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模糊的運河往事,就這樣開始變得完整清晰……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馬雨彤 編輯:李松達 2022-11-08 07:29:00

內容提要:京杭大運河,全長將近1800公裡,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裡程最長、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深深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孕育出了數不勝數的歷史文化遺產。

天津北方網訊:京杭大運河,全長將近1800公裡,北起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裡程最長、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也是我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深深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孕育出了數不勝數的歷史文化遺產。

近年來,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推動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作為運河樞紐的天津也在積極挖掘運河文化,為運河文化傳承發展繪藍圖。

誰在挖掘“故事”?

天津境內的大運河,全長約182.6公裡,其中南運河約88.5公裡,起點為九宣閘以南的靜海區梁官屯村,北運河約88.6公裡,起點為武清區河西務鎮的木廠閘,南北運河相向而流,最終在三岔河口匯入海河。作為運河經天津流入北京的最後一站——武清區河西務鎮,這裡有著怎樣的歷史?如何挖掘利用運河文化價值?武清區河西務鎮黨委書記曹式泉告訴記者,河西務鎮起源於魏晉時期,有接近2000年的歷史。也就是說,大運河從它東側流過了近2000年,作為武清的母親河,在河西務段,大運河有16公裡河岸線。大運河造就了河西務,河西務是因河而生,因河而興,它的名稱也貫穿了大運河的文化元素。

河西務鎮位於武清區北部,運河西側,獨特的區位優勢,造就悠久文明的歷史。清朝定都北京後,修驛路直通天津,河西務便成了京門重驛,水旱兩路的交通咽喉。此後數百年間,因其繁華而素有津門首驛之稱。

運河水汩汩流淌,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天津在治理海河的過程中,對運河部分河道進行了改造,並沿河增設橋梁、涵閘用於蓄水和排洪,如此一來,運河的運輸功能逐漸弱化,再加上公路建設飛速發展,最終天津境內大運河的水運徹底停止了。南來北往的船只,在人們記憶中漸行漸遠。不過,歷經潮起潮落,運河沿岸留下了許多河道、船閘、會館商鋪、古街古寺等不可移動文化遺產。也承載著運河沿岸的人對運河深厚的感情。

跟隨著歷史的腳步,尋覓滄桑的往昔,就在入京的咽喉之地——河西務,在這裡元代設立了大運河漕運倉儲管理機構,共十四組倉庫,大小2600多間庫房,主要承載南糧北運的倉儲集散功能。在政治、經濟、民間商業往來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這裡,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倉庫遺址——14倉遺址。

古往今來,14倉的往日繁榮經由百姓們口口相傳,一直留存在當地人的記憶中。可是,14倉在武清區志中,只有短短只言片語,想要挖掘這背後的歷史文化絕非易事。如何記住這段歷史,傳承文化,是年逾古稀的陳景山一直都在為之努力的事兒。

陳景山,1948年生人,土生土長的河西務人。提起河西務、提起大運河,他總有一種自豪感。“我的祖籍浙江紹興,北遷的一代始祖叫陳良璧,家譜上記載就是貿易北上,落戶在天津,當時做買賣,沿著運河來,賣筆墨紙張。”陳景山說。

此後,依偎著運河,陳家人在河西務香火綿延。陳景山的父親對運河感情深,提起當年的景兒,當年的事兒,都能夠講得生動有趣。陳景山從小就聽父親講故事,漸漸地,把相關的歷史資料整理出來傳承下去的想法,在心中生了根。然而,當時陳景山翻遍了書籍史料,有關河西務的記載,只有一句“河西務,漕運之咽喉也。兩岸旅店叢集,居積百貨,為京東第一鎮。戶部分司於此榷稅”。這讓陳景山不是個滋味兒,也正是從那時起,他決心要修地方志,把家鄉的歷史記錄下來。

陳景山跑遍了北運河流經的20個鄉鎮、300多個村,不斷走訪相關歷史人物的後代和知情的村民,努力把他們的敘述與古籍資料相結合,進而整合、還原出運河邊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事件或人物形象。有時候,僅僅為了證實一句話、一個數據,陳景山要花上一兩個月,最終完成了《河西務鎮志》手稿。說起武清,特別是河西務的歷史文化,陳景山如數家珍。從他的講述中,記者感受到了他熱愛著自己的家鄉,熱愛著身邊的運河。他說,大運河有著非常輝煌的歷史,而漕運在推動歷史的發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搜集資料的過程就好比探案,什麼樣的情況都可能遇到。”陳景山告訴記者,這時候就考驗著耐心和毅力,而他慶幸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馬金東,武清區廣賢路初級中學的歷史教師,對運河文化頗感興趣。一次偶然的機會,與陳景山結識,一來二去,爺倆總湊到一起研究運河歷史,還原往事,二人很有默契。陳景山總是不遺餘力地將多年積累下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下去。


對大運河歷史文脈的挖掘可不止陳景山他們,從去年開始,考古人員對大運河十四倉進行考古勘查。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胡永梅說,目前,天津建立了文物和遺存保護清單,一共認定了文化保護單位5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122項。在推進沿線文物的修繕工作方面,梳理了一批經過充分論證的五大類70項工程,目前這70項工程,也正在陸續推動實施的過程中。

 運河“藍圖”誰來繪?

社會各界不斷地挖掘、整理運河記憶,一段段模糊的運河往事開始變得完整而清晰。此外,天津還充分挖掘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大運河、海河旅游文化帶被正式提上議程,天津相關部門緊跟步伐印發專項規劃,啟動了大運河天津段的旅游文化帶提昇改造項目。

中交天津港灣設計院有限公司建築分公司方案組組長趙建棟一邊在大悲院碼頭踏勘一邊告訴記者,“這個碼頭日均游客接待量最高可以達到5000人以上,我們打算把舊有的碼頭移到天石舫,然後新建一個150米長13米寬的新碼頭。”

就在這座碼頭不遠處的三岔河口,南運河和北運河在這裡交匯入海河,三岔河口是天津城的發源地,自建衛以來,天津的城市發展、經濟和社會活動,都自運河而始。大運河見證了天津作為京畿門戶、漕運樞紐、糧倉重地、河海聯運數百年來的發展史,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大運河文化旅游資源和天津市核心文化旅游資源。據了解,規劃大運河海河文化旅游帶,將對大運河海河沿線的碼頭基礎設施進行提昇改造,打造特色的旅游線路。項目一共涉及13座碼頭,其中在大運河沿線的共有三座碼頭,分別是桃花堤,天石舫和大悲院碼頭。

2021年3月,天津印發了《天津市2021年重點建設、重點儲備項目安排意見》,公布了天津市2021年重點項目清單。其中,天津大運河、海河文化旅游帶拓展提昇改造工程入選旅游休閑類重點建設項目。2022年9月,天津大運河、海河文化旅游帶拓展提昇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市發改委批復。中交天津港灣設計院有限公司綜合分公司總經理孔令臣說,這次一期工程主要包括4處碼頭的提昇改造,分別是大悲院碼頭,津灣碼頭、金茂府碼頭和國家會展中心碼頭。這其中,大悲院碼頭所處地理位置特殊,緊鄰三岔河口,有著濃厚的運河文化底蘊。對於中交天津港灣設計院的設計師們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針對項目前期涉及到的平面、結構、設計、工藝、水電、建築、概預算等不同的專業,共投入了近30名工作人員,他們全部是工科出身,對於運河文化大多是門外漢。眼下,在項目組內部,就因為融不融入運河元素,以及怎麼融入運河元素有了爭執。設計師在這個問題上,分為了現代與傳統兩派,有人認為現代的設計理念就應該以簡單明快為主,增加過多的歷史元素,會讓設計看上去不協調。

到底應該怎麼規劃、怎麼設計?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去呈現運河文化?設計師們不停地探尋摸索,在一個個不眠不休的日子裡,成熟的方案一點點躍然紙上,在設計中融入早期“船型”元素。眼下,項目的設計工作接近收官,即將進入施工階段。(津雲新聞記者 馬雨彤)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