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州下窩頭鎮:與時間賽跑的『趕路人』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霍艷華 吳濤 編輯:付勇鈞 2022-11-21 22:59:00

內容提要: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津沽大地落地生根。目標在前方、思想在領航!在企業、在農村、在機關、在校園、在社區、在軍營、在網絡……深學細悟者豪情萬丈,篤行奮斗者腳步鏗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絢麗華章。

天津北方網訊:黨的二十大精神在津沽大地落地生根。目標在前方、思想在領航!在企業、在農村、在機關、在校園、在社區、在軍營、在網絡……深學細悟者豪情萬丈,篤行奮斗者腳步鏗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的絢麗華章。

即日起,“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專欄與大家見面,我們將深入基層一線,生動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磅礡偉力,生動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天津圖景,生動感受津沽大地與新時代的同頻共振,生動記錄海河兒女在新趕考路上的團結奮進。

盛會強音如戰鼓、如號角,響徹津沽大地,星光不問趕路人。日前,記者深入薊州區下窩頭鎮,雖然已是農閑季節,但是全鎮上下仍是忙忙碌碌,鎮黨委政府、村兩委班子,再到年輕的黨務工作者,他們跟記者說得最多的就是:要快、要往前趕!

老曲莊村:用粘豆包把家庭粘在一起

“我現在准備去村民家看看,看看怎麼弄好操作間,讓粘豆包趕上‘兩節’的銷售旺季。”這些天,在做好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工作的同時,黨的二十大代表、下窩頭鎮老曲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劉美嬌都在忙著村裡的“粘豆包”項目。

前兩天,劉美嬌已經組織村民進行了試做,並邀請了合作企業的負責人現場品嘗,合作企業對於老曲莊村制作的粘豆包非常滿意,並從專業方面對村民進行了指導。

劉美嬌告訴記者,老曲莊村土地資源較少,村民外出務工較多,村裡留下的大多都是婦女兒童,如何讓村裡的婦女們守著家門口就能賺到錢,村兩委班子想了很多辦法。

“我把自己的想法跟鎮兩委班子說,在交流之中,我了解到聖農集團想要合作粘豆包項目,我一聽就主動說‘我們村合適啊’,隨後就邀請企業負責人來村裡考察,人家一看,我們村的基礎條件的確不錯,符合他們的需求,我們就想著趕緊將項目落下來。”劉美嬌說。

小小的粘豆包能賺錢嗎?作為村裡的帶頭人,劉美嬌深入市場進行了調研,她跟臨近村的“饅頭房”老板聊天,得知他們“順帶”賣粘豆包,一天就能賣上千個,聽到這個數字,劉美嬌來了勁兒。

“我們負責加工,雖然加工錢不多,但是積少成多可不是小數字,合作企業有京津的商超資源,這要是運轉起來,量是巨大的。”劉美嬌說。

合作企業有了,市場前景不錯,劉美嬌覺得當務之急就是打造起來“樣板”,為此,她挨家挨戶看,前期選擇基礎條件好的家庭建操作間。“春節不少地方有吃粘豆包的風俗,也是粘豆包銷售的旺季,我特別心急,就想著趕緊把事落實了。”劉美嬌說。

劉美嬌說:我就想著先把粘豆包做起來,後續我們還可以發展‘碗肉’加工,等村裡的產業發展起來了,不僅可以讓村裡婦女們的腰包鼓起來,也可以讓村裡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回村來工作,甚至吸引外面的人纔來到老曲莊村創業,讓村民們守在家門口就能賺錢,讓村裡的孩子一直有爸爸媽媽的陪伴、健康成長,就是我的心願、也是我理想中鄉村的樣子。”

西馬營村:提昇農業設施水平實現兩季種植

這邊老曲莊村忙著粘豆包的產業,那邊下窩頭鎮西馬營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王宗臣也在忙,他忙著粘豆包的原料糯米收割的事兒。

“我這幾天,天天看天,就等著天晴、起風,把糯米吹乾了,我們趕緊收割。”王宗臣看著最後一片糯米還沒收,心裡非常焦急。

這幾天早晚溫差大,早晨起來糯米上都凝結了露水,糯米一濕,機械收割就打不下顆粒來,影響收割效果,天氣預報後幾天又都是陰天,萬一趕上下雨、下雪,這片糯米就要損失在地裡了。所以,王宗臣從早晨就看著天,有點小風了、中午暖和了,麥稻上一摸水汽乾了,趕緊收割,忙得午飯時間,都和村民們在地裡收。

據了解,西馬營村地處青甸窪,地勢較低、水量充沛,有著種植水稻、糯米得天獨厚的條件,生產的米品質優秀。王宗臣自豪地說:“我們的米比現在市場上有名的品牌都好吃。”

說著,王宗臣順手剝開剛剛收割的糯米外殼,飽滿白潤的米粒,透著清香。“今年糯米的價高,還沒有脫殼的糯米就能賣到2塊多錢一斤。”王宗臣說。

雖然今年的價格不錯,但是王宗臣心裡不踏實,米的價格隨行就市,去年水稻糯米的價格低,隨著種子、化肥的價格不斷攀昇,只靠種水稻、糯米不保險。

“這兩年,我們的水利設施不斷完善,窪地也能排水。明年我們准備種兩季,一季玉米、小麥、大豆,一季水稻、糯米。”王宗臣對明年也有了計劃安排。

利民村:蜜薯熱賣也走心

這段時間,下窩頭鎮利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欣雨在為“爆款”蜜薯“走腦子”。利民村是經濟薄弱村,農民以往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大田作物,按照鄉村振興的發展目標,村兩委班子在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方面想了很多“招”,種蜜薯就是他們結合沙土地特點想出來的新點子。

今年,該村“試種”了16畝蜜薯,眼看著蜜薯成熟,銷售是個大問題,今年新招錄的黨務工作者良甸莊村的苗灝宇、王李莊村的陳欣蕊就自告奮勇地“直播帶貨”。

“煙薯25這個新品種,香甜軟糯,甜到流心,更是糯到顫心,可以說是烤紅薯界的‘扛把子’……”此前有過直播經驗的苗灝宇自己想出的新詞把蜜薯介紹得讓網友們直“撓心”,從10月份蜜薯成熟開始,他們每周直播三次,每次1到2個小時,短短的直播時間內就已經賣掉了2000斤蜜薯,銷售到了廣東、廣西、山東、山西等省份,蜜薯的品質得到了網友的稱贊,不少顧客成了“回頭客”。

“有一個河北省的顧客,第一次買了兩箱20斤,試吃了一下覺得不錯,又回購了20斤。” 回頭客的好評讓苗灝宇信心倍增,小視頻也跟上了步伐,而剛剛“小試牛刀”就“小有名氣”的阿苗,幾天沒有更新視頻,就有網友“催更”了。

不僅黨務工作者幫著“直播帶貨”,黨的二十大代表劉美嬌也在不同場合積極推銷蜜薯。利民村的16畝蜜薯今年可以說是供不應求。張欣雨給記者算了下賬,蜜薯2.5元一斤,一畝地產量6000多斤,一畝蜜薯毛利1萬多塊錢,去掉成本也有7000多元的收益,比種大田作物1000元左右的收入高出好幾倍。

“蜜薯讓種植結構調整看見了光亮,現在農民的積極性可高了,甚至鄰近的村也來取經學習,甚至要預留出來地准備明年種蜜薯。”張欣雨既高興試種成功,也擔懮大家都種蜜薯,明年產量上去了價格下降怎麼辦,“我們正在盤點,把現有的土地利用好,種植西瓜等水果、蔬菜,後續我們還計劃以農帶旅,促進一產帶動三產,讓農民不斷增收致富。”

奮進新時代 趕路人與時間賽跑

水稻銷售、蜜薯種植、服務加工……各村的“難題”,下窩頭鎮也有了全盤的規劃,下窩頭鎮黨委書記張振剛說:“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薊州區委書記賀亦農在宣講時也強調薊州區應該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典范城市、示范區域。會後這一個月,我們已經聯系了天津農科院規劃所、聖農集團、捷勝集團等多個單位,與聖農集團基本達成了協議,農科院也給我們鎮域進行了規劃指導。”

據了解,在農業方面,下窩頭鎮在今年“香糯”“919”等品種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稻米、糯米品種,控制產量、提高品質,生產口感更好的大米,提高大米單價。並計劃與聖農集團進行精品大米加工、粘豆包加工等合作,利用聖農集團渠道優勢,幫助村民銷售農產品。同時,調整種植蜜薯、西瓜、板栗、辣椒等特色蔬菜水果,豐富農產品種類。

在養殖業方面,全鎮有3000畝魚塘,品種包括草魚、青魚、鰱魚、鯽魚、鯉魚,甚至還有鱸魚、斑鱖等。目前依托水產公司,每年向北京物美超市提供鮮魚400萬斤。今年我們又試驗了新的農業設施,做了1個養魚大棚,旨在解決魚在冬季長得慢的問題,如果成功了,我們將在全鎮進行推廣。”張振剛說。

另外,下窩頭鎮還整合了60多畝地,支持服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張振剛介紹說,現在全鎮有服裝代加工廠23家,解決就業3000多人,服裝代加工產業做大做強,可以幫助更多農村婦女增收致富。據統計,服裝代加工每年乾8-10個月,一個月按4500元工資計算,單這一項就可以增加群眾收入一個多億。

在下營鎮、羅莊子鎮等旅游發展較好的鄉鎮工作過的張振剛,對未來下窩頭鎮文旅產業發展也有著計劃和打算。他說:“我們現在正在整修河道,提昇村莊環境,下一步准備和農科院規劃所合作,打造水稻主題觀光公園,在清明節前後育苗育秧稻子地空閑期間,在田間地頭河邊栽植二月蘭、油菜花,春天看花。夏天秧苗插上之後,在溝渠種向日葵。秋天看看金色的水稻,等到冬天把稻子地裡灌上水做成冰場。游客來我們這裡可以免費看花、滑冰,品嘗美味的大米和魚,在民宿休息,帶動旅游產業的發展。”

在張振剛看來,下窩頭鎮是一塊璞玉,雖然還未發光,但是未來潛力巨大,如何迎頭趕上發展好的鄉鎮,張振剛深感責任重大:“我跟大伙說,黨的二十大報告為鄉村振興、為老百姓實現增收致富規劃了藍圖,這個目標是對的、是好的,我們要趕快行動起來、時間不等人,朝著這個目標就是直接乾!”

記者手記:

連日來,下窩頭鎮各村的村乾部們以“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乾勁,為百姓乾事奔走、為實現鄉村振興忙碌,他們的辛苦,父老鄉親看在眼裡、暖在心裡。

劉美嬌說:“搞粘豆包加工,村民們跟我說‘書記你說咋乾我們就咋乾’,老百姓知道我們是為了他們好,特別支持村兩委班子。面對信任,既是壓力也是動力。”為此,他們不僅加快粘豆包項目,還將坑塘治理後作為魚塘出租,在美化環境的同時,增加村集體收入。幫助老人洗衣服的愛心洗衣房也完成了選址,近日即將投入使用,志願者們將定期為村裡的老人們洗衣服,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

“實”字當頭,“乾”字為先,“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考卷已經出題,唯有在黨旗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津雲新聞記者 霍艷華 攝影 吳濤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