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老味兒』為何又火了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晚報張譯丹 編輯:孫暢 2022-11-30 10:07:09

內容提要:走在街頭,冠以『老』和『老味兒』的餐飲招牌悄然增多;打開手機,網紅們忙著探訪西北角、西湖道等地的老味道美食;就連美食平臺首頁推薦的,也往往都是本地風味濃郁的傳統食品……

  天津北方網訊:走在街頭,冠以“老”和“老味兒”的餐飲招牌悄然增多;打開手機,網紅們忙著探訪西北角、西湖道等地的老味道美食;就連美食平臺首頁推薦的,也往往都是本地風味濃郁的傳統食品……“老味兒”回歸的潮流背後,是否隱藏著天津人味蕾的密碼和記憶?又是否打開了一扇通往城市文化精神的大門?

  就此,本期“今晚調查”通過掌上天津App、騰訊問卷等渠道發起主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320份。超六成受訪者常居本地,兩成多受訪者是從外地來津生活的新天津人,一成多受訪者是身在外地的天津游子。

  天津“老味兒”仍有“忠粉”

  超七成受訪者對天津的特產和小吃有著比較充分的了解,近兩成受訪者只有一般程度的了解,不太了解的受訪者佔比偏低;在想要品嘗美食時,約半數受訪者沒有特別的菜系偏好,通常是本地、外地、新派、海外菜系輪流“安排”,約兩成受訪者忠實於本地傳統口味的美食,也有一成多受訪者鍾情海外菜系、進口食品,其他菜系的忠實受眾較少。

  國際烹飪藝術大師、中國飯店協會首席技術顧問趙嘉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的餐飲業整體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在對待‘吃’的態度上,大抵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關心吃’,大家見面打招呼,問‘吃了嗎’;第二階段是‘講究吃’,生活改善了,不同年齡段、不同生活狀態的人關注自己在飲食口味上的追求了;第三階段是‘研究吃’,人們不再滿足於愛吃什麼就能吃什麼,而是研究怎樣吃對身體更好、對健康有益;第四階段是‘選擇吃’,也就是我們所處的當下,人們面前有繁多、豐盛並且質量很高的飲食選項,那麼就會出現老年人吃‘健康’、中年人吃‘味道’、青年人吃‘情調’等等個性化的飲食取捨。”

  擺在面前的選項越多,人們越難以被單一口味所吸引,尤其難以長期忠實於某個菜系。在這樣的背景下,天津“老味兒”仍然能在居民生活中擁有固定的乃至不可取代的位置,越發彰顯出本地飲食文化的生命力。

  各取所需的天津味兒

  豆豆和女友都出生於20世紀末,也都是天津人,但說起自己心目中的天津味道,卻總是各有各的選擇。

  豆豆喜歡熱鬧的氛圍,在馬路邊擼串配砂鍋的“馬砂文化”讓他津津樂道;一開海就去吃馬路邊的海鮮大排檔,也已成為朋友聚會必要的“儀式感”;挑選餐廳要看大師傅的手藝,即便豆豆並不常吃,但始終認為能做罾蹦鯉魚的菜館纔最正宗。

  豆豆的女友喜歡甜食,奶茶店和蛋糕店都是她的“打卡地”;這幾年傳統點心復興,她會買來嘗嘗;今年過年,她從一家烘焙工作室買到了天津“老八件”點心盒,分別送給豆豆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老人們經歷過物資匱乏的年代,直誇這些點心:現在用的這料多好啊,過去的還沒這個香呢!

  萬裡歸途的唯一念想

  徐老師從事航海專業教學。最讓她驕傲的是,雖然航運業內女海員比較少見,但她當年實習時是真正有過航海經驗的。遠洋海員在海上一“漂”就是幾個月,食物並不匱乏,但飯菜都十分單調。

  有一次,她所在的貨輪因為遇到風暴延遲到港。在等待靠港的幾十天裡,食物儲備消耗殆盡,她和同事們整整吃了近兩周的土豆。一直熬到進港卸貨,他們纔吃到這麼多天來的第一口面食。“飢餓感會改變人的口味。我從小就不愛吃煎餅果子,可回國的路上,我的腦子裡總有個念頭揮之不去,就是下船後一定要吃一套煎餅果子。”貨輪回到天津港時已是深夜,她沒有急著回家,特意等到凌晨纔動身,在看到的第一個煎餅果子攤位前停了下來,吹著冷風吃完了放了兩個雞蛋的煎餅果子。如今,她說不上有多愛吃煎餅果子,但當初想念了太久的那口“老味兒”,每隔一陣子總要“重溫”一回。

  天津食客的評判標准

  在天津,“老味兒”不止是一面招牌,也常常是衡量食物是否傳統、地道的標准。那麼,誰最能代表天津“老味兒”?51.88%的受訪者選擇傳統小吃,48.75%的受訪者選擇街頭早點,46.88%的受訪者傾向於家常飯菜,41.88%的受訪者選擇津派糕點,36.25%的受訪者堅定支持天津名菜。

  從受訪者們的選擇來看,天津“老味兒”分散在各類食物中,很難找到獨一無二的代表。約1/4受訪者認為其中也應該包括名為“老味兒”實為口味任選的新派美食(如老味刨冰、老味湯圓等)、有天津風味的搭配組合吃法(如貼餑餑熬小魚、三鮮打鹵面四菜八碼等)以及所有天津特色餐廳裡的招牌菜(含老菜新作、新式融合菜)等。

  相較而言,父母的拿手菜(16.88%)、小時候愛吃的食物(13.13%)和親友聚會時民間大廚的家常菜手藝(4.38%)等有“記憶加成”的風味,並未得到大多數受訪者的認可。天津人評判本地風味食品的態度是認真的,更願意從客觀的角度和當下的風尚兩方面來綜合對比、得出結論。

  老菜傳承應有“新思路”

  “80後”的陳濤,常常被周圍人稱為“大師”。他不僅有“中國烹飪大師”的頭銜,還是電視屏幕上教觀眾學做老菜的“明星大廚”,同時也承擔著天津老年大學、天津職業大學的教學研究任務。作為餐飲行業的資深從業者,他認為天津“老味兒”一直存在,忠實於“老味兒”的老饕們也從未離開。“老菜能一輩輩流傳至今,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和價值。天津菜以山東菜為基礎,技法上非常講究,裡頭的知識和經驗值得傳承者們細細咀嚼。我們傳承老菜,要做到傳承不忘本、創新不守舊。老菜不能改成四不像,要的還是那口‘老味兒’,只是現在為了符合消費者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在擺盤上、形式上更講究一些,給老菜穿上一層華麗的外衣。”

  采訪當天,陳濤剛完成了一輪滿意的招聘,招到了4名新員工。他經歷了新冠疫情給行業帶來的衝擊,同時也看到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大家都知道,疫情來得突然,反復性很強,我們從業者有很大壓力。壓力讓我調整思路,去主動適應行業的變革,重新尋找市場和打開市場。我現在主要做企業團餐定制,不僅要做到營養衛生、色香味俱全,還致力於解決餐飲行業的垃圾處理難題。我們的廢水都是淨化後排放的,廚餘垃圾統一處理,可以變成肥料。未來,我們打算拓展預制菜、半成品的市場,希望通過全體同事的努力,可以盡快達到日配5萬份的‘小目標’。這是符合消費觀念、飲食觀念轉變的發展方向,從業者的思維正在不斷調整、改變和昇級。”

  時代與口味都在變化

  當天津人想吃天津菜或者想要品嘗天津本土美食的風味時,首選並非是在家烹飪(13.13%),而是“下館子”堂食(45.63%);此外,街頭小吃(16.88%)、外購或外賣(16.25%)也受到一部分受訪者青睞;去父母家蹭飯(6.86%)和去親友家蹭飯(1.25%)的佔比較低。

  41.88%的受訪者認為天津“老味兒”食品經歷了一個低迷時期,但如今正在蓬勃回歸;29.38%的受訪者認為天津“老味兒”尚未走出這段低迷時期,有待繼續發展;持其他觀點的受訪者佔比較低。調查數據顯示,天津人外食熱情高,對“老味兒”的發展前景有較高的期待。但也有約半數受訪者感到因為制作方式改變、老手藝失傳和原材料變化等原因,今天的“老味兒”食品往往吃不出記憶中的“老味兒”了。另有兩成多受訪者認為,“老味兒”的缺失和人們飲食觀念以及自身口味的變化相關。社會的進步,帶來物質的豐富和強烈的味覺衝擊,人們關於“老味兒”的記憶本就有著深刻的時代烙印,更是在不斷回憶的過程中被大腦“加工”而失真。在天津的獨特城市文化氛圍中,多親近、品嘗“老味兒”食物,及時找回並刷新對“老味兒”的認知,或許纔是老饕們的共同選擇。

  天津人都是美食家

  王女士從小生活在奶奶家,下樓過馬路就是狗不理包子總店。在她的童年記憶裡,奶奶不做飯,到了飯點就會拿出十塊錢,打發她去買兩盒包子。“那包子是真好吃呀!三鮮餡、大蝦仁,吃的時候熱氣和香氣一起撲到臉上,眼睛都睜不開。”她偷偷數包子上的褶,不多不少18個,從沒出過差錯。

  除了包子,她記得小時候還去吃過西餐,在起士林西餐廳、和平西餐廳點的都是“差不多同一套菜”,必有罐燜牛肉和奶油烤雜拌。當時她不喜歡西紅柿的味道,長大後反而很懷念,如今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去吃一次罐燜牛肉,老店新店輪換著吃。每每吃到口味好的,就滿懷驚喜。

  王女士愛吃、會吃,同事們喜歡和她一起吃飯,也喜歡參考她的推薦來安排聚餐。她總結發現,天津“老味兒”對於天津人來說是美好的記憶,但對於外地客人來說受歡迎程度存在較大差別。比如,“津味素”餡的包子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但大部分人都願意一吃再吃大餅卷圈;吃不慣傳統天津菜的外地朋友,很可能非常喜歡黑蒜子牛肉粒之類的中西結合的天津特色菜;天津打鹵面配菜太多,如果外地朋友第一次吃,可以給予“技術指導”,推薦多放一些糖醋面筋絲……打小喜歡吃肉的她,現在自己也會在家做鹵牛肉、醬牛肉,和市面上的制成品相比並不遜色。誰能說,吃東西,不是生活的動力呢?

  天津味道的群眾基礎

  在發現好吃的“老味兒”食品時,半數受訪者會毫不猶豫地“安利”給親朋好友、來訪游客;近半數受訪者認為需要視對方的需求和口味決定是否進行推薦;幾乎沒有受訪者能夠抗拒自發宣傳天津“老味兒”的熱情。

  天津“老味兒”因為其味美而難忘(49.38%)、群眾基礎好(47.50%)、文化底蘊深(38.75%)、物美又價廉(35.00%)、能夠保持原汁原味、獲政策扶持與鼓勵、經營理念與方式靈活多樣得以傳承和發展。在“老味兒”的傳承中,也有一些食品日漸沒落乃至被市場淘汰。對此,受訪者認為,胡亂改良(55.00%)讓“老味兒”遺失殆盡纔是致命傷害,至於年輕人不愛吃(36.88%)、沒跟上時代發展(36.88%)、宣傳不足(32.50%)等,都是次要原因。

  “老味兒”不可徒有其名

  趙嘉祥認為,廣義上的天津“老味兒”代表的是天津人的文化情懷,而餐飲業作為窗口企業,也理所當然是狹義上的天津“老味兒”的展示平臺。

  “天津菜的魂魄來自民間,我們常說天津菜是長於名店,出自名廚,精於文人,活於市場。那麼,天津菜的‘老味兒’要有怎樣的標准呢?基本上,要有三大衝擊力,視覺、嗅覺、味覺的衝擊力在本質上決定著菜品的生命力;更具體一點,應該做到‘五覺’,視覺上要漂亮、嗅覺上要香醇、聽覺上有故事、觸覺上有層次、味覺上有享受。這會把美食昇華成人們共同的記憶,也就成了我們所說的‘老味兒’!”

  趙嘉祥表示,雖然天津“老味兒”在行業內傳承有序,在城市文化上也掀起了經典風味回歸的浪潮,但仍然不應忽視在一定范圍、一定時間內存在的問題。“什麼樣的食品可以稱之為天津‘老味兒’?它應該是有標准、有規范、有需要達到的技術指標,同時還應該是有文化溫度、城市精神的。打個簡單的比方,天津菜‘爆三樣’,現在很多飯館都叫‘老爆三’,也就是暗示消費者,我們這裡是老味兒,是正宗、經典的風味。但事實上呢?三種主料在質地、性能上是不一樣的,傳熱的處理方式就不一樣,更具體一點就是從刀工上,什麼切成柳葉片、什麼切成麥穗片是有一定之規的,這樣搭配出來造型也美、火候也恰當。但現在很多年輕的孩子(廚師)胡切亂配,從刀口兒上就不對,炒出的火候、調味的勾兌步步都是錯的,說是老味道,實際上是流失了風味。所以說,‘老味兒’不能只是噱頭。”

  趙嘉祥講到,為什麼都說媽媽做的菜最好吃?是因為有愛。一名廚師做菜,就要端正態度;感情不到,無滋無味;功夫不到,無情無味。當然,老味兒回歸的浪潮也不止在餐飲行業,我們也呼吁年輕人多利用家中的廚房,特別是在疫情防控期間學廚、愛廚,纔能對老味兒有更深的認識,也纔能對市面上的“老味兒”食品有基本的鑒別標准。(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