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光華綻放『文寶坻』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每日新報 作者: 編輯:唐淑倩 2022-06-22 10:03:32

內容提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寶坻區多年來致力於非遺文化的保護、整理、傳承與發揚。截至目前,寶坻擁有評劇、京東大鼓和葫蘆制作技藝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寶坻皮影戲、袁黃的傳說、剃頭技藝等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6項待公布項目已通過公示;擁有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6項。
圖片由寶坻區文旅局提供

  【百家齊鳴】

  傳統文化璀璨潮白河畔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寶坻區多年來致力於非遺文化的保護、整理、傳承與發揚。截至目前,寶坻擁有評劇、京東大鼓和葫蘆制作技藝三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寶坻皮影戲、袁黃的傳說、剃頭技藝等9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6項待公布項目已通過公示;擁有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6項。

  近年來,寶坻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積極做好各種申報工作,堅持以特色促申報,以申報促保護,非遺申報工作成果豐碩,對寶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項目申報的深度與廣度,展現了寶坻深厚的文化底蘊。2006年,寶坻申報的評劇、京東大鼓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市級項目中,寶坻申報的袁黃的傳說、康娘娘的傳說、秦城的傳說等項目填補了市級項目民間文學傳說類的空白。

  傳承人申報更是體現了寶坻人代代相承的文化氣息。2009年,董湘崑被確立為京東大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010年,高文忠被確立為皮影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蔣寶和被確立為秦城歌謠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示范基地申報是寶坻區對非遺項目保護工作的成果展現。2012年,寶坻憑借評劇項目成為天津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2014年,寶坻憑借京東大鼓項目成為天津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

  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申報更是體現出寶坻區的非遺文化已經深深植根於百姓。2008年,寶坻被文化部命名為評劇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09年,寶坻成為天津市京東大鼓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天津市書畫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0年,大唐莊等5個村成為天津市民間文化特色村。

  【弘揚創新】

  踵事增華顯底蘊揚新風

  寶坻依托深厚、多樣的非物質文化資源,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形式多樣的各項工作,使“文寶坻”的內涵愈加充實,深厚文化底蘊得到彰顯,越來越多的創新發揚,更是讓寶坻的文化傳承綻放新的光芒。

  多年來,寶坻區加大研究力度,編輯印刷《寶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推出了《京東大鼓》《寶坻民歌》《寶坻民間故事》《寶坻傳統民俗》《京東大鼓傳統唱段選》等卷。與此同時,還整理、印刷、出版了《鼓韻鄉音》《寶坻評劇》《董湘崑》《科舉世家李半朝》《袁黃的傳說》等著作。

  為擴大國家級項目的影響,寶坻發揮作為評劇、京東大鼓發祥地的優勢,打造了“寶坻杯”環渤海評劇票友大賽、京津冀評劇票友薈演、全國京東大鼓藝術節和京東大鼓星火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品牌。五屆“寶坻杯”環渤海評劇票友大賽,吸引了京津冀黑吉遼內蒙古等省區市數百位票友和專業演員參賽,顯示了“寶坻杯”品牌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歷屆全國京東大鼓藝術節,組織了鼓曲演出、論壇、研討會、拜師收徒、新作品創作等十幾項活動,充分展示了京東大鼓的不朽生命力,得到了全國京東大鼓藝術愛好者和曲藝界人士的廣泛關注。第四屆全國京東大鼓藝術節上確立的全國“京東大鼓星火日”,在藝術界、在全國都是一次開先河之舉,被視為非遺保護的一個新動向,開創了非遺保護的新模式。2019年,京東大鼓項目入選文化和旅游部非遺保護優秀案例,也是本市唯一入選項目。

  【薪火相傳】

  要讓非遺項目後繼有人

  傳承,是非遺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寶坻區通過多種途徑加大人纔培養,使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他們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搶救、挖掘項目傳承人所掌握的知識技藝,幫助藝人們解決生活、創作上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創造條件讓老藝人帶徒授藝,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後繼有人。

  從2009年開始,寶坻就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建設,走在了全市的前列。截至目前,這裡已經建立了評劇、京東大鼓、皮影、剪紙和傳統技藝等6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傳承基地通過培訓、演出等形式,發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傳承的積極作用。

  寶坻區還廣搭平臺,建立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組織。成立了戲劇家協會、戲劇曲藝創作研究會、京東大鼓藝術研究會、袁黃研究會等民間組織,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建立了京東大鼓藝術培訓中心,面向全國,免費授課。該培訓中心不光為寶坻區內培訓了大批學員,也吸引了北京、山東、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的京東大鼓愛好者。

  對於非遺傳承,寶坻區始終堅持從娃娃抓起,培育新苗。自2015年起,他們就舉辦了評劇和京東大鼓培訓班。培訓班開辦後,小學員們多次參加全國及省市級演出,且在比賽中獲得多種獎項。培訓班後命名為“小星星少兒戲曲培訓班”。娃娃們相繼參加了北京電視臺《國粹生香》《歡天戲地》節目、中央電視臺戲曲晚會、中央電視臺《寶貝亮相》等多種演出和比賽,獲得了好成績。2018年至2022年春節期間,小學員們均通過線上和線下等形式進行了“戲曲娃娃鬧元宵”文藝展演,並參加了寶坻區春節團拜會文藝演出和多種主題活動演出。

  【廣泛傳播】

  非遺文化深植百姓沃土

  近年來,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確立了一個重要理念,即“見人見物見生活”。非遺是一個文化現象的整體,不只是一件件體現文化傳統的產品或作品,更是可見、可參與的生活。寶坻區正是秉持這樣的理念,運用多平臺、多渠道、多方式,將非遺文化傳播到百姓生活方方面面,並通過多元化媒體效能,傳播文化魅力。

  在寶坻,他們始終堅持加強鄉村傳統工藝、曲藝戲曲等非遺項目的活化利用,為鄉村振興助力。2021年6月2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鄉村演說家·精彩天津》在“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小辛碼頭舉行直播海選,京東大鼓、金石撕紙、唐家泥人和手鞠制作技藝等在節目中進行了直播及展示。組織非遺傳承人參加“2021年京津冀文旅資源推介活動”。2021年7月,在由區文化和旅游局與黃莊鎮政府主辦,天津中學、天津師大文學院等一起參與的“弘揚傳統文化,振興美麗鄉村”夏令營系列研學活動中,京東大鼓、寶坻皮影戲、金石撕紙、葫蘆烙畫等在小辛碼頭進行表演展示。2021年9月下旬,天津葫蘆制作技藝、手鞠制作技藝參加在新疆舉行的全國鄉村振興職業技能大賽之“技能中國行2021——走進新疆”技能展示活動。2022年,在本地媒體普遍關注,自媒體熱度提昇的基礎上,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中國新聞網等中央媒體也都相繼關注並推出了寶坻非遺主題報道。

  寶坻區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讓社會各界都來關注、了解、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寶坻人用自己的方式,為新時代背景下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做出貢獻。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