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 編輯:張瑜 2022-07-22 11:54:43

內容提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深刻總結新時代黨領導人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志性成果。今天刊發的3篇文章,圍繞這一主題進行闡述。

——編  者

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生態環境部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大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成就,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更加穩固。

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從思想、法律、體制、組織、作風上全面發力,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大力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之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自覺行動,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著力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全國累計淘汰鋼鐵產能近3億噸,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0億噸。目前,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超過1000萬輛,產銷量居世界第一。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碳市場和清潔發電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超10億千瓦,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第一。

持續深入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污染治理。大力推進藍天保衛戰,開展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和夏季臭氧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截至2021年底,全國近10.3億千瓦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6.8億噸左右粗鋼產能完成或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大力推進碧水保衛戰,“十三五”以來,累計完成全國2804個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10363個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全面完成長江入河、渤海入海排污口排查。穩步推進淨土保衛戰,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全國約1/3的行政村深入實施環境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覆蓋比例達到90%以上。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累計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約1億噸。

加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我國率先在國際上提出和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建立健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截至目前,三江源、大熊貓等第一批5家國家公園設立,保護面積達23萬平方公裡。建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8%。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74%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連續5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5000多個重點問題得到整改。出臺《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開展25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累計完成生態保護和修復面積約200萬公頃。

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加快完善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生態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等制度。“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被寫入黨章,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要求被寫入憲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長江保護法、噪聲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修訂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自2015年啟動試點以來,實現兩輪31個省(區、市)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督察全覆蓋,並對6家中央企業和2個國務院有關部門開展督察,成為推動各地區各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

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國土綠化,改善城鄉人居環境,美麗中國正在不斷變為現實。”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我國在續寫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同時,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生態奇跡。

綠色發展成效不斷顯現。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橕了年均6.5%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2%,相當於少用約14億噸標准煤,少排放約29.4億噸二氧化碳,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2021年,我國煤炭消費量佔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比2012年下降12.5個百分點,清潔能源消費佔比提昇到25.5%。過去1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約34%,綠色日益成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生態環境改善成效顯著。在大氣環境方面,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提高到87.5%,比2015年上昇6.3個百分點;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34.8%;重污染天數減少53.6%。在水環境方面,2021年,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上昇至84.9%,比2015年上昇18.9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至1.2%。長江乾流全線連續兩年達到Ⅱ類水體,黃河乾流全線達到Ⅲ類水體。在土壤環境方面,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環境安全防線持續鞏固,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同步提昇。

生態系統得到持續修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佔全球人工造林的1/4。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到23.04%,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成為近20年來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2021年,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昇至56.1%,全國濕地保護率達52.65%。“十三五”末,水土流失面積較上世紀80年代監測最高值減少97.76萬平方公裡,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連續3個監測期(每5年一個監測期)實現“雙縮減”。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昇,生態安全屏障越來越穩固。

為全球生態治理作出重要貢獻。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一階段會議,會議發布“昆明宣言”,開啟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篇章。倡導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開展南南合作,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治理能力、增進民生福祉。201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向世界介紹中國生態文明理念與實踐。這表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肯定,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必須認真總結新時代黨領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寶貴經驗,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根本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掌舵領航,在於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制度優勢,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牢記“國之大者”,全面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把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堅持科學理論引領。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黨領導人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標志性、創新性、戰略性重大理論成果,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引領,以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關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

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表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著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

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鮮明特色,就是重在發揮制度管根本、管長遠的作用,用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越織越密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可靠保障。必須深入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構建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大格局,為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建設美麗中國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思想縱橫)

莊貴陽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我們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當前,以低碳發展為特征的新增長方式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時也應認識到,不同國家國情不同,低碳發展的路徑也不盡相同。按照歐盟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其碳達峰至碳中和大致要歷經60年的時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時間,遠遠短於發達國家所用時間”。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現實國情決定了我國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過程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具備發達國家自然達峰的條件,必須從實際出發,牢固樹立系統觀念,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在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科學把握工作節奏,做好各項工作。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涉及價值觀念、產業結構、能源體系、消費模式等諸多層面的系統性變革,必須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的原則,以系統觀念統籌好以下幾方面關系。一是發展和減排的關系。減排不是減生產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在經濟發展中促進綠色轉型、在綠色轉型中實現更大發展。這需要堅持統籌謀劃,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確保生產生活正常。二是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既要增強全國一盤棋意識,加強政策措施的銜接協調,確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慮區域資源分布和產業分工的客觀現實,研究確定各地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雙碳”行動方案,不搞齊步走、“一刀切”。三是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的關系。既要立足當下,一步一個腳印解決具體問題,積小勝為大勝;又要放眼長遠,克服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的思想,把握好降碳的節奏和力度,實事求是、循序漸進、持續發力。四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堅持兩手發力,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建立健全“雙碳”工作激勵約束機制。

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需要健全的制度政策體系作保障。目前,我國正在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涉及多個行業領域的多個配套政策文件陸續出臺。2021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相繼發布,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頂層設計、擘畫行動路線圖。為指導和統籌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各省(區、市)陸續成立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地方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統籌。2022年,生態環境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就協同推進減污和降碳提出一系列重要任務舉措。這些政策、規劃、舉措為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了堅強保障。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道路,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把系統觀念貫穿於“雙碳”工作全過程,在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同時,碳排放強度顯著下降,經濟發展與減污降碳協同效應凸顯。2020年,我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額完成“十三五”約束性目標,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標,累計少排放二氧化碳約58億噸,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基本扭轉。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以系統觀念為引領,統籌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雙碳”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統籌協調,嚴格監督考核,形成工作合力,確保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

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讓綠水青山造福人民澤被子孫

高世楫 王海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生態環境在群眾生活幸福指數中的地位不斷凸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著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為國土披上更多綠色。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下,各地區、各部門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既注重數量更注重質量,堅持科學綠化、規劃引領、因地制宜,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色發展之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全民義務植樹創新發展,其盡責形式擴展到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種認養、捐資捐物、志願服務等八大類50多種,為促進我國森林資源持續增長、城鄉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增進民生福祉的有力抓手。深入實施重點生態工程,統籌開展城鄉綠化,加強草原和濕地保護修復,推進荒漠化防治,建立全國林長制體系,不斷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提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10年來,我國累計造林種草11.73億畝,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到23.04%,森林植被總碳儲量淨增13.75億噸,達到92億噸,林草資源總體呈現數量持續增加、質量穩步提高、功能不斷增強的發展態勢,為維護生態安全、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保護好藍天、碧水、淨土。過去,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等一度成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有利於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就要打幾場標志性的重大戰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突出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紮實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加快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態系統整治;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推動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實、力度之大、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到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空氣質量達標城市數量、優良天數比例持續上昇,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4.9%,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水更清了,生態更美了。

建設美麗鄉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良好人居環境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農村環境直接影響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城鎮後花園,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民群眾健康,事關美麗中國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導向,把良好生態環境作為鄉村振興的支橕點、農民生活品質提昇的著力點,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深入推進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廁所革命、村容村貌提昇等工作,實現全國行政村環境整治全覆蓋。調整農業投入結構,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增加有機肥使用比重,完善廢舊地膜回收處理制度,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一系列措施的綜合運用,扭轉了農村長期存在的髒亂差局面。2021年,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覆蓋比例達到90%以上,村莊環境基本實現乾淨整潔有序,農民群眾環境衛生觀念發生可喜變化、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廣大農民群眾對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滿意度持續提昇,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建設紮實推進。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