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奔騰看中國|大河之『安』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新華網 作者: 編輯:張璟 2022-10-05 09:11:08

內容提要:從青藏高原到渤海灣,大河湯湯,蜿蜒5464公裡,歷經4000多米海拔落差,孕育5000年中華文明。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

從青藏高原到渤海灣,大河湯湯,蜿蜒5464公裡,歷經4000多米海拔落差,孕育5000年中華文明。

從水患頻繁到歲歲安瀾,日月輪轉,黃河文化在傳承中創新,治黃事業在探索中優化,流域發展在轉型中提質。

大河奔湧,積聚萬壑歸流的洪荒偉力,奏響新時代的澎湃樂章。

點擊收聽第四集:大河之“安”↓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更上一層樓。

——《登鸛雀樓》

古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岸東,只存世700餘年,毀於戰火之中。後又因黃河泛濫,河床變址,故址亦淹沒不存。直到2002年,重修後的鸛雀樓再次與黃河 “同框”。


位於黃河岸邊的鸛雀樓(2014年12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頌 攝

自北向南奔流而來的黃河,在晉、陝、豫交界處轉彎東去。得益於得天獨厚的灌溉條件,這裡成為了山西地區小麥成熟最早的區域。但又由於彎大水急,黃河洪水也經常破堤毀田。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牛是鎮水神獸。黃河大鐵牛位於毗鄰鸛雀樓的蒲津渡遺址上,已近1300歲。它們面向黃河,怒目圓睜,前腿蹬後腿蹲,肌肉線條非常優美,體現了一種很雄壯的氣勢。


這是鐵牛及其旁邊的鐵人。新華社記者 王學濤 攝

作為曾經運送糧食、鐵、鹽等物資的重要通道,蒲津渡是古代黃河中游的一個重要渡口。但之前的蒲津浮橋為竹索連舟浮橋,用木樁做地錨,很容易被黃河衝壞。到唐開元年間,唐玄宗決定舉全國之力修建新的蒲津浮橋。這一“國家工程”改“竹纜連舟”為“鐵索連舟”,並在黃河兩岸各鑄4尊鐵牛為固定地錨。


這是蒲津渡浮橋繁盛圖。(資料圖片,由蒲津渡遺址博物館提供

這批鐵牛可不是普通的牛,它們身下斜柱樁的構造和作用是古代橋梁工程的典范。每尊鐵牛下方,都有和牛身相連的6根長鐵柱,牢牢紮入地下。同時,柱樁上反向伸出的“出腳”,增大了阻力,保證了上部鐵牛的穩定、堅固。


這是鐵牛及其下面的斜鐵柱。(資料圖片,由蒲津渡遺址博物館提供)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就發生在鐵牛腳下這片土地。黃河鐵牛堅守崗位約500年後,因浮橋被毀、黃河改道,漸漸沒入泥沙,直到1989年被考古發掘纔重新面世。


這是20世紀90年代初的挖掘現場。(資料圖片,由蒲津渡遺址博物館提供)

千年後的今天,數座現代化橋梁猶如道道霓虹飛跨黃河兩岸。黃河鐵牛早已失去地錨的作用,但它們依然保持“滄桑未改牛脾氣,進退還憑鐵骨頭”的氣勢。


這是禹門口黃河大橋,連接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陝西省渭南市韓城市。新華社記者 吳煒玲 攝

歌聲

記錄著

一個國家櫛風沐雨的滄桑歷程

黃河

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苦難

也陪伴著中華民族的奮起

在游人如織的壺口瀑布岸邊,有個專拍“天下黃河一壺收”美景的攝影師。他叫呂桂明,家就住在黃河岸邊。


這是呂桂明在拍攝壺口瀑布。新華社記者 馬志異 攝

呂桂明一拍就是二十多年,記錄下了壺口瀑布令人欣慰的變化。呂桂明說,黃河的水質越來越好,泥沙越來越少,二十多年來,每年都有變清,而且時間是越來越長,像今年這個清水時間可能有兩三個月時間。

呂桂明所在的吉縣曾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從上世紀90年代起,當地政府加大壺口旅游景區的開發建設。很多和呂桂明一樣的黃河兒女都吃上了旅游飯。

這是吉縣中市村村民趙三管,每天早上他都拉著自家毛驢來到壺口瀑布景區“上班”,供游客擺造型拍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煒玲 攝

吉縣處於北緯36度,是苹果最佳優生區之一。得益於這一地理優勢,當地逐步發展起以苹果為主導的產業鏈。

漫山遍野的苹果樹也給村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2020年,吉縣苹果入選中歐地理標志首批保護清單。

在山西省臨汾市吉縣苹果種植基地裡,成熟的苹果掛滿枝頭。新華社記者 徐偉 攝

歡欣的鑼鼓

是黃河岸邊兒女

表達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這裡是黃河岸邊的“明星村”——龍門村。2021年底,全村固定資產達到32億元,吸收村民就業1600餘人,人均純收入3.7萬元。

龍門村,“北靠荒山南靠灘,西臨黃河沒有川”。“魚躍龍門”的願望,道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曾經的龍門村地瘠民窮。人們想要躍出窮窩,只能靠實乾。

1996年,原貴生當選龍門村黨委書記。他和村民代表一起,四處參觀學習,決定走一條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山西省河津市清澗街道辦龍門村,原貴生(右三)和村民聊天。(2017年11月8日攝)。 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龍門村發動全村黨員群眾集資入股,通過入股分紅的方法,村辦企業不斷壯大並進行技術改造,走環境友好和產業循環的發展路徑,逐步形成了煤焦化、精細炭黑、旅游等多種支柱產業。

目前龍門村已經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8月23日在山西吉縣拍攝的黃河壺口瀑布(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呂桂明 攝)

大河安瀾,奔流向前。

奔流是黃河的姿態,

奮斗是人生的姿態。

正如那首黃河岸邊的千古絕句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勤勞智慧的黃河兒女,

正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

他們正在創造歷史,

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出品人:孫志平、趙東輝

監制:樊華、柴海亮

總編導:吳煒玲

編導:何莉

記者:吳煒玲、何莉、趙陽、王江環

海報支持:夏勇

配音:吳煒玲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山西分社

聯合出品

   原標題:江河奔騰看中國|大河之『安』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