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智行天下,能動未來。隨著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的圓滿落幕,短短幾天裡激蕩著思想火花的各種行業對話,已成為重要的智慧財富,給人啟迪。
其中,智能交通領域是本屆大會熱議的話題之一,與會“大咖”們都聊了哪些事?您關心的智能交通最新成果發展如何?我們以“陸—海—空”為順序,替您梳理了那些事關“在路上”的話題——

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
陸:智能網聯車、智慧貨運……
關於“車—路—人”,他們關注這些事
“智能網聯車”,成為如今智能交通領域的高頻熱詞。
數據顯示,智能網聯車產業已成為人工智能科技產業集群發展的前沿。“車—路—人”的智能協同,是本屆智能大會在交通領域熱議的話題。
今年智能大會期間,中國工程院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教授發布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 2023》。該報告顯示,在中國人工智能已經廣泛應用的領域中,智能網聯汽車排名第五,佔比為8.07%;若以產業領域劃分,人工智能技術與汽車制造業的合作達到了制造業中的第二名,僅次於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業。

智能交通高峰論壇
記者觀察到,圍繞“智能交通”,本屆智能大會舉辦了智能交通高峰論壇、數智交通產教融合論壇、智能交通短途出行論壇等多個備受矚目的分論壇。其中如車聯網先導應用創新發展國際高峰論壇、智能網聯汽車高質量發展高峰論壇等更是與智能網聯車產業高度相關。
“賦能車—路—城融合發展,是智能交通新時代的大趨勢。”百度智能駕駛事業群智能網聯技術總監劉勃說道,“從‘聰明的車’到‘智能的路’,再到‘智慧的城’,這將是一個協同並進的過程。”
前景可期,道路悠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王雲鵬在展望車路一體的智能交通時表示,以當下發展實際來看,仍有龐雜的工作需要智能網聯車業界去努力探索。“要觸動行業大的突破,很多基礎性工作有待完成。例如所謂的‘一致性交互’問題,即‘車—路’交互中存在著大量人類易於理解、機器無法直接理解的交通標識,因此要統一車路語義,讓車路要素無障礙溝通。此外,在數字化重構、可成長架構等方面,汽車智能化領域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眾多與會嘉賓認為,政策對智能網聯車發展的助力將會是相當巨大的。在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的成果發布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研究中心聯合發布了《全球自動駕駛戰略與政策觀察——政策助力L4級自動駕駛開啟無人化商業應用》報告。該報告闡述了主要國家在自動駕駛產業推進中的最新政策法規動態。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作報告
“2022年,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對自動駕駛政策法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正推動自動駕駛進入發展快車道。”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劉傑博士介紹道,“未來,要促進自動駕駛無人化商業時代創新發展,有必要持續迭代創新自動駕駛政策法規與監管體系,為自動駕駛賦予恰當的法律地位。同時,也要構築積極包容的社會環境。”
此外,同樣與公路運輸息息相關,來自貨運領域的數字化轉型聲音同樣十分熱烈。榮程集團黨委副書記柴樹滿介紹道,該集團近年在智慧網絡貨運方面成果頗豐:“2018年,我們以‘數字化+產業化’全面布局榮程智運平臺,這個平臺是瞄准鋼鐵制造到港口物流中的痛點、難點,依托京津冀區位優勢而建。截至今年5月14日,榮程智運平臺累計拓展運輸路線2125條,車輛注冊會員17.7萬輛、運量8600萬噸。”
柴樹滿表示,榮程智運平臺能夠實現智慧化配貨,注冊司機可以通過該平臺主動尋找貨源,減少貨車空載率,打通了司機與貨源間的“最後一公裡”:“以前,由於信息流通不暢,司機不時遇到空載情況,如今我們的平臺在洞悉行業痛點的基礎上,讓貨主、司機能在平臺共享信息,這在貨運行業內收獲了巨大好評。”

榮程集團展區
神州高鐵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志全介紹道,智慧化的貨運鐵路網是智慧城市必不可少的主題:“如今,各城市貨運鐵路專線數量和運量巨大,通過貨物、倉儲、物流信息聯網,智慧運營調度,我們能建立起智慧城市鐵路貨運物聯網。在未來,這將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內涵之一。”
海:港口數字化轉型,讓“藍領”變成了“白領”
如果說開放的公路限於復雜的路況,發展到完全意義上的自動駕駛尚需一定時日,那麼在港口這樣相對封閉的環境下,智能交通的最新發展進程又如何呢?本屆智能大會中,智慧港口、智慧碼頭建設的前沿進展,同樣是與會嘉賓熱議的重點話題之一。
既然世界智能大會在天津召開,那麼討論“智慧港口”,話題也就自然離不開天津港——作為天津的核心戰略資源、最大比較優勢和發展命脈,天津港近四年年均增速領先全球前十大港口。今年1-4月,天津港集裝箱吞吐量達696.2萬標箱,創歷史新高。今時今日,“津港效率”已成為天津港的一張鮮活名片,“港內千船駐,口外萬帆揚”的壯闊景象背後,是日益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之路。
本屆大會中,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褚斌介紹了天津港的數字化轉型之路:“隨著數字化轉型,很多碼頭‘藍領’變成了‘白領’。如今,我們聚焦數字化交易,增強數字化生產,開啟數字化經營,數字化轉型進入新篇章。”
“近年,天津港智慧港口建設卓有成效,我們推動生產裝卸向自動轉變,物流服務向線上轉變,運營管理向集中轉變,基礎設施向共享轉變,科技創新向協作轉變。”褚斌說道。

天津港
正如褚斌所言,天津港正推動科技創新向協作轉變。華為智慧碼頭建設,就是天津港的合作方之一。大會期間,華為公司副總裁、公路水運口岸智慧化軍團CTO岳坤介紹了自動駕駛技術助力智慧港口建設的經驗。
“我們主要以車隊管理系統與天津港展開合作。雖然港口是所謂的‘有限區域’,但港口堪稱是車隊管理系統在有限區域內交通組織優化的‘最難試驗場’,因為它的交通情況相對復雜、單車規格各異。為此,我們的系統經過了反復改進,通過全局路徑規劃,最終實現了動態全場景靈活靠泊等功能。”岳坤說道。
岳坤表示,目前車隊管理系統的發展存在無人車與有人車不混行、有限混行、完全混行三個階段,前方要走的路仍有很長:“應該說,由於技術可行性和法律方面的原因,實現完全混行還有待時日,但這無疑是我們未來追求的目標。”
中國移動智慧港航建設業務在天津港同樣有重要布局。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天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哲介紹道,圍繞“5G+北斗+車路協同”,近年來港航數智化轉型動能強勁,意義重大,發展迅猛。
“無人水平運輸、船舶動態監管、港機遠控、港航信息化……今時今日,智慧港航的典型業務需求是明確的。在天津港,我們深度參與智能‘零碳’碼頭建設,合作完成了無人水平運輸車、5G+北斗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2.0等成果。”朱哲介紹道,“未來,隨著5G網絡、北斗高精度定位網和車路協同網深度融合,智慧港航還將持續被注入新動能。”
空:這片藍天上,“含智量”越來越足
將視角望向天空,智能化的水平同樣在不斷提高。本屆智能大會顯示,航空領域的“含智量”正越來越足。
作為天津市本土航空公司,天津航空緊跟“智慧民航”的前沿創新,深耕數字賦能、智能建設。本次智能大會中,天津航空強調要緊跟“智慧民航”步伐,實現旅客“智慧出行”。
“近年,天津航空不斷昇級完善航班綜合運行信息系統,捕捉業務痛點,提出解決方案,建立數學模型,完善信息系統,提昇航班運行管理的安全性與管理效能。”天津航空市場副總裁方葉松介紹道,“在市場發展方面,天津航空成立數據創新工作室,將BI與大數據應用於航班管理等方面,並實現了5G物聯網卡的搭建與應用,著力推進民航數字化建設。”

天津航空市場副總裁方葉松
此外,天津航空還在全國11個城市的機場實現了無線射頻識別跟蹤技術(RFID),在39個機場支持電子登機牌,旅客不僅可以實現無紙化便捷出行,也可追蹤行李狀態,真正做到“智慧出行”。
另一方面,圍繞“軍民機場數字化協同”,近年來天津持續發力,正推動創新建設。
“天津機場的定位是‘區域樞紐機場和中國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副主任劉道剛介紹道,“機場航班的高效運行保障,時常面臨空域資源經濟協同管理水平的限制,這可以說是全球航空業共同面臨的難題之一。由此而來的一個解決方案,是建立軍民機場數字化協同運行管理與決策平臺。在這方面,我們打通多領域系統與平臺數據壁壘,實現多元數據綜合管理、關鍵數據異地備份能力。可以說,目前天津在該領域的工作,在國內是比較領先的。”
本次大會中,事關航空產業的成果展示,亮點不斷。在智能大會的中國民航大學科技成果展區,觀眾通過民航飛機維修工程仿真訓練系統體驗模擬飛行。“現場觀眾對我們的科技成果非常感興趣,這側面反映出民航業廣受社會關注,對我們來說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展區前,作為展品講解員的中國民航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2021級研究生孫建超說道。

中國民航大學展示的“民航飛機維修工程仿真訓練系統”(圖片來自中國民航大學)
據了解,中國民航大學此次展示的10項科技成果引發民航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維修機位動態精准調度和飛機安全移動路徑規劃系統”能夠在現有硬件條件下增加約10%的產能,同時降低90%碰撞風險,提昇航空公司安全保障能力。“航空發動機智能損傷檢測平臺”可以准確檢測航空發動機葉片損傷,為揭示發動機全壽命演變規律提供了主要依據。“分布式智慧網聯系留無人飛行平臺”,使用通過系留線纜傳輸的地面電源作為動力來源代替傳統的鋰電池,可實現24小時全天候滯空、百米定點懸停,市場前景值得期待。
“下一步,我要聚焦自己的研究方向,在老師的帶領下,與團隊的老師、同學密切合作,開展好科研工作。”孫建超說道。
數據安全、倫理、法律法規……
關於智能交通,他們還提及了這些事
“智能交通”的涵義,並非只是數字技術在交通領域的疊加和迭代,它所涉及的是適應新發展的一系列議題。例如,本屆大會中,有嘉賓談及了交通運輸行業的數據安全治理,這同樣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信息中心(統計與經濟運行監測中心)主任尚贊娣認為,築牢數據安全屏障,是數字交通發展的應有之義:“近年來,從境外刺探非法獲取高鐵數據案,到滴滴被發現曾存在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的數據處理活動,交通行業數據安全事件頻發,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鍾。在制度規范、技術防護措施、安全評估、數據資產的掌握、人纔隊伍建設等方面,行業內仍存在不足。可以說,任重道遠。”
尚贊娣介紹道,好消息是,一些有益實踐正在開展,頂層設計和制度規范在不斷完善,許多關鍵的安全管控技術正在進步:“近年,數據資產識別、分類分級、監測預警、數據脫敏等關鍵技術在逐步完善,交通領域的數據安全風險評估也逐步出臺了相關規范。”
此外,智能交通發展中的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問題,也是本屆智能大會中與會嘉賓的熱議話題。
智能駕駛中潛在的事故責任如何判定?法律約束力如何在智能交通中肩負起應有的責任?無人汽車損壞公私財產的情況應當如何判賠?當無可避免地即將要發生衝撞、傷害時,面對這樣的“電車難題”,AI又會做出何種選擇?
上述問題的答案,毫無疑問將對智能交通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一位汽車領域的從業者在大會期間向記者表示,這些問題的解決非一日之功。有時,關鍵技術的進步能讓法律的順利落地成為可能;反過來說,有時法律法規的及時‘就位’,也會有助於促進技術打破桎梏。

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閉幕式
類似的話題,也出現在智能交通以外的廣泛的新興智能科技領域。“在現代汽車誕生了50年之後,‘三點式安全帶’纔被發明出來,可以想象在這50年間,人類付出了哪些沒有辦法挽回的代價。所以,我們現在再看人工智能的發展,就可以發現——技術發展如此之快,法律對安全的重視如何跟上,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在本屆世界智能大會閉幕式中,談及面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法律工作者有何洞見時,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凌寒說道,“以前法律和技術的代差可能是十幾、二十年,現在這個時間越來越短,新興技術領域的立法進度加快,已經成為了一個全球趨勢。”
(津雲新聞記者 侯沐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