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會點染 戶戶善丹青 大運河孕育的楊柳青木板年畫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勞韻霏 攝影 蒲永河 視頻制作 息明亮 編輯:劉穎 2021-11-30 08:06:00

內容提要:『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千年流淌的大運河,宛如一條生命之河,滋潤了天津西青區楊柳青古鎮,也孕育了享譽海內外的『楊柳青木板年畫』。


  天津北方網訊:“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千年流淌的大運河,宛如一條生命之河,滋潤了天津西青區楊柳青古鎮,也孕育了享譽海內外的“楊柳青木板年畫”。

  楊柳青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霍慶順是吃著運河水長大的,他認為,正是門前這條大運河,讓楊柳青木板年畫有了包羅萬象的藝術風格,產生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古老的楊柳青木板年畫歷經了幾百年的興衰,在一代代傳承人的執著與守護下,年畫依然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尋找年畫的來訪客

  午後的陽光穿過木質的窗櫺,落在窗前的木桌上,木桌上白色小瓷碗裡是五顏六色的顏料。陽光正好,“玉成號”畫館裡寂靜無聲,71歲的霍慶順蘸取顏料,在宣紙上描繪著色彩。

  霍慶順是楊柳青木版年畫的第六代傳承人,他正在繪制的是一組琴棋書畫仕女圖,傳統的楊柳青木板年畫需要構思、勾描、刻版、印刷、繪畫、裝裱等幾道主要工序,霍慶順的這組年畫已經制作了三個月,只完成了三分之一。

  楊柳青古鎮修舊如舊,用仿古式的建築復刻楊柳青曾經的樣子,但在霍慶順記憶中,楊柳青的過往始終如昨日般清晰。

  霍慶順最初的記憶停留在運河邊,他記得兒時的家就在運河岸邊,他喜歡每天跑去運河邊看往來運輸的船只,運河岸邊有人在洗菜、洗衣服、挑水,楊柳青的繁華歷歷在目;他喜歡在每日退潮後去運河邊撿蛤蜊,岸邊留下他的一串串小腳丫,撿到蛤蜊後,他提著一簍蛤蜊歡快地穿過三條大街回到家中。

  霍慶順說自己是在運河邊長大的孩子,運河是他兒時最快樂的玩耍地,直到4歲那年,他知道了家裡的秘密,這個秘密與運河有關。

  1953 年的春天,家裡來了一位文化部的乾部。“楊柳青還有年畫嗎?她一下車就開始打聽,很多人說沒有了,但她不死心,從西街走到東街,有位老人告訴她,霍家可能還能畫,於是她就奔我家來了。”

  當年,霍慶順一家住在一個四合院裡,院子裡還住著幾位年畫老藝人,尋畫的乾部如獲至寶,她在霍家住了兩天,詳細了解了楊柳青木板年畫的歷史與現狀。“她叮囑父親,要把老藝人組織起來,恢復年畫,我父親很受鼓舞。"

  不久,這位乾部給霍慶順的父親霍玉堂寄來了500元錢和紙張,文化部希望老藝人們把現有的木版年畫一樣印十張,寄到北京。“我父親很激動,政府這麼支持民間藝術,他下決心要把年畫事業做好。”

  楊柳青一些老藝人家中還有不少現成的年畫木版,常年閑置,日曬雨淋,霍玉堂決定把這些木版借過來,也算是對年畫的傳承保護。

  當年只有4歲的霍慶順纏著大人們哭鬧,非要跟著一起去借木版,“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運木版只能靠扁擔來挑,一塊木版十幾斤重,一邊挑 3 塊就有八九十斤重了。"霍慶順牽著扁擔繩一路跟著,對楊柳青木板年畫的好奇在他的心裡紮了根。

  從那時候起,霍玉堂帶著兩個女兒和三個年畫老藝人在家中制作楊柳青木板年畫,楊柳青木板年畫傳統技藝逐漸復蘇。

  楊柳青木板年畫從繁盛到落寞

  霍慶順一點點長大,漸漸了解了楊柳青木板年畫的歷史。

  楊柳青木板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興於明、盛於清。元末明初時期,天津楊柳青鎮來了一位善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這位心靈手巧的藝人過節時會刻一些門神或者灶王爺出賣,逐漸地被鎮上的人模仿起來。

  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及漕運的興起使得楊柳青成為南北商品交易的集散地,在明清兩代,楊柳青名聞遐邇,漕運鼎盛,市井繁華,商賈雲集。漕運就是商路,商路也是畫路,借助運河之利,楊柳青木板年畫銷往全國各地,家喻戶曉。

  在楊柳青木板年畫鼎盛的清雍正乾隆年間,全鎮有300家畫店作坊,手工藝人達3000多人,“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詩句反映了楊柳青古鎮年畫制作的紅火熱烈情景。

  楊柳青木板年畫最早開業的畫鋪為齊、戴兩家,清末又出現了集兩者之長的霍家,三大派形成鼎足之勢,霍家楊柳青木板年畫傳承到霍玉堂已經第五代,1926年,霍玉堂創建了“玉成號”畫莊。

  民國初年,上海的十裡洋場興起,外國石印技術引進來之後,楊柳青木板年畫開始沒落。抗日年間,民不聊生,楊柳青木板年畫在戰火中基本失傳。

  “抗戰期間,年畫受到致命的打擊,日軍的炮車進入楊柳青,因為當年的楊柳青全是泥濘的土路,日軍就用年畫刻板墊車輪。”霍慶順聽老人講過戰爭時期年畫基本消失的歷史,也知道父親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也沒有放棄恢復楊柳青木板年畫的心願。

  抗戰勝利,新中國成立,195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楊柳青木板年畫在霍玉堂的老宅中逐漸恢復,1958 年,天津市楊柳青畫社成立。

  父親的遺願

  霍慶順是家裡的長子,在年畫堆裡長起來的他從小就喜歡年畫,但父親卻一直反對他學做年畫,"父親深知手藝人的苦,他不願兒女受這份苦。

  父親不支持,霍慶順就整天跟著老藝人,耳濡目染地學了點皮毛,霍慶順小學時的一件事讓父親改變了態度。"我們那時候上學都是半日制,上午上課,下午參加學習小組,早早就放學了,回家我就看著老藝人們畫畫。" 一次,霍慶順發現老藝人刷畫刷到一半就出門了,就想刷著試試。

  "刷了一張拿起來欣賞,覺得挺好,就停不下來了,把剩下的畫全部刷完了。"霍慶順本以為父親知道後會生氣,沒想到,父親卻笑了,"你這孩子是畫畫的材料,我來教你吧。"父親的鼓勵至今還在霍慶順耳邊,"父親一點點把楊柳青木板年畫的繪畫技藝都傳授給我,我可以說是先偷藝後學藝。"

  霍慶順掌握了楊柳青木板年畫的技藝,但年畫是過年的時令用品,很難維持穩定的生活, 1965 年,霍慶順到一家家具廠工作,1969年,霍慶順參軍4年,復員後又回到家具廠工作。

  特殊期間,楊柳青木板年畫遭遇毀滅性打擊,許多珍貴的古版、傳統年畫的原作被任意毀壞、焚燒,丟失。

  1982 年,霍玉棠去世,臨終前他留給兒女們一份遺願,叮囑兒女們要把楊柳青木板年畫的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重開“玉成號”

  1983年的春節,霍慶順一家開了個家庭會議,霍慶順提議,恢復楊柳青木板年畫的傳統制作工藝。"我們要做這件事,一是因為父親臨終的囑托,二是看到當時的年輕人都不知道年畫而感到著急,那時候的楊柳青,走到街上隨便找一個年輕人問年畫的事,都直搖頭。”

  霍慶順和姐妹們組成了恢復楊柳青木板年畫的工作組,大家平日都有工作,只能利用休息日進行恢復工作。

  楊柳青木板年畫工藝很重要的一道工序是刻版,老的刻板所剩無幾,好在霍家還存有一些老刻板印出來的畫樣,霍慶順和家人只能根據畫樣重新刻板,再進行繪畫。從1983年一直到1993年,霍家的兄弟姐妹把工作之外的全部時間投入到楊柳青木板年畫恢復的工作之中。

  1993年,霍慶順家的老宅門口掛起“玉成號”畫莊的牌子,霍家的後代們把”玉成號”重新開張,那一天,院子裡布置了一條畫廊,展出一幅幅傳統木板年畫,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從那一年開始,霍家人就開始在春節假期舉辦免費畫展,“一開始我們只展覽 3 天,後來街坊鄰居覺得看不夠,我們又延期到 7 天,再後來直接延到過完燈節兒。"

  楊柳青木板年畫重現,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傳統工藝越來越受到重視,2006年,楊柳青木板年畫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一批名錄,2007年,霍慶順被評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如何讓楊柳青木板年畫傳承下去,霍慶順知道自己的責任,如今已過古稀之年的霍慶順依然在為傳承推廣楊柳青木板年畫四處奔波,他宣講楊柳青木板年畫的歷史,去中小學授課,和各大學合作,將楊柳青木板年畫帶進大學校園。

  “讓年輕一輩認識年畫、研究年畫是我這個傳承人最該做的。”霍慶順說。但是,霍慶順最喜歡的,還是一個人坐在畫館裡,在畫卷上靜靜描繪。

  “新”的傳承

  沿楊柳青如意大街的青石牌坊往裡走,在戲臺對面的胡同口,有一座小小的院落,門口懸著楊柳青木板年畫第七代傳承人的招幌。

  小院裡更像一個楊柳青木板年畫的博物館,有年畫的歷史介紹、有年畫的展示、可以體驗年畫的制作工藝,還能看到年畫的“新”產品。

  小院的主人就是霍慶順的大兒子,張宏是霍慶順的大兒媳,她幫助丈夫一起接過了傳承年畫的使命。

  “在我以前的印象中,年畫都是印刷版,以為傳統工藝已經失傳了,在霍家看到手繪年畫年如此精美,一下子被吸引了。”張宏和霍慶順的大兒子是中學同學,1993年,霍慶順將“玉成號”重新開張,張宏到霍家拜年,看到了傳統的楊柳青木板年畫。

  也許是注定的緣分,張宏嫁進了霍家,也進入了年畫的世界,“癡迷的狀態,除了工作,我就跟著學畫,經常畫到凌晨,每畫出一幅作品,都能有特別大的成就感。”

  一次參加全國年畫研習班,讓張宏打開了眼界,“見到了全國各地的年畫傳承人,了解了各地的傳承和創新。”張宏說,那次研習班讓她的內心有了一些“不安分”的想法,她想做出不一樣的年畫。

  新中國成立70周年那年,張宏創作的一幅“福”字年畫,結合了傳統年畫“四季花開”的樣式,融合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元素,作品大獲贊譽。

  “年畫不僅僅是抱魚娃娃,可以有不同的創作內容。”首次創新得到肯定,給了張宏很大的信心,每逢重大節日,她都會創作一幅與時俱進、傳統與時代結合的年畫作品。

  年畫內容上創新的同時,與設計師、插畫師和傳承人在一起的交流讓張宏在年畫的體現形式上也有了創新靈感——剪枝和年畫結合,用年畫設計卡通形象,年畫和動畫結合……

  ”在保留技藝的基礎上,通過創新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識楊柳青木板年畫,追根溯源再回到楊柳青,探訪真正的楊柳青木板年畫工藝,來做到對傳統楊柳青木板年畫的傳承。”張宏認為,傳統與時代的結合,纔能讓年畫持續發展。

  幾天前,張宏正在上大學的女兒帶回了一幅作品,女兒把楊柳青年畫繪制成卡通形象,印在T恤上,在學校裡大賣。

  也許是基因的緣故,看到女兒喜歡年畫,張宏滿心欣慰,“做年畫是個苦活,做一幅畫至少半年,不是掙錢的營生,沒想到女兒喜歡。”張宏知道傳承人的責任和壓力,正是靠著一代代傳承人的執著與守護,楊柳青年畫留存至今。

  古老的楊柳青木板年畫歷經了幾百年的興衰,目前,天津西青區修建了明清街,楊柳青民俗文化街等建築,集聚了一批年畫作坊,楊柳青木板年畫有了新的生命力。(津雲新聞記者 勞韻霏 攝影 蒲永河 視頻制作 息明亮)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