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編輯:鄧坤偉 2021-11-22 15:37:56

內容提要: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聚焦糧食生產、收獲、儲備、加工等環節,四位一線工作者講述——

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

編者按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強調,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隨著各地秋糧收獲陸續結束,我國今年糧食豐收已成定局。當前,我國糧食庫存處於歷史高位,完全能夠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然而,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國全產業鏈節糧減損的任務仍不容忽視。近期,中辦、國辦印發《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就全鏈條多環節開展節糧減損行動制定具體舉措。如何千方百計節約每一粒糧食?我們特邀四位一線工作者講述他們的努力,並請專家分析建言。

【一線講述】

手裡有勁心裡美 來年還要多種糧

講述人:山東濟南市章丘區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 徐曉雪

多年前,我剛從事農業技術推廣那會兒,發現很多農戶播種小麥的習慣不好——他們大把大把下麥種,麥苗密密麻麻擠在一起,長成了“疙瘩苗”,不但增加不了產量,還浪費了種子。而且,這樣擠擠挨挨長起來的麥苗會相互爭奪養分,造成整片地的小麥都發育不良,生長後期還容易發生病害、倒伏,影響機械化收割,造成嚴重浪費。

眼看著這一切發生,我心急如焚。於是,我和同事們通過試驗示范,精確計算出適合章丘區不同地塊、不同品種的小麥播種量,一五一十地教給農戶們,還向他們推廣寬幅精播技術,幫著他們盡快實現精細化播種。

沒有推廣寬幅精播技術以前,農戶們每種一畝小麥,大約要播種15~20公斤;采用寬幅精播技術後,每畝播種量降到了8~9公斤。瞧,每畝地足足節約了7~11公斤麥種。我們章丘小麥水澆地種植面積共有50多萬畝,粗略計算,僅這一項技術就能節約小麥種400萬公斤左右。而且,運用這項技術,還有效提高了小麥品質,降低了機收難度。到了收獲時節,種糧戶們都嘗到了甜頭,笑得特別開心。

防治病蟲害,也是幫農戶們提高糧食產量的重要環節。上季小麥收獲期,農戶老李給我們打來電話,說他家地裡的小麥倒伏很嚴重。我和同事立即驅車前去查看。原來,“罪魁禍首”是小麥莖基腐病。這是最近幾年新發的一種病害,發生於小麥莖基部,很難被發現。一旦發病,小麥就幾乎喪失抗倒伏能力,一陣風過後便大面積倒伏,給農戶造成嚴重損失。

我和同事查清了章丘全區小麥莖基腐病的發生范圍,定位了發病嚴重的地塊,向這些地塊的農戶推廣深耕深翻、拌種、藥劑防治等技術。每到一處,我都留下農戶的聯系方式,以便在小麥播種前給他們發送《小麥莖基腐病綜合防治技術》等資料,幫他們做好預防。

我們還從濟南市裡請來專家,對全區的種糧大戶進行小麥莖基腐病的防治培訓,把技術送到田間地頭。很快,小麥莖基腐病得到了控制,農戶們的病蟲害防治意識也越來越強了。

前幾天,我和同事再次來到老李家的麥田裡。舉目四望,盡管今年降雨較多,對糧食播種產生了一些影響,但農戶們還是搶茬在10月2日播上了種,目前小麥已經有兩三個分?了,生長得很健壯。老李說,現在手裡有勁心裡美,來年還要多種糧。

用科技守護大國糧倉

講述人:中儲糧吉林分公司榆樹直屬庫電工班班長 梁國峰

我是一名電氣工程師,在2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中不斷強化技術減損,深感肩頭為國儲糧、儲糧報國的責任之重。

剛來到榆樹直屬庫時,要確保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需要攻克的難題可真不少:降低破碎率、防治病蟲害……尤其讓人頭疼的是,建庫初期,烘乾機烘乾後,玉米焦?粒數量超標,損耗很大,必須找清原因。作為班組唯一的電氣工程師,我帶著科研小組的同事們多次鑽進溫度高達60多攝氏度的烘乾塔內反復檢查,終於發現是由於烘乾機自動分料不科學導致的。在科研小組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改造制作出烘乾機儲糧段糧食自動分料裝置,大大降低了糧食損耗。這次技術改造也增強了科研小組的信心,激勵我們為了節糧減損不斷努力。

從1998年開始,國家先後分多批興建高大儲糧倉。其中,平房倉和淺圓倉普遍用於長期保管儲存,但高大淺圓倉入倉糧食容易破碎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尤其是玉米,往往入倉前檢驗時各項指標完全合格,但入倉後不完善粒和雜質就有超標現象,給安全儲糧埋下隱患。面對這一棘手問題,我傾盡十幾年時間參加各種專項技改,經常加班到深夜。2019年,在我和團隊的不懈努力下,這一難題終於有了突破性進展,經過兩輪裝倉實驗、一次出倉實驗,出入倉的糧食均符合質量標准。2021年8月,這項技術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讓我很是自豪。

作為一名黨員,我還主動加入“儲糧技術服務隊”,利用周末時間為榆樹市各鄉鎮農民科學儲糧提供技術服務,解答他們面對的儲糧技術難題。不光嘴上說,我還自帶工具,為農戶加固機械設備,檢查農戶家用電路和糧食設備電路電源等。

我想,倉儲科技創新之路永無止境,我會不斷磨礪手中的“金剛鑽”,用科技守護好大國糧倉。

機收減損,確保糧食顆粒歸倉

講述人:湖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 謝方平

小時候,我就從課本上學會了“顆粒歸倉”的道理。那時,我經常跟著父母下地撿拾稻穗,深知糧食來之不易。長大後,我報考了湖南農學院,選的是農業工程專業。我想,學好這個專業,可以為父母減輕勞苦,也能多收一點糧食。後來,我又報考了本校農業機械化工程碩士。導師湯楚宙帶著我與湖南省農機局、華南農業大學相關專家一起去益陽資江聯合收割機廠,開始了機械化收獲技術研究。

在益陽那座低矮的廠房裡,我一待就是幾個月。雖然條件簡陋,但作為農機工作者,我知道,要把父輩從辛苦的勞作中解脫出來,確保糧食顆粒歸倉,就必須做好研究。

那段日子,我每天進入車間,對著收割機,分析應該從哪些環節提高收獲質量、減少收獲損失。我們從割臺、輸送機構、脫粒機構、清選系統等逐一入手,找出影響因素,提出解決辦法。慢慢地,我明白了,機械收割糧食時,損失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水稻成熟度、含水率、谷草比等作物本身生物學特性造成的影響,也取決於一系列操作因素——割臺撥禾輪產生的衝擊與擺動,脫粒時谷粒被脫粒元件擊飛……很多原因都會造成糧食損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為此,整個碩士階段,我都在不懈思考著。

2001年,我考入華南農業大學農業機械化工程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當導師得知我做過機械化收獲研究後,便對我說:“收獲采用的脫粒元件不同,作用方式與打擊力都不一樣。能不能從水稻脫粒原理入手,找到辦法去解決水稻機收損失問題?”這點醒了我,我趕緊查找資料、深入鑽研。

原來,脫粒裝置是聯合收獲機的核心,其結構和工作參數影響著整機的工作質量。南方地區是雙季稻區,收完早稻插晚稻,搶收搶種期間高溫高濕,不同收獲期的水稻含水率差異很大,所需的脫粒力大小不盡相同。常見的水稻聯合收割機脫粒裝置大多采用杆齒,通過衝擊梳刷原理進行脫粒,雖然能夠很有效地把籽粒從粒柄上脫下來,但對含水率較高的籽粒而言,會導致籽粒因為受到較大衝擊力而破損。對難脫品種,通常要增大滾筒轉速,也很容易導致破碎率上昇。

怎樣纔能啃下這塊“硬骨頭”?這一直困擾著我。有一天,在去實驗室的路上,我看到園林師傅手持割草機,用高速旋轉的尼龍繩將草割斷。我的靈感突然閃現:如果打擊力合適,剛好使得谷粒與穗柄脫離,又不至於損傷谷粒本身、不打碎秸稈,就可以同時滿足脫粒與降損的需求了。在後來的脫粒對比試驗中,我的想法得到了驗證。在老師指導下,我順利完成以《水稻半喂入柔性脫粒機理》為題的博士論文。

近20年來,我帶領團隊錨定機收減損不斷攻堅,取得了一些成果。我們會繼續努力,為農民兄弟們研發推廣機收減損新技術,讓每一粒糧食顆粒歸倉。

讓愛糧節糧的種子在人人心裡紮根

講述人:河南工業大學經貿學院院長、河南省首批特色智庫糧食經濟研究中心負責人 孫中葉

“你知道,一粒小麥在加工後會變身為多少種產品嗎?”面對我的提問,臺下來自非洲的學員們滿臉好奇,紛紛搖頭。當他們看到我國糧食加工企業能夠把小麥加工轉化成面粉、酒精、液體蛋白飼料等十大類500多種產品時,都驚訝地睜大雙眼,不住地拍手稱贊著。這是我作為主講教師,為商務部委托的“發展中國家糧食官員與技術人員培訓班”講授“糧食安全與國際糧情”課程時常見的場景。

河南工業大學是商務部糧食援外培訓基地和河南省對外援助培訓中心,先後為49個非洲國家舉辦各類糧農類培訓班50期,累計培訓各類糧食官員、糧農技術人員800多人。在這個平臺上,中國糧食生產和加工的經驗吸引著世界關注,不少學員感嘆:中國人口那麼多,還能吃飽飯,這真是個奇跡。

河南全省的糧食總產量佔到全國糧食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小麥總產量佔全國小麥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以上,面粉加工轉化和產量居全國同行業首位,大家熟知的很多饅頭、方便面、湯圓、水餃品牌,都來自河南。然而,幾年前,我去糧食加工企業調研時卻發現,很多企業往往就地加工初級產品,浪費嚴重。不僅如此,由於產業鏈條不長,抗風險能力較差,遇到市場價格波動時,企業連活下去都有困難。這種狀況怎麼改變?我們發現,只有把產業鏈延長了,這條“鏈子”纔能更結實。於是,我們提出了糧食循環經濟理念,被政府部門采納,推動小麥由初加工向小麥淀粉、小麥胚、抗性淀粉、抗性糊精、谷朊粉等深加工產品轉型。

這幾年來,我們陸續到多家糧食企業實地調研,交流分享糧食適度加工、產業綠色和智能化發展趨勢,也見證了企業一次次對加工工藝過程進行技術改造。以掛面加工為例,通過技術改造,面條的損耗下降了1%,對於利潤微薄的面條加工行業來說,可算是一個巨大的質效提昇。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還帶領團隊錄制了《糧食安全與文化》在線公益課程,為廣大市民和學生普及糧食文化與節約方面的知識。現在,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我們要一起努力,走出過度追求“精米白面”的飲食誤區,讓愛糧節糧的種子在每個人心裡紮好根、長得壯。

   原標題: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