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戰役紀念館王培軍:每一件文物都應該『活』起來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 編輯:靳永鋒 2021-12-08 22:20:49

內容提要:2021年恰逢建黨百年,在黨史、軍史上,都有著重要位置的平津戰役,也格外引人注目,位於天津市紅橋區的平津戰役紀念館也因此進行了重修。

天津北方網訊:2021年恰逢建黨百年,在黨史、軍史上,都有著重要位置的平津戰役,也格外引人注目,位於天津市紅橋區的平津戰役紀念館也因此進行了重修。

“平津戰役紀念館裡的每一樣物品,都是有生命的,都是鮮活的。”津雲記者在平津戰役紀念館館內見到了王培軍館長,這位軍人出身的館長,話風硬朗而堅定。

為完成心願泡在館內

王培軍今年60歲,自從當初接任平津戰役紀念館館長職務,他的心願就是把紀念館重新改造更好。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有了財政支持,王培軍帶領團隊,把此前的各種想法進行了落實。“從開始步入紀念館前,到走入紀念館內,每一個細節都帶著專家團隊的思考,每一個細節的改造都充滿了心血,館內的變化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王培軍說起自己這一年的工作,如數家珍,他這一年的主要成就、心血,全部集合在了平津戰役紀念館的改造上。

王培軍帶記者參觀紀念館,並逐一進行講述。“這次我們深入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從選題策劃、資料整理、展覽形式、講解業務等多方面著手,如今平津戰役紀念館基本陳列以紅色故事為點,以黨史發展時間為線,串聯在一起,成為了黨史教育鮮活教材。”

如今的平津戰役紀念館,基本陳列由序廳、戰役決策、戰役實施、人民支前、英烈業績和偉大勝利六個部分組成。展陳面積、展線長度和文物陳列數量較之前都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展廳內文物的陳列數量3500件,比之前的展陳數量增加了近千件館內外的變化有目共睹

“館長這一年幾乎是‘泡’在館內,夜以繼日研究如何把展館改造更好,當時我們最常見到的畫面,就是晚上館長在槍械展臺裡面反復擺放那些槍支,觀察是否擺放完全一致、整齊,包括衣物的展示也同樣如此,館長會把每一件衣領都擺弄平整,親歷親為。”平津戰役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幾乎都見到過這些畫面。

紅色精神 傳承下一代

平津戰役紀念館基本陳列改陳工程是於2020年12月10日開工建設,今年7月1日正式向觀眾開放,間還做到了修館不閉館。

“修館期間,我們另外開闢了相對較小的區域,做成了微縮版的展館,不能因為修館就讓觀眾們看不到這些珍貴的東西。”修館不閉館是王培軍的主意,更是他的心思。

作為一名軍人,兵器展臺最為體現出王培軍的用心良苦,也體現出他軍人出身的優勢。

除了展廳牆壁上隨處可見排列整齊的槍支布列外,全新呈現將近佔據了半個展廳的兵器展臺,包含著馬克沁重機槍、湯姆森衝鋒槍、卡賓槍、九二式步兵炮等各式型號,這些在解放戰爭中使用的長短槍支展品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更展現了那段難忘的歷史。

“這些展示物吸引了很多小學生的目光,讓他們尤感興趣,很多小學生還拿起手機和它們合影,紅色精神傳承到了下一代,說明我們展館的提昇改造切實發揮了作用。”王培軍對此尤為開心。

讓文物起來

王培軍希望,讓每一件文物都“活”起來。

因此,他將思考變為了現實,這次改陳在文物展示形式上更為鮮活。“原本文物就放在普通的展櫃裡,這次換為了恆溫恆濕的展櫃,展示形式也由原來的平鋪擺設改為立體展示,例如衣物,由原本的疊放變為了立體展示,便於觀眾多方位、多角度參觀展品。

 “同時,為了將展示更加鮮活,我也思考著將多媒體融入其中。這次平津館對公共服務系統、觀眾預約系統、語音導覽系統以及互動體驗系統進行了昇級改造,實現了場館的智慧化。”如今,展廳內分布了7個多媒體展示平臺,為觀眾了解更多的黨史、軍史知識,進行拓展閱讀提供了便利。

時光荏苒,王培軍稱自己在平津戰役紀念館已經工作十年,2021年,能夠將平津戰役紀念館提昇改造的心願訴諸行動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那段英雄的歷史,對他來說尤為重要

“我這一年,是充滿乾勁兒的一年。未來,還是繼續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繼續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展線上的展品、深藏在文物背後的故事講出來、活起來。” 這是王培軍始終不變的堅持。

(津雲新聞記者 張赫洋)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