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海河之力 發起從0向1的衝擊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廣播電視臺 作者:劉磊 王曉明 楊菲 譚毅 編輯:張麒麟 2022-11-22 20:21:31

內容提要:在堅守一線的科技工作者中,有這麼一支團隊,瞄准電池材料世界前沿,一次次發起從0到1的衝擊。今天的蹲點報道,我們一起走進物質綠色創造與制造海河實驗室。


天津北方網訊:在堅守一線的科技工作者中,有這麼一支團隊,瞄准電池材料世界前沿,一次次發起從0到1的衝擊。今天的蹲點報道,我們一起走進物質綠色創造與制造海河實驗室。

星期六早上七點半,牛志強第一個到了實驗室。入駐海河實驗室388天以來,白天做實驗,晚上改報告,周末不休息,24小時連軸轉,已經成為他工作生活的常態。

2014年,牛志強從新加坡南陽理工大學畢業後,加入南開大學,帶領一支平均年齡28歲的團隊,紮進實驗室裡,攻關“水系鋅電池材料與器件”的研發。現在,風電、光伏,是世界上增速最快的清潔能源,如何更好儲能?成為最大課題。相比主流的鋰離子電池,用水溶液作為電解液的水系電池,穩定性更高。在這片藍海裡,各國在使用哪種金屬氧化物上,展開角逐。在天津政策、研發資金的支持下,牛志強帶領團隊,用鋅離子,成功實現水系電池研發。2021年,研究成果獲得了市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從基礎理論,到模型初見,從零的突破到一的成果,只差臨門一腳。國家能否在這個領域實現領跑?這也讓牛志強和團隊感到,身上的擔子更重了。

讓更多科研創新,從可行,走向可用,服務國家發展,天津也重磅打造五家海河實驗室。看中牛志強團隊的成果,物質綠色創造與制造海河實驗室主動邀請牛志強入駐。在這裡,他也第一次對接到力神、捷威動力等新能源企業,多種應用場景,也讓牛志強看到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他們攜手,向產業化發起衝擊。

這個小小的紐扣,就是牛志強和團隊,研發的電池原型。現在,團隊還在不斷調整鋅、錳等氧化物的配比,達到性能最優。以千分之一為單位調整配比,他們做出了數以萬計的方案。只有在一次次的試錯中,等到一次對的成功。一周後,當記者再次來到這裡時,他們又測試了近百種方案。

24小時不間斷的測試,每小時觀察記錄一次情況,除了幾分鍾的上廁所時間外,日夜,都要守在實驗室裡。剛乾的時候不太適應這個設備而且一開始的時候也沒掌握這個技巧就感覺只會用力然後就是不會掌握這個力度的時候就感覺胳膊酸的一開始不會整的時候還挺著急就感覺怎麼就砸不好然後就會使勁兒就會胳膊酸而且一開始學的時候砸得比較多纔能學得比較好慢慢熟練解說:今年24歲的張延玉,剛剛成為團隊一員。而讓她沒想到的是,一上來接觸的,卻是封邊器、球磨機等這些在工廠裡纔能看到的設備,學會做電池,是他們的入門門檻。由於水系鋅電池是完全創新,沒有地方可以代工,因此所有實驗電池,都要他們自己動手制作。她的手上,也磨起了繭子,長出了血泡。而這樣的傷,也出現在團隊每個人的手上。采訪:物質綠色制造與創造海河實驗室 博士 張燕這得有三十多四十斤我每天這樣來回要抬四五次每天都從事這種體力勞動平時可能累一點但是如果合出材料測出性能來的話心裡還是比較開心的解說:28歲的張燕,身高1米6,體重不過百,每天,她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就是搬運這些近40斤的罐子。實驗需要大量的氧化物材料,都要她們自己動手。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搬運、加工,這些體力勞動,他們每個人都要面對,而要克服的,還不止於此。同期:畢嵩山這個屋一進來就感覺比較吵因為測試的儀器比較多包括那些低溫的測試還有這些電池的測試總體來說相比其它的屋子比較吵解說:實驗測試,與噪音為伴,三四個小時下,汗水也灌滿了手套。采訪:物質綠色制造與創造海河實驗室 博士 畢嵩山把表面這層皮給泡掉了我覺得身體上已經不算什麼困難的一些東西了解說:為了給後邊的實驗環節,留出更多時間,就在實驗室旁邊的食堂,大伙幾乎都沒去過。每一次從0到1的突破,越到臨門一腳,堅持,就尤為可貴。(津雲新聞編輯張麒麟)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