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領會全球文明倡議的世界意義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秦龍 趙子謙 編輯:鄧坤偉 2023-05-08 08:43:21

內容提要:習近平總書記在3月15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提全球文明倡議,這是繼『一帶一路』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後提出的又一全球性公共產品。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不僅吹響了中國積極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號角,也為推動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提供了實踐指向。全球文明倡議為保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拓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必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天津北方網訊:習近平總書記在3月15日舉行的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首提全球文明倡議,這是繼“一帶一路”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後提出的又一全球性公共產品。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不僅吹響了中國積極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號角,也為推動更高水平的國際合作提供了實踐指向。全球文明倡議為保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推動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拓寬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必將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一、為保護世界文明多樣性貢獻中國智慧

習近平總書記用“四個倡導”的系統觀念闡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為深化文明互鑒提出具有時代意義的全球文明倡議,為解決人類文明向何處去這一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全球文明倡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最新理論成果。1918年,李大釗在《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中寫道:“時時創造,時時擴張,以期盡吾民族對於改造世界文明之第二次貢獻”。1956年,毛澤東在《紀念孫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中國應當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無數仁人志士獻身於革命事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光明前景,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帶領全國人民以嶄新的姿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共產黨人所開創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根本前提。多樣性是全球文明的根本特性,也是人類文明和合共生的生長點。尊重文明多樣性,即尊重各國文明共生共存的合理性,尊重各國紮根於自身文化土壤,依循自身的文化發展規律,不受他國的強制性制衡手段影響。世界各國人民在不斷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制度、道路與國情,生成了璀璨多彩的世界文明。倡導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全球文明倡議的首要內涵,具有深刻意蘊,不僅意味著中國尊重世界文化差異,主張以對話交流彌合衝突的文明觀,更體現中華文明的巨大包容性。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只有摒棄冷戰思維,交流互鑒、傳承創新,纔能不斷豐富世界文明的寶庫。

保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是全球文明倡議的應有之義。當今世界格局暗流湧動,和平赤字、發展赤字、信任赤字、治理赤字有增無減,國家戰爭與地區衝突加劇,如何保護文明多樣性成為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人類文明的發展從來都是多元、多樣、多維的,如果把世界上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文明進行高低優劣之分,無疑會給世界人民帶來慘痛的災難。站在世界文明發展的十字路口,中國共產黨人勇立時代潮頭,以強烈的責任擔當和歷史自覺呼吁世界政黨共同踐行全球文明倡議,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在發展中保護文明多樣,在保護文明多樣中發展文明,纔能逐漸形成兼蓄存異的世界文明發展新格局。

二、為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中國方案

盡管世界各國在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人類文明的共同特征,但各國基本國情、發展模式與傳統文化不盡相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只有在交流中纔能融合,在融合中纔能進步。全球文明倡議正是為推動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中國方案。

全球文明倡議為打造更加緊密的文明伙伴關系注入了發展動力。沒有一種文明能退回自我封閉的孤島,也沒有一種文明能獨善其身,只有交流互鑒纔能永續發展。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為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提供了世界平臺。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十年間取得了多方面的文化交流成果,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打造了一條文明之路。全球文明倡議的提出無疑給“一帶一路”國家間的民心相通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為打造更加豐富多彩的文明伙伴關系,構建更加團結緊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方案,以便讓文明交流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世界各國人民。

全球文明倡議向世界提供了文明傳承和創新的中國經驗。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層的文明,其所蘊含的深厚底蘊能夠引領世界文明從對抗衝突走向和合共生。費孝通先生總結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深刻體現了全球文明倡議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髓。各美其美,即文化的交流互鑒與傳承融合之美;美人之美,即不同文化之間通過兼蓄存異的文化交流,不斷革新自身文化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則是彰顯了文化個性與文化共生之間的融合,使得各國文化兼容並包,共享自身發展成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破解了文明發展的諸多困境,為全球化時代的人類文明發展指明了道路與方向。

全球文明倡議創新了人類文明的存在樣態。全球文明倡議秉持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淵源的文明交流互鑒觀,跳出了西方“文明終結論”語境下的對抗與封閉,創新了人類文明的存在樣態。雖然以資本為中心的西方國家“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但同時帶來的還有戰爭、掠奪、殖民等丑惡暴行。1993年,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將未來世界的衝突歸結為文明的衝突,本質上是“西方中心主義”的論調,認為現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國家的現代化道路是唯一模式。深深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式現代化開闢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展現了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道路的新圖景,也用事實宣告了“歷史終結論”“唯西方論”的破產,為人類文明提供了全新的存在樣態。

三、為拓寬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凝聚世界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前途所在。當前世界各國對中國解決世界問題的期待與呼聲越來越高,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的提出逐漸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全球文明倡議為拓寬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推動世界文明發展成果由世界人民共享凝聚了世界力量。

全球文明倡議豐富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明內涵。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百餘年來,既秉持獨立自主的原則謀求自身文明的發展,又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使得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取得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鑒,在推動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呼吁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全球文明倡議所提倡的兼容並包與其文明內涵相得益彰,正在不斷拓寬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道路,豐富世界文明的百花園。

全球文明倡議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廣泛的價值共識。全球文明倡議不僅倡導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且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了廣泛的價值共識。不同國家間雖然有地域、種族、膚色等差別,但卻有共同的美好期盼,映照了價值層面的共識。中國向來通過對話交流、互通互鑒以尋求廣泛的價值共識,來維系各個國家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與行動。文明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中國在凝聚廣泛價值共識中強調不將本國的價值觀強加於別國,不追求一枝獨秀,不搞意識形態的對抗,這是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誠意願。

全球文明倡議拓寬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道路。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資本主義文明曾起到過重要作用,它以巨大的生產力加快了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正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總結的那樣:“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的總和還要多,還要大。”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資本主義國家不斷暴露出難以改變的自身缺陷,終將會導致其自身文明的衰落。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正在以不可逆轉的客觀趨勢向前發展,中國共產黨人必將秉持“天下大同”的情懷和擔當,敢於斗爭的歷史主動精神來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為化解文明隔閡、解決文明衝突持續提供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正是有了美美與共的交流互鑒,纔有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全球文明倡議,既遵循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又對推動文明的交流互鑒進行了有益探索,必將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更具光明前景的文明殿堂。

(作者秦龍、趙子謙分別為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津雲新聞編輯鄧坤偉)

(《天津日報》第09版:理論創新)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