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治國理政紀事|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瞭望 作者:胡璐?於文靜?嚴賦憬 編輯:張璟 2023-01-01 10:50:57

內容提要:邁上新征程,中國必須進一步努力,推動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著眼統籌『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任務。

◆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纔、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求第一次被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對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 在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鉚足乾勁,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

◆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農業發展方式的創新,也是農業發展進程的提速,既體現農業發展量的突破和質的躍昇,又彰顯打破常規的後發優勢和趕超態勢。

◆ 截至2021年底,我國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9億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突破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為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夯實了根基。

◆ 到2022年末,我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准農田,穩定實現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 1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了7個百分點,超過61%;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有力保障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 要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優勢農產品和農業技術裝備市場,積極穩妥利用國外農業資源,深度參與全球糧農治理,加快培養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 下一步將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並支持農業服務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主體大力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過程托管等服務,開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等社會化服務。

◆ 2022年前三季度農業投資繼續增長。我國全力推動高標准農田、設施農業等重大項目建設,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2022年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10558億元,同比增長1.6%。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農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產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纔、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要求第一次被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對推進農業現代化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在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鉚足乾勁,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不斷鞏固提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取得顯著成就。

截至2021年底,我國累計建成高標准農田9億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突破72%,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為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夯實了根基。在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烏克蘭危機、極端天氣頻發等國內外形勢復雜交織的大背景下,農業發揮了重要的壓艙石作用。

同時,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仍然是短板弱項。我國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等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基礎還不穩固,抵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能力較弱;經營規模小,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亟待提高;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糧食供求緊平衡格局尚未根本改變。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時就曾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邁上新征程,中國必須進一步努力,推動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黨中央立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著眼統籌“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提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任務。

【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擺在優先位置】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指出,新形勢下,要著力解決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重點從農產品結構、抗風險能力、農業現代化水平上發力。

縱觀世界,一個國家要強大,必須有強大農業作支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農業不僅是基礎、是支橕,更體現強國建設的質量和成色。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之一,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無論14億多人口的“餐桌幸福”,還是億萬農民的豐收增收,都需要加快推進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具備了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基本條件,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正當其時、意義重大。”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說,要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擺在優先位置,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當前,必須全面准確把握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本內涵。在唐仁健看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農業發展方式的創新,也是農業發展進程的提速,既體現農業發展量的突破和質的躍昇,又彰顯打破常規的後發優勢和趕超態勢。

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程國強表示,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基礎是供給保障安全可靠。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橕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同時,也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群眾豐富多樣的食物消費需求。

科技創新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根本動力。專家們指出,在耕地和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農業穩產增產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目前,我國在核心種源、關鍵裝備等領域還有相當的差距。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支橕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鍾鈺表示,建設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是資源利用集約高效。近年來,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取得重要進展,但水土資源環境約束仍然趨緊。要加快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業內專家認為,農業強國的突出標志是產業鏈條健全,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目前,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2.5︰1,尚低於發達國家的3︰1?4︰1。要推動農業從種養環節向農產品加工流通等二三產業延伸,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統籌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優勢農產品和農業技術裝備市場,積極穩妥利用國外農業資源,深度參與全球糧農治理,加快培養農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決定著農業強國的成色。

未來一段時期,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城鎮化的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需求仍呈剛性增長態勢。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的背景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壓力更大、任務更重。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橕,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這要求我們,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解決吃飯問題,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同時,要樹立大食物觀,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安全可靠。

全方位加強耕地保護建設。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我國耕地家底並不豐厚,佔世界9%的耕地,要養活世界近20%的人口,人地關系緊張是基本國情。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嚴格落實中央要求,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2021年12月,自然資源部通報100起涉刑土地違法案件,涉及31個省區市,包括企業法人代表、投資者等在內的160餘名自然人入罪獲刑。

耕地保護,既要守住紅線,也要提高質量。2022年6月,我國第一部國家層面的黑土地保護法誕生。從初審到三審通過,“小快靈”的立法實踐僅用半年時間。除了為黑土地保護立法,各地還加強土壤監測、設立“田長制”、采取保護性耕作方式、增施有機肥,多措並舉守好大糧倉。

10年來,我國通過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建成了一大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優質良田。到2022年末,我國累計建成10億畝高標准農田,穩定實現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

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全領域突破。科技助力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0年來,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了7個百分點,超過61%;小麥、玉米、水稻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超過97%、90%和85%,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有力保障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2022年以來,我國糧食生產克服極端天氣、農資漲價等多重挑戰,取得來之不易的豐收。這其中,科技的助力不容小覷。

在2022年秋收和秋冬種時,農業農村部重點推廣玉米晚收、小麥晚播技術,延長玉米灌漿時間、增加粒重,促進小麥冬前壯苗、安全越冬。各地推行高產技術模式,如山東推廣種子包衣、寬幅精播技術;河北推廣節水品種、水肥一體化技術;河南、安徽推廣深耕整地、播後鎮壓等技術,助力奪高產、降成本、更綠色。

推動種業振興全面做強農業“芯片”。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加強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突破性品種選育、前沿育種技術研發等各個環節,現代種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目前,我國形成了以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制種基地為核心,96個制種大縣和120個區域性基地為骨乾的種業基地“國家隊”,國家級基地供種保障能力提高到75%。節水小麥、優質水稻品種選育取得新突破,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保證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國將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建設種業領域國家重大創新平臺,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培育一批航母型種業領軍企業,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裡。同時,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創制推廣一批大型大馬力機械、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高效智能農機,整體提昇種養加、農牧漁等各環節機械化水平。

建設農業強國,必須樹立大食物觀,構建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並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這就要求,今後一方面推動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另一方面,在全社會積極引導並樹立食物消費新觀念,推動居民膳食結構優化與昇級。

【不斷完善制度保障】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必須持續完善制度保障,保護好種糧農民利益,引導資金、人纔、政策等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發展農業、建設鄉村、富裕農民。

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穩步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完善稻谷補貼、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等政策,推動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現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

“米袋子”省長要負責,書記也要負責。我國實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壓實地方黨委政府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將年度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分解下達各省份,並推動糧食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義務共擔、責任共扛。

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促進農業強國建設,中央財政近期提前下達2023年農業相關轉移支付2115億元。北方地區加強糧食等作物田間管理,南方省份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和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加大多季和多種糧食生產方式探索推廣力度,加快發展優質高效農業。

下一步,我國將加大產油大縣獎勵、社會化服務等項目對擴種冬油菜的支持力度,調動農民積極性提高冬油菜生產,讓“油瓶子”多裝中國油。

讓億萬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效銜接。近年來,我國各地創新經營方式,培育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將先進適用品種技術裝備和組織形式導入小農戶,培育95萬多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服務帶動小農戶超過7800萬戶。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並支持農業服務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等各類主體大力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過程托管等服務,開展代耕代種、代管代收等社會化服務。

手機“新農具”、信息“新農資”、市場新需求,對農民素質提出了新要求。我國加大力度支持農民教育培訓,構建高等農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素質農民培育的協同發展格局,以培育計劃為抓手,每年培訓農民達到100萬人,農民總體素質明顯改善。

保住土地“命根子”,農民吃上“定心丸”。為了更好保障農民利益、激活發展潛力,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政策,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並保持長久不變;2018年12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入法。這些重大制度創新,為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推動糧食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築牢了根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

我國已作出明確部署,要堅持數量質量並重,加強建設、嚴格管護,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昇。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劃實補足永久基本農田,強化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並建立以產能為依據的補充耕地核算機制,規范耕地佔補平衡。

同時,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准農田,使國家糧食安全基礎更加牢固。下一步,還將加強中低產田改造,綜合利用鹽鹼地,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提昇耕地地力等級。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近年來,金融行業將鄉村沃土作為服務熱土,努力補齊農村金融服務短板,把金融活水源源不斷引向田間地頭,精准滴灌農企農戶,推動金融與產業良性互動。

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前三季度農業投資繼續增長。我國全力推動高標准農田、設施農業等重大項目建設,擴大農業農村有效投資。2022年前三季度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10558億元,同比增長1.6%。

根據銀保監會數據,2022年6月末,全國鄉鎮銀行機構網點覆蓋率超過97%,行政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率達99%。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完善金融支農激勵機制,擴大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范圍,發展農業保險。這進一步為金融服務農業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

銀保監會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優化考核激勵機制,確保涉農金融投入穩中有增;優化金融供給結構,金融支持要重點聚焦糧食安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涉農經營主體、鄉村建設等“三農”重點領域。

新任務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現新作為。我們將踔厲奮發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支橕。(胡璐 於文靜 嚴賦憬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