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鼓論津】韓陽: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動』起來,天津正在這些方面發力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韓陽 編輯:鄧坤偉 2023-05-26 07:26:00

內容提要:經數字技術賦能,文物形象由平面走向立體,由靜止趨向流動,博物館前所未有地與社會、與時代、與青年緊密連接在一起,構成美好生活的潮流文化場景。逛博物館日益成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津北方網訊:經數字技術賦能,文物形象由平面走向立體,由靜止趨向流動,博物館前所未有地與社會、與時代、與青年緊密連接在一起,構成美好生活的潮流文化場景。逛博物館日益成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我國文博事業蓬勃發展,出現了“考古熱”“非遺熱”“博物館熱”等公共文化現象。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反映出博物館具有推動社會發展的文化涵養功能,逛博物館日益成為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經數字技術賦能,文物形象由平面走向立體,由靜止趨向流動,博物館前所未有地與社會、與時代、與青年緊密連接在一起,構成美好生活的潮流文化場景。故宮博物院的數字多寶閣,敦煌博物院的數字敦煌,國家圖書館的“中華古籍資源庫”一經推出就火爆出圈,不僅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典型案例,而且構成智能城市、智慧生活的顯著元素。天津作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積累了豐厚的文物瑰寶,保藏有眾多近現代重要史跡。當前,天津各大博物館和歷史文化街區正在積極擁抱數字技術,讓天津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滿足人民群眾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為推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提供了深厚滋養和有益支橕。

天津博物館聯合津雲新媒體開發了“VR天博”,讓更多津城文物“活”在雲端,以數字技術賦能博物館的沈浸式探索。

超越時空限制,提昇公共文化服務可及性。人類有目的有計劃收藏古代文物的歷史非常悠久,但系統性地建立博物館是一個現代性現象。現代意義上的公共博物館出現於18世紀,其設立初衷是不再把珍貴文物當作少數人的把玩對象,而是對每一個人開放,為公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省思的機會。基於時空限制,觀眾只能在固定時間進入博物館,在固定場所、固定角度欣賞文物。而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了文物信息的傳播時空,提昇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時效度。一方面,數字技術將館藏文物轉碼為數字文物,為文物的研究、鑒賞、保護提供了新選項。天津博物館通過數字化保護項目,對一批既珍貴又典型的文物進行了數字化采集,既方便觀眾全角度欣賞文物藝術之美,也便於以非接觸式形式脫離文物本體開展學術研究,大大提昇了文物保存環境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數字技術將歷史場景在虛擬空間中建模復刻,給人們帶來全新的“博物館奇妙游”。在天津博物館數字化展廳,觀眾可以借助虛擬現實和交互藝術等科技手段進入虛實交互、富有質感的沈浸式歷史空間,全景式感受古代文明。

為了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津雲制作推出XR創意短視頻《桃源仙境》。努力展現明代畫家仇英代表作《桃源仙境圖》的意境之美,讓觀眾沈浸式體會畫作營造的仙境般氛圍。

轉碼文物形象,重置文物的數字打開方式。與常規博物館不同,數字博物館收藏和展出的並非是文物本身,而是文物的形象。相較於文物本體,文物形象具有可復制、可加工、易傳播等特征,便於開展全角度觀察和多維度利用。在強調強專業—知識型的傳統博物館中,展陳定位以收藏、展示、教育為主,觀眾往往單向度地接受“看什麼”和“怎麼看”,很難參與文物形象的互動和建構。但在數字博物館中,不僅觀看的空間秩序更加靈活,觀眾還可以更自由地選擇文物形象的打開方式。在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中,觀眾可以通過“掃一掃”讓梵高的“向日葵”“烏鴉”動起來,也可以掃描自己的畫作進入梵高的平行時空,未來還可以數字化拆解獨樂寺的建築構件,對文物的歷史細節進行研學細讀。觀看行為的改變,意味著觀看者的存在與行為能夠影響文物形象的呈現方式,從而改變了觀看者與文物之間的關系,反映著展陳秩序從以物為中心向以人為中心的轉移。隨著越來越多數字文物的出現,觀眾能夠從不同於日常視覺經驗的角度出發,運用數字化方式重新觀察和理解文物,參與文物故事的社會建構,推動博物館由靜變動。同時,“流動的博物館”也正在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景觀。

5月16日,觀眾在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梵高的世界”全景數字藝術互動大展預展上通過手機掃描展品觀看AR動畫。

活化文化遺產,豐實天津的城市文化形象。近年來,北京、西安、洛陽等歷史文化名城,紛紛借文物和文化遺產助力文旅融合,為豐富城市形象增續新的文化維度。天津在文物資源的豐富程度和特色上,和文物大省相比並不遜色。據統計,天津市域內現有可移動文物591191件(套),各類不可移動文物共計2082處,涵蓋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六大類型。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12處。如果按照單位面積分布文物數量計算,天津平均每百平方千米分布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達到17.5處。為了保護好、利用好這些文化遺產,可以積極利用數字技術,結合區域性文物主題游徑建設規劃,讓它們在新時代重新煥發生命力。

● 一是為天津文化遺產儲存翔實的數字檔案,對獨樂寺、小洋樓等代表性建築進行數字采集和數字修復,讓文物和文化遺產在數字世界獲得新生,實現其從文物到文化資源的轉化;

● 二是強化科技賦能文化,建立標識統一、風貌協調、具有天津特色的文物主題游徑視覺識別與導覽系統,打造天津文化標識;

● 三是鼓勵技術創新,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可視化互動展示、沈浸式體驗,以內容生動、形式活潑的呈現方式,增強天津文物主題游徑的知識性、故事性、趣味性和啟發性。

引領風氣之先,充實津沽大地博物館矩陣。天津是中國最早出現博物館的城市之一。天津的博物館發展歷程,在中國博物館發展史和城市建設史中都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04年建立華北博物院,1905年建成天津教育品陳列館,1918年天津博物院開放,1925年天津廣智館建成,1928年北疆博物院開放,1930年天津市立美術館開館,在當年都是領風氣之先的文化盛事。近年來,國家海洋博物館落戶天津,天津數字藝術博物館掛牌運營,天津革命軍事博物館正在籌建,新時代天津博物館體系建設與時俱進,津沽大地的博物館矩陣不斷得到充實和發展。在數字化背景下,天津各大博物館紛紛借助5G、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超高清等技術,深度賦能文物價值的挖掘、闡釋與傳播,相關成果已成為文博領域的先鋒與標杆。與此同時,天津也正在利用數字技術活化歷史文化遺產,通過重構數字場景呈現多元的城市文化,增進天津城市生活意義、體驗和情感共鳴。隨著一件件文物“活”起來,一座座博物館“動”起來,天津中心城區更新提昇行動、高品質生活創造行動呈現出新的靈動氣象,天津數字智能體建設也被賦予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天津博物館為與會觀眾帶來了數字化展示體驗。

鼓勵社會共創,增強愛護文物的輿論氛圍。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大都市進程中,隨著生活品質不斷提高,人們關注文物、保護文物、宣傳文物的社會氛圍愈加濃厚。許多人愛護文物的熱情從線上延伸到線下,從理念發展為行動。在社交媒體平臺,一大批天津歷史文化愛好者自發行動,探訪天津文物古跡,考證津門逸聞傳奇,以個體視角生動講述天津歷史掌故;文化遺產保護團隊,搜集整理了大量天津的老資料、老照片,喚起了無數人的童年記憶,帶動更多人尋訪歷史上的津門故裡。面對群眾日益高漲的文物保護熱情,相關部門應該做好支持鼓勵工作,引導大家“訪文物知天津”“觸摸身邊的歷史”。例如,天津衛故城東城牆遺址被考古發現後,天津地鐵集團將在原址原位打造地鐵東南角站文物展廳,得到了廣大市民的支持和擁護,不僅增強了文物保護的輿論氛圍,而且提昇人與城市的溫情和溫度。在數字治理背景下,有條件的博物館在做好館藏文物數字化的同時,可以嘗試提供幫助社會文物實現數字化的產品和服務,鼓勵民間文物的數字化捐獻,支持社會力量經授權利用文物資源進行創新創作,以共同行動推進天津文物價值的闡釋與傳播。

去年,天津市印發《天津市關於讓文物活起來實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將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聚焦數字、跨界、改革三大理念,積極探索讓文物“活”起來的有效方式。預計到2025年,天津將在文物價值挖掘、文物資源數字創新、文博跨界融合發展、文博矩陣傳播和體制機制改革五大方面持續發力,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從而增益天津歷史文化底蘊,為人民群眾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公共文化服務。

本期特邀專家 韓陽(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社會科學院基地研究員,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員)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