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冷知識:為啥要『嘗三鮮』、系『疰夏繩』?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中新網 作者: 編輯:鄧坤偉 2022-05-05 08:19:00

內容提要:『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立夏時節,萬物茁壯生長,圍繞節令特點,民間形成了一系列習俗活動。

“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薰風帶暑來。”立夏時節,萬物茁壯生長,圍繞節令特點,民間形成了一系列習俗活動。

據民俗專家王娟介紹,立夏當天民間有“稱人”的習俗,即稱一下體重,希望夏天過得順利。立秋後體重不減,說明身體健康。

夏季的第一個節氣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七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一個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中,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立夏等;反映溫度變化的節氣有小暑、大暑等;反映天氣現象的節氣則有雨水、谷雨、白露等。

在《逸周書·時訊解》中,曾如此解釋立夏節氣:“立夏之日,螻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形象描述了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古人十分重視立夏節氣。此時萬物繁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其年景基本定局,故有“立夏看夏”之說。

“嘗三鮮”與立夏飯

“民以食為天。”圍繞立夏的節氣特點,民間形成了豐富的習俗,其中也包括飲食。

比如,有的地方立夏日食用青梅;民間有“嘗三鮮”、吃雞蛋等說法;蘇州有“立夏見三新”之諺,據說“三新”為櫻桃、青梅、麥子。

“這種立夏嘗新其實不怎麼普遍。全國各地氣候不一樣,有的地方立夏時已經有收獲物了,但有的地方還沒有收獲物。所以,嘗新是地方性的。”王娟解釋。

“立夏飯”也是比較有特色的飲食:人們用紅豆、黃豆等五種顏色的豆類混上米,蒸熟後食用。有民俗專家解釋,這種立夏飯也叫五色飯,寓意使五行達到平衡,給人們精神上的鼓勵。

此外,江南水鄉還有在立夏日烹食嫩蠶豆的習俗。

為啥要拴“疰夏繩”?

不只是飲食,立夏的諸多習俗,其實都在提醒人們為夏天的到來做准備。

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可見在明代,到了立夏的時候,朝廷掌管冰政的凌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塊,切割分開,由皇帝賞賜給官員。

夏天的時候,老百姓們也有自己消暑的辦法,比如喝冷飲。據說,宋朝時,冷飲的花樣就已經非常多,有沙糖綠豆、漉梨漿、木瓜汁、鹵梅水、香蕈飲、金橘雪泡等。

值得一提的是,立夏有“稱人”的習俗。具體來說,就是在立夏當天稱一下體重,希望夏天過得順利。夏天過去後再稱一次體重,和之前的體重做對比,及時調理身體。

不僅如此,人們還會給孩子拴上“疰夏繩”。疰音zhù,指因不能適應氣候或環境而得的病,如疰夏、疰船等。拴疰夏繩,即用五色絲線系在小孩的手腕等處,寓意消災祈福,表達消除暑氣的願望。

   原標題:立夏冷知識:為啥要『嘗三鮮』、系『疰夏繩』?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