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22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張璐 編輯:張瑜 2021-11-04 08:49:00

內容提要: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昨天在北京召開,我市22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榮獲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科學技術進步獎17項,包括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1項。

天津北方網訊: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昨天在北京召開,我市22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榮獲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科學技術進步獎17項,包括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11項。

獲獎項目數量大幅提昇。我市堅持科技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更高水平創新型城市建設、著力打造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今年,我市獲獎項目首次突破20項,創歷史新高。

獲獎項目質量高。此次獲獎項目聚焦智能科技、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生態環境等我市重點領域和優勢學科,突破了一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同時我市單位牽頭主持項目有7項獲獎,比2019年主持項目數翻了一番,集中展示了我市戰略科技力量打造的顯著成效。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顯著增強。通過統籌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行動計劃、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工作和高成長企業梯度培育行動,我市創新型企業能級提昇效果明顯。此次獲獎的22個項目中,企業參與項目12項,比2019年增長71.4%。

造血乾細胞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讓最新診療研究成果盡快惠及患者

在昨天召開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程濤教授團隊完成的《造血乾細胞調控機制與再生策略》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程濤教授團隊圍繞造血乾細胞(HSC)取得原創性成果對於推動HSC再生研究以及整個再生醫學領域的發展有著引領典范作用,為HSC再生及其臨床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HSC因其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可終生貢獻機體所需的各類血細胞,已經被證實是具有確切臨床治療價值的最經典的一類成體乾細胞。造血乾細胞的體外擴增和基因操作是進一步拓展諸如臍帶血造血乾細胞臨床應用等基因治療的先決條件。

2010年前,我國在HSC的醫學基礎研究方面十分薄弱,研究團隊寥寥無幾。在科技部973計劃、基金委重大項目等支持下,程濤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從造血乾細胞的發生擴增、惡性轉變、損傷(疾病)反應等多方面,系統開展了HSC發育規律、調控機制及再生策略的研究,做出了一系列原創性的工作。項目揭示了造血乾細胞的精確起源及體內發生和擴增機制;發現了造血乾細胞惡變的表觀遺傳調控新機制;闡明了造血乾細胞在病態環境下的受抑規律並提出再生新策略。項目許多成果在著名國際刊物發表,獲得授權專利7項。

“我們要充分利用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自身的研究優勢,讓最新的診療研究成果盡快惠及患者。”程濤表示,“我們將依托濱海新區細胞谷建設協同創新,從質控研究、政策創新、平臺建設等多方面推進細胞治療臨床轉化,加速建立完整可控的產業鏈和‘一站式’示范基地,在全國推廣乾細胞轉化研究的‘天津模式’,推動乾細胞藥物產品盡快上市。”

“腹腔微創手術機器人”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國產手術機器人“妙手”回春

手術時,醫生不是使用手術器械,而是在操控臺上操作控制杆。微創手術機器人把醫生動作通過遙控精確傳遞到機械臂,機械手在病人體內實施動作,從而完成外科手術。目前,我國自主研制的“妙手”腹腔微創手術機器人,已完成臨床手術近300例。

在昨天召開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天津大學王樹新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的“腹腔微創手術機器人與器械關鍵技術及應用”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比起人手操作以及傳統腔鏡微創手術方式,手術機器人突破了人手的極限。機械手臂代替人手實施操作可以360度自由旋轉、擺動,各個方位旋轉扭動毫無壓力,醫生的抖動全部都能被濾除,縫合打結還很靈巧,讓手術操作更為精細、准確。同時,探視鏡頭突破人眼極限,手術機器人配備的“立體圖像顯示窗口”,可以將手術視野放大數倍。醫生通過這個小窗,看到的是三維立體高清圖像,視野更加清晰,手術質量明顯提昇。

王樹新教授告訴記者:“像腹腔這種微創手術,看到的屏幕大概是平面的,而且放大倍數並不大,但是如果用手術機器人這一套系統,能放大到10倍以上,可以進到腹腔內,在屏幕上看到更大更立體直觀的影像。”

王樹新教授團隊突破腹腔微創手術機器人靈活可達、小型可入、清晰可見、精准可控等關鍵技術,發明了具有末端自轉功能的柔性腕部微創手術器械、層疊可折展機械臂、可調視角內窺鏡以及微創手術機器人主從一體結構等關鍵部件,引領了新型微創手術機器人技術的發展。

王樹新教授團隊研制成功的“妙手”腹腔微創手術機器人,已授權發明專利70餘件,其中美國專利4件、歐盟專利1件。目前,“妙手”已經完成臨床手術近300例,完成機器人遠程手術50餘例,是國內首家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的腹腔鏡手術機器人。

高鐵用高強高導接觸網導線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為中國高鐵飛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在京滬、京津、京張、成渝等高鐵線路上,復興號以時速350公裡飛馳著,高鐵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速度”。供電系統是高鐵的“心髒”,天津中鐵電氣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王立天團隊研發的“高速鐵路用高強高導接觸網導線關鍵技術及應用”,為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在昨天召開的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該項目獲得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人們在高鐵站等車時,經常會看到鐵路沿線上空架設的輸電線路,這些輸電線路就是高速鐵路接觸網,高鐵列車運行所仰賴的電流就是通過機車上端的接觸網來輸送。接觸網一旦停電,或列車受電弓與接觸網接觸不良,就會對列車的供電產生影響。

制約高速列車速度提昇的三大核心技術瓶頸之一就是弓網的受流能力。為了保證高速下列車的穩定受流,接觸網必須具有大張力和大載流能力,因而要求接觸線同時具有高強度和高電導率。由於強度與電導率負相關,高鐵接觸線研發難度極大,在王立天團隊項目實施前,我國高鐵接觸線全部依賴進口。

“當時國際最先進的銅鎂導線在350公裡時速已達安全極限,進一步提速必須研發下一代更高強高導的銅鉻鋯接觸網導線。”王立天的高鐵夢想一開始就感到“卡脖子”的難受。當時能夠滿足工程需要的零缺陷超長銅鉻鋯導線制備成為公認的世界難題,被譽為高鐵牽引供電技術“皇冠上的明珠”。國外投入巨資進行研發,但均未實現工程應用,而且技術嚴密封鎖。

為實現我國高鐵技術的換道超越,王立天下定決心:“必須進行自主創新,把銅鉻鋯接觸網導線國產化,做出中國自己的高強高導導線。”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12月,京滬高鐵先導段進行了聯調聯試和綜合試驗,最高運行時速達到486.1公裡的世界最高營運試驗速度,其中,高強高導的銅鉻鋯導線功不可沒。

“項目研制出的高強高導接觸線技術性能已達國際領先水平,使我國高速鐵路大張力接觸網技術躍居世界前列。”王立天非常欣慰,“它標志著我國高鐵接觸網技術實現從跟蹤到引領的跨越,不但支橕了我國高鐵建設,也為時速400公裡及更高時速高鐵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儲備。”

目前,該項目產品已經在武廣、京滬等30多條線路掛網,可靠運行10年以上,覆蓋運營裡程超過1.3萬公裡。(津雲新聞編輯張瑜)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