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建設國家植物園?共愛共享自然之美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 編輯:孫暢 2022-10-02 11:09:51

  圖①:華南國家植物園鳳梨園裡,果子蔓屬紅金星花朵綻放。蘇建中攝

圖②:華南國家植物園山清水秀,綠意盎然。任 暉攝

圖③:國家植物園舉辦郁金香花展,吸引眾多游客參觀游覽。王 昕攝

圖④:國家植物園北園湖區及溫室。國家植物園北園供圖

  北京——

  “植物寶庫”物種越來越豐富

  本報記者 寇江澤

  金秋北京,天高氣爽。國家植物園裡,數百種花卉爭奇斗妍,百餘種彩葉植物迎風起舞,鮮花爛漫,色彩斑斕。游客紛紛點贊:“國家植物園,真美!”

  今年4月份,在整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園)和北京市植物園(北園)相關資源的基礎上,國家植物園正式揭牌,總規劃面積近600公頃。在這裡,山地、臺地和河漫灘等多樣地貌,為植物多樣性提供了良好生境。這座“植物寶庫”物種越來越豐富,景色越來越迷人。

  植物種類豐富,四季花展不斷

  走進國家植物園南園,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木蘭類植物,接著是薔薇類,再往裡依次是殼斗類、合瓣花類等植物。

  “這個季節,南園特色開花植物是睡蓮。睡蓮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花色豐富、清香遠溢、姿態優美,被譽為‘水中女神’。”國家植物園、中科院植物所高級工程師林秦文介紹,睡蓮是重要的園藝觀賞植物,也是被子植物的重要基部類群,在進化上具有獨特地位,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與演化的重要物種。

  春華秋實。國家植物園內很多木本植物的果實逐漸成熟變色。薔薇科的山楂屬植物、栒子屬植物,山茱萸科的四照花、山茱萸,桑科的柘樹、橙桑等,觀賞價值都很高。

  “游客來參觀,我們重點推薦水生與藤本植物區水池周邊,從裸子植物區游覽到薔薇科植物區。一路上,王蓮、睡蓮等水生植物和多種觀果植物都能夠看到。”林秦文說,游客還可以到南園展覽溫室,觀賞熱帶亞熱帶植物。

  在國家植物園北園,溫室內展出的“苦花”,吸引了許多游客。“‘苦花’是對苦苣苔科植物的戲稱。”國家植物園北園宣傳科科長陳雨說,這裡展出了大岩桐、堇蘭、長筒花等多種苦苣苔科植物。我國有著豐富的苦苣苔資源,是這一科植物的重要分布中心。

  國家植物園裡四季花展不斷。春天有桃花節、世界名花展,夏日有荷花展、花卉展,秋天有菊花展,冬日有蘭花展、梅花展。今年7月份,國家植物園栽培的巨魔芋實現世界范圍內首次群體開花,吸引網絡上超過3億人次關注。

  “國家植物園裡除了奇花異草,還有眾多人文景觀,如曹雪芹紀念館、臥佛寺等。目前年平均接待游客400萬人次。”陳雨說。

  科研實力雄厚,拓展社會服務功能

  與普通植物園相比,國家植物園有哪些不同?

  “國家植物園由國務院批准設立,它的核心功能是植物科學研究、引種馴化和遷地保護,是國家植物科學研究和交流中心、戰略植物資源儲備庫、瀕危植物遷地保護基地以及植物科學傳播中心。雄厚的科研實力是國家植物園的堅強支橕。”國家植物園南園執行主任、中科院植物所高級工程師孫國峰表示。

  “國家植物園代表一個國家植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和利用的最高水平,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國家植物園北園執行主任賀然說。

  豐富的物種收集,是國家植物園的一大特色。目前,國家植物園已遷地保護植物1.5萬餘種,其中遷地保護水杉、珙桐等珍稀瀕危植物近千種,包括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的我國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00餘種,有望天樹、杜鵑紅山茶、德保蘇鐵等近40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

  在開展植物遷地保護、科學研究的同時,國家植物園著力拓展社會服務功能。“為社會提供高水平的植物科普教育、技術培訓和健康游憩服務,讓全民共愛自然之美、共享自然之美,引導大家關愛植物、關愛生態、保護環境,是國家植物園的責任與使命。”賀然說。

  孫國峰介紹,國家植物園在資源植物種質發掘、種質創新、種質應用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應用示范,同時積極開展青少年自然教育與科學教育,與多所中小學合作開展科教活動。

  建設植物種質資源庫,為國家植物資源安全提供保障

  國家植物園將對標世界頂級植物園,計劃收集三北地區鄉土植物、北溫帶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區的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3萬種以上。同時,建設植物種質資源庫,為國家植物資源安全提供保障。“除了豐富的科學內涵,國家植物園也會追求藝術的園林外貌,將園區打造成春、夏、秋、冬四季皆可賞的優美園林。”孫國峰說。

  目前,我國有植物園近200個,初步構成了植物遷地保護網絡。“雖然植物園數量不少,但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賀然建議,從有利於植物遷地保護的穩定性和全國植物園均衡、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下一步要科學合理規劃空間布局,綜合考慮我國氣候帶與典型植被區劃特點、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等因素,穩步構建國家植物園體系,堅持尊重自然、保護第一、惠益分享,努力營造生物多樣性保護良好氛圍。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持統籌謀劃、科學布局、保護優先、分步實施的基本原則,綜合考慮國家重大戰略、主要氣候帶和重要植被類型等自然條件,以及現有植物園發展水平情況,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穩步推動構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萬物和諧的國家植物園體系。

  廣州——

  “南方綠寶石”特色越來越鮮明

  本報記者 姜曉丹

  金秋時節,位於廣東廣州市中心的華南國家植物園迎來眾多游客。

  華南國家植物園前身為1929年創建的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植物學研究和保護機構之一,有“中國南方綠寶石”之稱。今年7月11日,華南國家植物園正式揭牌,成為繼北京國家植物園後,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的第二個國家植物園。

  融合嶺南文化,體現國家特色

  走進華南國家植物園,移步換景,目不暇接,無盡蒼翠映入眼簾。龍洞琪林是華南國家植物園最具代表性的景點之一,1986年入選“羊城八景”。

  站在水榭平臺上望去,藍天綠樹紅魚,色彩搭配自然和諧。再加上不遠處的鳥鳴聲,讓人沈醉其中。

  “這個景點的特色是建築和植物景觀相融合。”華南國家植物園園藝中心副主任吳興說,龍洞琪林由棕櫚園和孑遺植物區兩個半島以及中間的湖泊組成。棕櫚半島上種植著來自熱帶地區的棕櫚科常綠植物,它們四季常綠。而種植在孑遺植物區的落羽杉和水松,則呈現非常明顯的四季變化,“春來嫩綠、入夏青蔥、秋時棕紅、冬來飄落”,四時美景不同。

  孑遺植物是了解生命過程的“活化石”,它們見證了地球生物演化的歷史。華南國家植物園不斷加強對孑遺植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目前已保存20多種。其中,落羽杉是古老的孑遺植物,其生長節奏緩慢,可以活到千年以上,它們經過地殼運動和冰川期後幸存下來,是植物界名副其實的“壽星”。

  華南國家植物園規劃總面積319公頃。在展示園區規劃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該園確立了“科學內涵、藝術外貌、文化底蘊”的建園理念,明確了“山清水秀、鳥語花香、峰回路轉”的嶺南園林建設目標,建成了以龍洞琪林為代表的自然園林基本格局,開拓了以鳳梨園和蘭園為代表的新嶺南園林特色。

  “未來,華南國家植物園還將在園景園貌上進一步提昇。”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表示,植物背後有深厚的文化價值,要將嶺南文化充分融合進來,將國際化知識、本土植物特色、本地文化特點相結合,充分體現國家特色。

  打造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優質平臺

  假期,許多游客徜徉在華南國家植物園,“能學到知識”是吸引他們來到這裡的重要原因。

  溫室群景區似漂在水上的木棉花,靜謐開放,等待游人探秘。熱帶雨林室、沙漠植物室、高山植物室、奇異植物室,與室外樹草景觀遙相呼應,渾然一體。從熱帶雨林到高山植物,從奇花異果到沙漠植物景觀,這裡收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奇植物,形成了亞洲最大的植物景觀溫室群。

  在熱帶雨林溫室,游客能看到許多有趣植物以及奇特現象。世界上最毒的樹“見血封喉樹”,能承重30公斤的王蓮,大蒜味兒的蒜香藤,以及“空心樹”……不時有游客在了解這些植物的特點後,發出驚嘆聲。

  “發揮自然科普功能是國家植物園的一個核心作用。”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導楊中藝認為,這是一個開展自然科普和環境教育的優質平臺,能夠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在城市內接觸、了解大自然的環境。

  為提昇植物科普教育能力,華南國家植物園將建設植物多樣性遷地保護與利用實驗平臺,建設自然教育館,新建智慧植物園,完善富有植物園特色的教育課程,並改造科普場館及標識系統,使年游客數從去年的160多萬人次增至300萬人次以上。

  推動建設市民身邊的“全域性植物公園”

  無論是賞景還是科普教育,保護都是基礎。華南國家植物園將以華南地區及全球熱帶亞熱帶區域植物資源遷地保護為核心,建設國家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育中心和種質資源庫,提昇植物遷地保護能力和效率,實現物種保育2萬種以上,其中經濟植物約6000種,華南珍稀瀕危植物中95%的種類得到遷地保育。

  “選擇在廣州建設國家植物園,是因為這裡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季風常綠闊葉林核心分布區,景色優美、氣候宜人,為植物生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任海說,另一方面,廣州也是生物多樣性最受威脅的陸地地區之一。保護這個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既必要又緊迫。

  未來,華南國家植物園將會繼續參與全球和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以熱帶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優勢植物和特有植物為對象,為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提供源頭植物資源。同時,還將建設體現嶺南園林文化特色的國際一流專類園及特色植物展示片區。

  “在未來華南國家植物園的建設中,植物園將不僅僅是一個園子。”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副局長吳敏說,將把華南國家植物園的新引種植物,“備份”到廣州的遷地保護工作中,在地化開展植物保護研究;把植物遷地保護的思想貫徹到城市公共綠地和公園建設中;把特色植物、鄉土植物種植到市民身邊的社區花園、口袋公園,增加植物多樣性,加強植物知識科普,推動建成市民身邊的“全域性植物公園”。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02日 07 版)

  (責編:白宇、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