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紅色文化+綠色旅游 助力榆林從窮山溝走上致富路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 編輯:靳永鋒 2022-10-13 22:06:51

內容提要:陝西榆林,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點,自古為邊塞重鎮,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因素,造就了榆林多元的文化底色。草原文化與黃土文化交融、黃河文化與長城文化兼具、紅色文化與邊塞文化相匯……

天津北方網訊:陝西榆林,是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分界點,自古為邊塞重鎮,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因素,造就了榆林多元的文化底色。草原文化與黃土文化交融、黃河文化與長城文化兼具、紅色文化與邊塞文化相匯……

有一種說法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是黃土文化,黃土文化看陝北,陝北文化看綏(德)米(脂)。陝北名諺“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賦予了米脂和綏德甜美的愛情故事。榆林的歷史和文化符號,在米脂和綏德幾乎都能找到。

近年來,依托紅色基因和文旅融合,米脂和綏德從窮山溝走上了致富路。

米脂楊家溝:小村莊的紅色基因

“這裡是陝北黃土高原,我的家鄉……”近日,一位陝北姑娘通過短視頻推介自己的家鄉。她的作品中有山溝溝,有土窯洞,還有一望無際的黃土高坡。細心的網友發現,她的很多作品帶有米脂元素。

米脂是鑲嵌在黃土高坡上的一座小縣城。秋天,山坡上金燦燦的小米,幾乎和黃土的顏色融合在一起。楊家溝村在米脂縣城東南23公裡處,彎彎拐拐的道路在黃土崖邊穿梭,不時能看到幾口土窯洞。

(楊家溝革命舊址)

楊家溝革命紀念館位於半山坡上,這裡原是本村一位開明紳士的祖宅,於1939年建成。進入院內,一座宏偉建築展現在眼前,這便是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舊居。舊居內,書桌、地圖、筆硯、油燈、土炕等逐一還原,講述的曾經的歲月。

紀念館副館長、講解員劉翠霞正在接待游客。在游客服務中心,兩個參觀團的成員正在休息,成員點名要聽劉翠霞的講解,“她講的可好?。”一位操著當地口音的成員說。

大約半個小時後,劉翠霞來到游客中心與參觀團對接。她身材纖瘦,舉止大方,說話乾練。經過簡單溝通後,她帶著參觀團進入紀念館,這是她當天上午帶的第三個團。講解的間隙,她大口喝著白開水,緩解沙啞的嗓子,然後繼續講解:“1947年底,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同志率領中央機關600餘人來到楊家溝村,在這裡戰斗生活了4個月,指揮了全國解放戰爭和西北戰場,領導開展土地改革運動,主持召開了影響深遠的十二月會議……”

(楊家溝革命舊址中的毛澤東舊居)

劉翠霞介紹說,楊家溝是中共中央轉戰陝北的最後一站。在楊家溝的4個多月時間裡,毛澤東寫下了40餘篇文獻及80餘封電文稿。辦公桌上的小展櫃內,放著毛澤東撰寫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等11篇文稿。也是在這間辦公室,黨中央和毛澤東指揮了全國解放戰爭和西北解放戰爭,領導了土地改革運動等。

紅色資源帶動經濟發展

2021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楊家溝革命舊址,追憶革命歷史,緬懷革命先輩豐功偉績。劉翠霞負責為習近平總書記講解。回憶當時的情景,她仍然十分激動:“習近平總書記非常親切,他不時駐足凝視仔細觀看,讓我感受到了他對革命先輩的深切緬懷。”

在講解中,對舊址的一處土牆的介紹,劉翠霞用了當地方言,將普通話中的料姜石說成“石姜不爛兒(音)”,沒想到習近平總書記不但聽懂了,還和劉翠霞進行了互動。劉翠霞告訴記者,總書記曾經在陝北工作、生活多年,他再次回到陝北就像是回家走親戚,見到總書記的時候,油然而生的就說出幾句陝北話。

(楊家溝革命舊址紀念館副館長劉翠霞正在做講解)

對劉翠霞來說,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是對楊家溝革命舊址的關愛和緬懷,更是對自己工作的檢閱。這一刻,劉翠霞20多年講解工作的積累和辛酸得到了回報。對楊家溝來說,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更好的激活了小村莊的紅色基因,讓它成為“紅色打卡地”。

近年來,米脂縣實施了張聞天、任弼時、胡喬木舊居,十二月會議等14處革命舊址保護維修工程,進行寨門前停車場、排洪渠工程以及環境整治工程,累計投入資金6300多萬元,改善了革命舊址的保護狀況。

同時,打造10個“紅色示范村”,建立縣鎮兩級“10+10”黨性教育基地,連續3年舉辦紀念“十二月會議”周年系列活動,邀請全國專家學者、革命後代建言獻策。積極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致力於將楊家溝打造成集教育、參觀體驗和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紅色美麗村莊。

距離楊家溝革命舊址不遠的山腰上,村民馮立夫開辦了一家農家宴,修建了5孔窯洞為游客提供食宿。土炕、黃饃饃、小米粥是這裡的特色,每年能創收近10萬元。

楊家溝村的400多畝山地苹果種植園正在秋收,一個個香甜多汁的苹果采摘下來後直接打包發貨。30餘畝的喬化櫻桃采摘觀光園、50畝的黃花菜觀賞園和水肥一體垂釣園、300餘畝谷子基地……楊家溝村的經濟作物已成規模。2021年,楊家溝村累計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47萬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4萬元。

米脂縣在計劃建成的首批29個生態治理“樣板村”中,楊家溝村在列。楊家溝村先後實施了村莊綠化、流域治理、生態環境整治等工程,打造了楊家溝紅色青年林20畝,並在楊家溝舊居對面山體栽植紅太陽、雲杉、紫葉矮櫻等綠化樹木86畝,在舊居周邊山體栽植紅梅杏、油松、金葉國槐等綠化樹木650畝,還計劃實施楊家溝村小河溝流域山水林田湖草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

如今的楊家溝形成了以紅色旅游景區為核心,打造以紅色旅游為主的產業集群。

綏德郭家溝:原生態是致富法寶

那最好的世界,便是平凡的世界,這是路遙筆下的平凡的世界。影視劇中,孫少安、孫少平以及田潤葉等主人公,從“雙水村”走向各自平凡的世界。

“雙水村”現實中是位於綏德縣滿堂川鎮的郭家溝村。小河從村前穿過,崎嶇的羊腸小路串聯起各家各戶,石板堆砌的矮牆,黃土箍起的窯洞、木棱窗、紅窗花,訴說著村莊的古朴。

(郭家溝全景)

進入一處院落,院內種有棗樹、槐樹、榆樹,角落裡擺放著石磨、石碾、石床、石槽等。正房是一排窯洞,黃色的牆體,半月型的窗櫺,進到窯洞裡,光線暗有些暗淡,但一股清涼撲面而來,靠近洞口的是一盤大炕,炕上有小桌子,這是人們睡覺和吃飯的地方。再往裡則是灶臺和各式簡單生活用具。

很多村民家的窯洞外張貼著影視劇海報,盡管這些海報有些已經褪色,但仍然訴說著曾經的故事。

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郭家溝第一次拍攝電影是上世紀80年代初,片子名叫《扶我上戰馬的人》。之後陸續拍攝了《蘭花花》《盤龍臥虎高山頂》《保衛延安》《延安鋤奸》等20多部劇。央視的《春晚》《鄉土》和《家和萬事興》等欄目,也來郭家溝取景。

(郭家溝影視基地一角)

真正讓郭家溝被眾人所知的是路遙創作的《平凡的世界》在村中取景和拍攝。2014年劇組在村內拍攝了近兩個月,很多村民在擔任了群眾演員。一些游客至今把郭家溝稱為“雙水村”。

游客張先生說,他來郭家溝想看看影視劇中的雙水村大隊,去村支書田福堂家坐坐。走進田福堂家,屋裡的擺設幾乎還原了影視劇中的樣子。劇照掛在進門後顯眼的位置,田福堂的一身行頭掛在牆上,游客可以穿戴上留影。

房東郭艷琴正在制作陝北的特色小吃,高粱米粥、咸菜、饃,這些成了游客的最愛。當時劇組覺得郭艷琴家的基礎設施比較好,選中了她家拍攝。自從影視劇播出後,前來的游客絡繹不絕。

(前來郭家溝參觀的游客)

采訪中,一隊從江蘇來的參觀團成員,在郭艷琴家參觀、就餐、購物。像這樣的參觀團,郭艷琴已習以為常。趕上假期最多的時候一天可以接待2000多人。還有村民制作了雙頭虎繡花枕頭,外形是可愛的小老虎形象,裡面充以小米殼,既美觀又實用,只售十多元,很受游客歡迎。

郭家溝不僅在影視圈有名,在美術界也有一個響當當的名號,它是多所美術院校的寫生基地。記者粗略統計了一下,在村裡掛牌寫生合作的院校就超過20所。一名來自西安美術學院的學生告訴記者,她已經連續兩年來此創作了,此次和她一同前來的還有8名同學,他們住在村民開辦的農家院裡。

順著學生的指引,記者來到了一處農家院,房東老郭正在為住宿的學生准備午餐。老郭將自家的窯洞擴建,有9個房間提供住宿,一次性可接納60人居住。有的房間放置了上下床,有的房間是土炕,都標配獨立的洗漱間。在沒有疫情的時候,整個暑假幾乎天天爆滿。

老郭告訴記者,寫生開始於1994年前後,那時候主要是一些畫家,後來開始有高校學生前來。村民嗅到了商機,大約十年前,村民陸續擴建自家窯洞開設農家樂,為學生提供食宿,一年下來每戶能有十多萬元的收入。

(郭家溝寫生基地)

綏德縣滿堂川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郭家溝的魅力在於它的原生態。今年郭家溝村村莊規劃成果成功入選自然資源部全國村莊規劃優秀案例。在各級部門的支持下,郭家溝村正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修建游客接待中心,廣場硬化、戲臺修建,對河道進行集中清理。借助影視和寫生將農戶、商業、非遺、旅游、文化、民俗風采有效融合,真正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廣度融合,從而帶動鎮域經濟全面發展,實現產業強、鄉村美、農民富。(津雲新聞記者王曾 發自榆林)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