達13級。

“先前聯系了當地志願者,有皮卡來接,我們坐在露天的車斗裡,走著走著,突然電閃雷鳴,風越來越大。”車斗裡坐不住了,危急時刻,一輛過路車停到跟前,“司機招呼我們上車。剛上車,樹就開始搖,開始倒,樹杈全折了,往下掉……”回想那次經歷,“六兄弟”有些後怕,“如果沒那輛過路小客車,我們指定給風刮跑了。”

危險無處不在,救援卻從未止步。“車到半路,風小了些,收到求救信息,有個村兒的民房塌了,傷到人。車開不進去,我們就下車往村裡跑。”天,黑漆漆,路上狼藉一片,電線杆、牆壁都變得不牢靠,稍不留神就會被絆倒、砸到,他們不顧危險,一條條街緊急尋人……直到被困人員獲救,他們纔撤離。“重新坐上皮卡,往縣城趕時纔覺得餓,車斗裡一摸,摸到一包被踩爛的乾脆面,大伙兒一分,狂塞嘴裡,真香!”那時,他們已十多個小時沒吃飯。

飢腸轆轆是常事。在鶴壁受災嚴重的西陳村連續奮戰的日子裡,他們忙著扛沙包堵管湧,沒吃過一頓熱乎飯,沒吃過一次炒菜。即使是方便面,都沒吃過泡開的。

背老人、抱嬰兒,扛沙包、撿垃圾,裝卸物資、防疫消殺……在河南志願搶險期間,“六兄弟”奮不顧身的行動感動了很多人,他們受到前所未有的“禮遇”:暫住地常收到匿名送去的雪糕、雞蛋等物品,“有一次,我們路邊買涼拌菜,給錢,攤主不要。顧客也搶著買單,還給我們吃的,不要不行,硬塞。”

在十多天的抗洪經歷中,“六兄弟”感觸最深的,除了當地人的熱情,更有團結的力量。

他們感動於軍民團結一心──

抵達鶴壁的第二天,看到市民夾道相送武警官兵的場景,“六兄弟”有種想哭的衝動。看到軍車經過,他們自發舉起右手,莊嚴行起軍禮。救援搶險就在這敬禮與還禮間完成接力。

他們感動於中國人民萬眾一心──

前往新鄉的路上,各地支援河南的物資車排了很長的隊,向東看不到邊,向西望不到尾,車上掛著各種鼓勁橫幅:“河南挺住!”“河南一定中!” 從這些車中穿過,他們感覺“眼睛霧蒙蒙的。”“身為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他們感動於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動詮釋──

在種德小學,受災群眾含淚告訴“六兄弟”,他們第一時間得到安置,“穿紅衣裳(橘紅色救生衣)的,把我背出來。他們,可好了。”“這兒鋪的蓋的穿的,什麼都有。”“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

殷懮啟聖,多難興邦。在黨的領導下,越是在大災大難面前,越能匯聚起團結協作、並肩戰斗的洪流,越能迸發出守望相助、迎難而上的偉力。這是團結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借助這種力量,無論多少艱難險阻都無法阻擋中國人民前進的腳步。

這種精神,代代相傳。

采訪“六兄弟”時,趕上他們返校後再次帶訓大學生。帶訓休息間隙,廣場上響起大合唱,“國要強,我們就要擔當,戰旗上寫滿鐵血榮光……”

海河兒女心系災區

海河長江血濃於水,滔滔洪水牽動天津人民的心。1998年夏季,面對長江嚴峻的防汛形勢,天津各界積極貢獻力量,通過義演、捐款捐物、加班加點生產救援物資等方式支援受災地區。

全市各接收捐贈點湧動愛心潮,感人故事數也數不清。許多人經濟上並不富裕,仍力所能及地奉獻愛心。有市民把賣了兩天饅頭的錢捐了出來,有殘疾孩子堅持捐獻助殘金,有些企業家匿名捐款。與此同時,不少曲藝界人士開展了心系抗洪前線捐資義演活動,把演出收入捐給了災區。書畫家也紛紛舉辦賑災義賣,所得款項捐獻災區。醫藥企業日夜奮戰,加班加點,趕制受災地區需要的藥品。鐵路部門積極投入抗洪搶險物資運輸工作,確保長江防洪第一線的緊急需要……海河兒女紛紛以實際行動表達對災區人民的一片深情。

同一時期,天津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集中力量搞建設,全市廣大黨員乾部認真學習抗洪搶險軍民的模范事跡,與全市人民一道努力做好各項工作,推動各項事業發展。(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