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響『河』『海』交融的壯美和聲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 編輯:付勇鈞 2022-04-06 08:33:08

內容提要:城市發展猶如一盤棋局,放眼全局謀一域,迎來的是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天津北方網訊:城市發展猶如一盤棋局,放眼全局謀一域,迎來的是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統籌城市布局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要因地制宜推進城市空間布局形態多元化”“推動城市組團式發展,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型城市群結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實施城市化戰略指明方向。天津“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打造‘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以新發展理念優化完善城市布局,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展現天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血脈和基因,要在時代發展洪流中找准奮進坐標。天津因水而興、向海而生,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匯集眾流,注入渤海,河與海共同締造了城市的繁榮興盛。打造相映成輝的雙城發展格局,就是要以戰略思維推動城市發展由“單中心”向“多中心”轉變,形成“組團式發展”空間布局。濱海新區作為天津發展的龍頭,是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擁有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先行先試的優越條件。新區興則天津興,新區發展則天津發展。提昇“津城”現代服務功能,補齊“濱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促進產城融合、生態宜居,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步履必將越走越堅實。

津門極望,海闊天高。奏響“河”“海”交融的壯美和聲,實現城市發展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昇轉變,打開的是發展新空間、標注的是發展新高度、塑造的是長遠競爭力。

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是客觀經濟規律,但城市單體規模不能無限擴張,必須走“緊湊城市”“精明增長”之路,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逐步解決中心城區人口和功能過密問題,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人民城市為人民。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是城市建設的價值指向。提昇城市功能品質,著眼於人民群眾多樣化、品質化、個性化需求,提高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生活空間將會更加宜居適度。生態是最寶貴的資源和財富。保護好生態環境既是生態命題,也是城市發展課題。把生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接續建設藍綠交織的自然生態環境,厚植綠色發展底色,纔能讓生態空間更加山清水秀。

這一切,正是打造“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的新命題。

打造雙城發展格局,必須在國家戰略宏圖中謀劃,在時代發展坐標中定位。進入新時代,天津迎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這一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黨中央賦予天津“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布局謀篇,要在棋眼。有制造業基礎、有產業鏈優勢的“濱城”,就是對接、融入、服務協同發展的棋眼,肩負著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提供產業支橕的時代重任。緊緊扭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在提昇服務協同發展的嵌入度和貢獻度中,實現優質要素資源流動融合、創新能力持續提昇、產業轉型加速昇級,正在激活高質量發展的更多動力源。

高質量發展的要義之一,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寸土寸金的天津,以下好“一盤棋”的大局意識和捨我其誰的政治擔當,謀劃長遠、乾在當下,在“津城”“濱城”之間建設736平方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這道“綠飄帶”貫通南北,連接四大濕地,與北京市通州區、河北省雄安新區的生態公園相接,成為京津冀生態屏障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是底色,更是動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將更多土地劃為生態用地,多了紮根大地、澤被後世的“綠色銀行”,拓展了構建雙城格局的環境容量,為天津高質量發展贏得更大主動,為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聚纔能城興。宜居宜業,城市有了更多煙火氣,人流物流信息流纔會加速集聚,城市發展纔會凝聚起更強勁力量。打造雙城發展格局,要著力補齊“濱城”短板,增加優質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供給,推動職住平衡,促進人口集聚和產業集聚;要提昇“津城”現代服務業水平與城市活力,使城市真正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以更優的供給滿足人民需求,讓每個人都有實現夢想的機會,天津這顆渤海明珠必將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大舸中流下,青山兩岸移。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新征程,以實乾實績打造雙城發展格局,以拼搏奮斗推動高質量發展,海河兒女信心堅定、乾勁十足、腳步堅實。(津雲新聞編輯付勇鈞)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