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關鍵變量』到『最大增量』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 編輯:劉穎 2023-01-18 11:45:32

內容提要:實施科教興市人纔強市行動,是市委、市政府確定實施的『十項行動』之一。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纔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橕作用,打造科創高地、增強發展動能,對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對話人:

  李春成 天津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

  李 娜 本報評論員

  實施科教興市人纔強市行動,是市委、市政府確定實施的『十項行動』之一。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纔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橕作用,打造科創高地、增強發展動能,對實現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李娜:天津科教資源富集、科技人纔密集,這是我們的核心優勢和競爭力。打造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是興市強市的內在要求。

  李春成: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背景下,人力、知識資本,特別是科技創新的作用愈發凸顯,已成為經濟增長的內部組成要素。未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水平主要取決於科技創新的層級和能級,尤其是自主創新實力、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對一個城市的再塑造。天津具有高校、科研機構等科技資源密集優勢,讓這些資源深度參與到現代經濟循環體系中,與制度創新等其他創新形式互動互促,培育更多原創科技成果、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經濟轉型昇級的支橕會更有力。城市創新發展本質就是產業、科技、人纔等要素的循環累積,實現優勢不斷增強、螺旋式上昇發展的過程,這也是打造科創高地的重要目標導向。

  李娜:打造科創高地,服務實體經濟和產業科技創新是主戰場。我市圍繞12條重點產業鏈加快人纔隊伍建設、借助海河實驗室引進孵化科技型企業,為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創造了條件。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結合越緊密,越能增強發展動能。您如何看待這樣一種關系?

  李春成:科技創新與產業是一個相互成就的有機體,二者協同融合程度越高,意味著城市發展內生動力越強。科技創新價值的實現是以服務實體經濟和各類產業為載體的,當已有科技要素不斷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增量,提昇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的同時,也會持續生成新的需求,反向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實現這種良性循環的有效路徑,是使創新供給和產業需求能夠互相看得見、相適應。比如海河實驗室圍繞『1+3+4』重點產業領域和12條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以產業為基礎、對創新全過程關注,瞄准基礎研究環節並注重技術成果轉化和項目落地,就是在發揮這樣的作用。這一『量體裁衣』的做法,使創新要素與產業發展更匹配,拓展兩者融合深度,不斷推動價值鏈向高端化邁進。

  李娜:科技是手段,最終要服務現實,這就涉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問題。像『揭榜掛帥』這樣的創新機制,架起了技術供給端與產業需求端的橋梁。比如浙大濱海產研院通過政府部門搭建的雲端平臺發布需求,解決了石油開采中的技術難題。如何讓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更順暢,仍需深入探索。

  李春成:『建橋』是一個通過精准高效服務、體制機制改革,打通從供到需轉移轉化大通道的過程。譬如,抓住企業這個關鍵,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發揮好大型企業在成果轉化中的需求創造、場景創新、技術吸納等作用;把握數字化時代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趨勢,依托新型孵化器,創造新的應用場景等。我們說,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需要遵循一種大轉化理念,不能僅局限在技術商品化、產業化、規模化實現方面,還應包括通過科技成果經濟價值、市場價值、法律價值的抵押質押及證券化獲得資金等。創新探索轉化方式,促進技術、資金等有效配置,『路』廣了、通了,轉化也就更順暢。

  李娜:科創高地是創新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高地,也一定是把優化創新生態作為主要任務的高地。加強創新環境建設,推動形成創新合力,創新資源優勢纔能真正轉化為發展優勢。

  李春成:創新生態體系涉及一個區域整體的營商環境、創新環境、要素配套方便程度等,越來越成為影響區域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優化創新生態,關鍵在於構成生態環境的各個主體形成利益共同體,打造相互依賴、融合協同的城市創新生態系統。比如,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增強創新創業的多樣性;在更大范圍內,促進產學研用、中介、金融、數據等多主體多要素集聚、融合;引育更多優秀創業投資機構、專業化創新服務機構,充分發揮其在產業創新組織、產業創新要素整合中的作用等。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