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鼓論津】如何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津雲 作者: 編輯:李松達 2023-01-30 22:11:59

內容提要: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而其中,文化遺產是承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情感的紐帶,是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石,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是世界多樣化和創造性的具體體現。在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實踐中,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新時代的文化遺產研究工作應當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和潮流,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與時俱進。

加大文化遺產科學研究,凝聚中國式現代化精神力量

契合新時代主題,保護、傳承和弘揚好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是新時代賦予文化遺產研究的新內涵和新使命。新時代的文化遺產研究應當把遺產精髓與現代價值取向、與當代改革開放史、與意識形態工作結合與統一起來,充分挖掘、梳理和闡釋其中蘊含的科學的先進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價值理念,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凝聚新的精神力量,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著力加大對作為我國當代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紅色文化遺產的挖掘、收集整理和闡釋工作,以超前眼光和對未來負責的態度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突出和強化其存史資政育人的社會教育價值,把中國共產黨自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豐功偉績牢牢銘刻在人類文化遺產記憶當中,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心聚力。

創新文化遺產闡釋傳播,推動文化遺產走向大眾

講好中國故事,文化遺產研究責無旁貸。文化遺產的研究價值的考量必須建立在社會公眾的認可度、參與性之上。因此,文化遺產的研究應與時俱進,更加關注新媒體、新技術在信息傳播的應用,構建信息文化遺產學是時代進步與發展的必然結果。加快文化遺產信息傳播,不應僅僅停留在數字化、信息化與網絡化建設與發展,更應結合新媒體平臺,充分借鑒科學工作科普化的成功經驗,讓文化遺產資源及研究成果通過信息語言的轉化,去“神秘化”和“貴族化”,通過新媒體平臺“短、平、快”的信息傳播方式,用社會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全面解讀、揭示文化遺產內涵,讓廣大公眾可以便捷地獲取豐富的遺產信息資源,達到全面普及文化遺產知識的目的,擴大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同時強化文化遺產傳播與時尚主題、體驗特色和創意元素的有機整合,傳播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借助新媒體平臺開展好文化遺產研究與傳播工作,也是搶佔和鞏固意識形態陣地的有效手段,是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必要措施。

推動文化遺產活起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傳統的研究工作所起到的作用僅僅是讓文化遺產能夠活下來,但這對於激發文化遺產的活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讓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文化遺產纔能實現在保護同時發揮重要的經濟與社會價值,讓文化遺產從活下來的被動需求上昇至活起來,甚至是火起來的更高境界。文化遺產能夠活起來,就必須以“文化遺產+X”的模式,促進文、旅、商、貿等深度融合,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生態和文化遺產的同步可持續發展,纔能讓文化遺產更具有活力,成為跨行業融合發展的“活性劑”。文化遺產能夠火起來,更需要創新文化遺產的管理體制,為束縛文化遺產管理機構參與社會發展全面松綁,促進文化遺產從文化事業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資源,同時培育能夠深度發掘文化遺產文化創意潛力人纔隊伍及聯動實體,讓文化遺產本體得到保護和傳承、資源得到開發利用、產業得到創新發展,推動文化遺產火起來。

本期特邀專家:王敏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趙文裕 (中共天津市紅橋區委黨校副校長)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