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鼓論津】羅海燕:深挖農業文化遺產,展現歷史文化名城底蘊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津雲 作者: 編輯:李松達 2022-09-07 21:04:06

內容提要:天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創造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全面展現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

天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創造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全面展現歷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蘊。天津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文脈廣、文緣深、文氣足,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農業文化是天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中的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進行深度挖掘、有效保護、科學利用、活態傳承,有助於弘揚中華農耕文化,推動天津現代都市型農業高質量發展,拓展和豐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和保護對象,向海內外全面展現天津歷史文化名城的靈動魅力和深厚底蘊。

近年來,天津編制出臺《天津市農耕文化保護傳承工程實施方案》《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施方案》《關於加快推進農業品牌振興的實施方案》《天津市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實施方案》以及《天津市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十四五”規劃》等,都將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作為重要內容。截至目前,農業農村部已認定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達六批總計138項,其中天津的濱海崔莊古冬棗園和津南小站稻種植系統被列入名錄。這些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還需要持續全面地進行深度挖掘。

摸清底數:系統普查,搶救征集

依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認定標准》等,全面摸排清楚天津現有的和潛在的農業文化遺產類型、數量、價值等,是做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利用和保護的基本前提。尤其是,農業文化遺產散落在鄉村各地,如不及時搶救整理,將面臨永久失傳的危險,因此亟須開展實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項摸底普查和征集工程。

一是擴大普查范圍,組建由農業文化遺產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技術人員、行政人員、志願者等為主體的專業團隊,按照規劃圖、時間表,一方面將與傳統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田地、水系、山林等自然環境,以及農耕文化區的房屋、道路、交通等人文設施和景觀等,作為普查重點;另一方面將農業耕作技術、生產經驗、勞動工具、精神信仰和特有農作物品種與生物資源,以及因農業生產而形成的風俗習慣、道德觀念、傳說故事等活態文化,納入征集對象。二是開展專項收集行動,以重要資源不遺漏、特有資源不缺項、數據填報真實、信息采集詳盡、樣本征集具有典型和代表性等為原則,有效掌握全市各類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種、種植年代久遠的育成品種、國家重點保護的作物野生近緣植物,以及其他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三是在普查征集基礎上,按照統一標准,關聯零散的遺產數據,領域的遺產數據,文字、音頻、視頻等不同形態的遺產數據,遺產數據源和遺產實體,構建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天津農業文化遺產數據庫。

完善體系:乘勢順勢,統籌協同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農業文化遺產,需要順勢而為、借勢而進、造勢而起、乘勢而上,統籌規劃、協作聯動,形成深挖、保護和利用的有機整體。

一是根據上級部署,構建政策體系。建立管理協同機制,確定農業文化遺產的主體管理職能和利益相關方。建立利益共享機制,調動各管理主體和利益相關方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保證各利益相關方利益分配的公開性、公正性和公平性。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科技支橕和資金投入機制。二是根據參與主體職能職責,構建協作推進體系。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文化旅游、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文明建設等,形成政府、農民、企業、專家學者、媒體合力推進的良好氛圍和格局,同時構建市、區、鄉(鎮)、村(社區)多級聯動及溝通協調機制。三是在現有基礎上構建有力度的監督評估體系。完善監督檢查工作,形成定期報告、獎懲引導制度。制定適應?適用的科學管理和評價制度。建立專項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機制和績效評價制度。

樣板示范:品牌賦能,活態傳承

天津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多而分散,一體推進,既不可行,也不可能,這就需要以申報區級、市級、國家級和世界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為契機,先行打造樣本,以品牌賦能,發揮引領示范作用,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形成活態傳承的全鏈條和大格局。

一是打造好現有國字號農業文化遺產品牌,總結一批典型經驗。加強項目內農業產品、農業技術、農業文化等方面的品牌建設。指導津南區和濱海新區對小站稻作系統和崔莊古冬棗園所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農耕技藝、鄉村習俗等文化內涵進行深入挖掘,用好遺產地牌子,打造農耕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典型模式。二是結合我市實際,融合發展一批新品牌,以品牌建設引領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天津品牌、認同天津品牌、支持天津品牌。依托以大運河漕運文化、了凡稻耕文化等為代表的天津傳統農耕文化資源,建設一批產品特色、功能多樣、文化豐富、生態良好的農耕文化園區,開展農耕文化展示、農耕活動體驗、農耕文明傳承等系列活動。三是對特色農產品進行區域公用品牌申報,積極引導農業企業等特色農產品經營主體提高品牌化意識,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特色農產品地理標志商標注冊、地理標志產品申報等,同時加強對已申請的商標品牌保護力度。四是建立農業文化遺產品牌的現代經營體系。由分散經營逐漸集中到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創新產業經營模式,加快建立“企業+基地+農戶”的利益共享、風險可控的經營體系,讓農民在特色產業發展中有更強的獲得感。

凝心聚力:培育人纔,營造氛圍

深挖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靠的是人,這就需要全社會達成共識,提高認知,一方面大量培訓培育專業人纔,另一方面擴大宣傳,營造保護利用的良好氛圍。

一是鼓勵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創建遺產保護協會或產業發展協會,推動當地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科研單位等加強交流與合作,增強農業文化遺產發展的內在動能。同時,加強對業務主管單位人員的教育和培訓,培養一批農業文化遺產的宣傳隊伍和業務骨乾,深入到有關單位企業和農村中開展宣傳教育。

二是利用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充分發揮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通過新聞媒體,加大品牌傳播力度,傳遞品牌價值。利用互聯網、新媒體雙向傳播、受眾精准的優勢,增強品牌與消費者互動體驗,提高品牌傳播效率。利用天津三農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我市農業品牌信息查詢、展示推介等功能,不斷提高特色農產品品牌影響力。

三是定期舉辦宣傳推廣活動,將農耕文化、景觀藝術、民族文化、飲食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集中展示和傳承,在表現農業文化遺產核心內容的同時,舉辦如“梨花節”“稻花節”“桃花節”“冬棗節”“大蒜節”等,具有較強娛樂性、觀賞性、參與性的節慶項目,提高社會各界的參與積極性。還可以舉辦一些農業文化遺產挖掘與轉化成果展、農業文化遺產攝影展等活動,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引導公眾自覺參與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和轉化。

四是繼續實施鄉村傳統工藝振興工程,對列入我市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的涉農項目給予支持,積極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為傳統工藝搭建更多展示交易平臺。積極爭取國家級和市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對涉農區部分非遺代表性項目給予補助。繼續實施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廣泛面向涉農區招收學員。同時提高對我市涉農區的國家級、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資助的力度。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摸清家底,完善傳承體系,通過打造樣板,示范引領,凝心聚力,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讓津沽大地上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如此,天津歷史文化名城這一金名片將更加璀璨耀眼。

本期特邀專家:羅海燕 (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天津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

整理 津雲新媒體編輯  王曉羽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