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理財莫衝動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今晚報 作者:李吉森 編輯:劉穎 2022-12-01 09:28:02

內容提要:『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流傳於金融市場和互聯網上的一句話,也引導著年輕人加入理財的隊伍,把工資投資於各類金融產品,進而獲得昇值。存款、國債、股票、基金等各類金融產品逐漸滲透普通人的生活,成為一些工薪人士的投資渠道。同時,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被開發出來,通過互聯網、App等平臺對外銷售。普通人能通過手機便利地投資理財。

年輕人能快速接受新生事物,但不宜過度自信,更不宜盲目衝動去投資理財。 本報記者 周偉攝

  天津北方網訊:“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流傳於金融市場和互聯網上的一句話,也引導著年輕人加入理財的隊伍,把工資投資於各類金融產品,進而獲得昇值。存款、國債、股票、基金等各類金融產品逐漸滲透普通人的生活,成為一些工薪人士的投資渠道。同時,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被開發出來,通過互聯網、App等平臺對外銷售。普通人能通過手機便利地投資理財。

  然而,近年來人們發現,周圍聊投資理財的同事和朋友少了。一些有過虧損經歷的年輕人默默承受本金損失,自嘲為“韭菜”。隨之而來的是市場流傳著新的說法:“通貨膨脹不能讓你破產,而為了抵御通貨膨脹盲目投資理財卻能讓你破產。”

  11月中旬,銀行理財產品迎來較大的跌幅,不少產品損失了本金,大量年輕人通過網絡、電話等渠道贖回。事實上,自今年1月起,銀行理財產品已實施新的規定,打破剛性兌付,均已不再承諾“保本”,很多年輕人卻忽視了這一新規則。從P2P到區塊鏈,從“原油寶”到“雲養殖”,年輕人頻繁受到金融市場的“教育”和“捶打”,承受了損失。自嘲為“韭菜”的年輕人,應該在挫折中吸取經驗,掌握金融產品的規則和條款,認識金融產品的風險性。同時,一些披著理財產品外衣的非法集資騙局,也應該被監管和約束,相關主管部門應提早風險預警,避免大眾上當受騙。

  一封“跑路”信

  “親愛的顧客朋友、合作伙伴,我們真的‘跑路’了,抱歉了。記住以後不要貪高息,貪高息吃大虧,這只是給你們的一個小教訓。”11月21日,一份顯示來源為某金融投資公司網站的“我們跑路了”的公告引發廣泛關注。而在此之前,該公司已無法兌付投資者的本金,不少投資者上門維權。

  多年來,該公司以高額的年化利率吸引客戶投資。然而,在2017年,當地地方金融監管局已回復公眾,該公司是民間資本設立的投融資中介,不屬於持牌金融機構,更不能吸收公眾存款。投資者忽視了監管部門的風險提示,在高收益面前喪失了判斷,導致本金損失。

  其實,這並不是第一家發布“跑路”公告的金融投資公司,此前也有無法兌付的P2P平臺失聯、逃避責任。最新數據顯示,自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開展以來,全國近5000家P2P網貸機構已經停業,現有不超過50家,仍在持續清退中。

  曾經投資過P2P、虛擬貨幣等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肖鋒(化名),今年初改變理財思路,把資金全部在銀行存成了定期存款。讓他變得“保守”和“謹慎”的是,他遭遇過較大的本金損失,到現在仍有20多萬元沒有追回。現在,他把網名改成了“有修養的韭菜”,在網絡裡發布理財知識,避免網友上當受騙。

  肖鋒所學的大學專業是工商管理,在學校時,他的財富觀尚不成熟,認為自己也能像巴菲特一樣成為投資高手。而且他期待著能成為一名專職投資者,不用到公司朝九晚五地上班,在家點點鍵盤就能實現財富自由。

  這種不成熟的財富觀,讓肖鋒迷失了好幾年。大學畢業後,其他同學都找到了工作去上班,只有他還在大學城邊游蕩。曾經有公司聘用了他,可是他覺得每月3000元的收入不足以實現財富夢。於是,他開了股票賬戶,向父母借錢,成為一位股民。

  每天蝸居在不到9平方米的出租屋裡,兩眼緊盯著電腦屏幕,專注地看著K線圖,這就是肖鋒當年的生活。在2014年底,他趕上了上漲行情,投資的熱門股票獲利3萬多元。他有些過於樂觀和自信,認為自己一輩子可以不工作,僅僅依靠股票投資就能賺大錢了。

  然而,到了2015年6月,股市行情暴跌,肖鋒的賬戶裡,前期的盈利又都回吐了出去。為了挽回損失,他又逢低買入,加大了本金投入。即便這樣,他的投資收益逐步下滑,最終在2016年初,他在股票上的損失已超過5萬元。在家人和朋友們的勸導下,他放棄了股票投資,應聘到一家汽車零部件公司,安心做一名企業職工。

  到了2017年底,肖鋒看到互聯網上湧現出大量的P2P平臺,以1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吸引公眾投資,比當時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3%高出很多。全國有數千家這樣的平臺和機構,很多年輕人在貼吧和論壇裡討論這種互聯網金融產品。同期,全國也出現了很多區塊鏈虛擬貨幣投資平臺,比特幣等熱門貨幣漲到了每枚數千美元以上。

  禁不住誘惑的肖鋒,把自己工作掙到的錢加上從朋友處借來的錢,共計30多萬元全部投入了P2P和區塊鏈。起初,P2P平臺能順利兌付每月的利息,而過了5個月後,平臺的兌付就出現了問題。到後來他發現,這家平臺被另一家機構收購,雖然發布了清償通告,但絕大部分投資者只拿回了不到三分之一的本金。在虛擬貨幣的投資稍有盈利後也迎來大跌,最終,肖鋒選擇盡早退出,僅略微盈利1000多元。

  說起自己的投資經歷,肖鋒頗感慨:“我從來不做專業調查和財務分析,盲目追逐熱點和高收益,別人投資什麼我也跟著投資什麼,最終成了‘韭菜’,不斷地被收割。”在市場裡,和肖鋒一樣的投資者有不少,大部分都有本金損失。有人甘願認領損失,離開了股市和互聯網投資平臺,再也不碰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也有人至今執迷不悟,持續投資,力求挽回本金的損失。

  這些投資者的前景如何?面對這個問題,肖鋒說:“對一些人來說,投資可能是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讓你損失金錢、健康甚至生命。”也正因如此,肖鋒在網上發布預警信息,幫助菜鳥和小白識別非法集資陷阱。

  銀行理財也並非“穩贏”

  11月18日,本市居民柳鵑在手機銀行App上看到自己購買的理財產品淨值大跌,一周內收益率由正轉負。“我投資了8萬元,一個月前在平臺查看還盈利了2000多元,到11月18日去看,竟然虧損了200多元。”柳鵑非常疑惑不解。

  在她的印象裡,自己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7年多,從來沒有虧損過本金。收益率有高的,也有低的。她比較謹慎,只購買風險較低的R2級別及以下的理財產品。然而,這次R2級低風險產品也出現了本金損失,這讓她有所警惕。為了打消疑慮,她撥打銀行客服電話尋求解釋。

  客服在電話裡告知柳鵑,自2022年1月起,新的資管規定實施,打破剛性兌付,銀行發售的所有理財產品都不承諾保本了。客服建議柳鵑在手機銀行App上再次查看產品說明書,了解產品的詳細條款;而且進一步解釋現在賬戶所顯示的虧損是浮動的,不要著急贖回,再等兩個星期,收益率有可能轉正。

  柳鵑查看說明書後發現,自己確實對所購買的理財產品“了解不夠”。說明書明確顯示,有可能本金損失;而且在投資標的中,共羅列了20多種債券、固定收益品種的組合,而自己對這些組合一竅不通,分不清國債、城投債、企業債等不同債務品種之間的區別。“我只是單純地相信銀行專業人士,認為他們一定能保證我的收益。經過此次提醒,我以後在銀行買理財產品時要謹慎了。”柳鵑這樣表示。

  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由於股市調整,銀行理財存續產品的破淨率達到了9%。近期11月14日至18日,有1996只銀行理財產品今年以來年化收益率為負,規模佔比7.3%;有5047只產品近1個月收益率為負,規模佔比52.7%。

  當面臨本金損失時,投資者情緒激動,要求贖回。對此,本市一位銀行工作人員指出,這體現出投資者的短視性和盲動性,如果不關注暫時損失,隨著市場的調整,投資有可能再次盈利。一旦投資者衝動贖回,損失就變成確定無疑了。他說:“顯然,投資者還需要加強學習,增強定力,保持對產品規則的了解和深度認識。”

  越來越多家庭選擇“逆向管錢”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一部分投資者遭遇理財損失後,會選擇再也不碰高風險理財產品。他們把工資存成定期存款或者大額存單,或者購買國債。尤其是新冠疫情發生後,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了存款這種穩妥但收益率較低的方式。在一些家庭內部,年輕人為了擺脫理財衝動和“月光”困境,選擇把工資所得交給父母,讓他們打理,這樣的案例越來越多。

  28歲的上班族子豪(化名)就是這樣的一位年輕人。22歲大學畢業後,他到北京、杭州等地闖蕩,先後進入房地產公司、互聯網公司,工資頗豐。然而,自認為接觸信息較快、頭腦靈活的他,在理財市場上卻先後遭遇多次損失,在26歲時,他的工資幾乎全部損失在了股市和區塊鏈上,所剩無幾。

  帶著一身疲憊,子豪回到了天津,找到了一份國企職員的工作。現在,他每月的收入僅有6000多元,與父母的退休金相當。考慮到疫情形勢,他也不願再去外地尋找高薪工作了,短期內維持現狀即可。與工作狀態轉變相適應的是,他也轉變了財富和理財觀念,認為老一輩的保守存錢方式更為實用,能避免理財衝動的較大損失。於是,子豪把工資卡上交給父母,每個月僅從父母處領回1000多元的零花錢。

  “現在,我再也不會為賬戶裡漲漲跌跌的數字牽腸掛肚了,心理負擔明顯減輕。我騰出時間多學習一門技術,能昇職加薪,比理財收益強多了。”子豪這樣說。

  子豪的前同事曾經巨資投入區塊鏈項目,損失很慘,現在“四處借錢,工作沒了,家也散了”。子豪的朋友投資私募基金項目,也虧損嚴重,身體和工作狀態差到極點,甚至大病了一場。當身邊出現理財虧損甚至越理越虧的事例時,子豪表示:“都說年輕人能快速接受新生事物。但年輕人也不要過度自信,更不要盲目衝動去投資理財。”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年輕人通過網絡理財,最終投資的並不是正規的金融產品,而是披著理財產品外衣的非法集資陷阱。尤其是手機應用市場上,一些投資平臺偽裝成信息平臺、游戲平臺、教育工具等,引誘年輕人投資。對此,一位資深金融從業者建議,應用市場應加強門檻管理,金融監管部門也應做好對投資者的風險提示,避免非法集資誤導公眾。在不確定性較強的當下,網民應加強自身學習,認識各種金融產品的規則和風險,以避免理財損失。(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