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傳統文化元素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肖光文 張留財 編輯:鄧坤偉 2023-06-09 10:17:49

內容提要: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這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戰略高度做出的又一次文化宣言,首次系統闡釋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揭示了中華文明所內蘊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為我們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指明了前進方向。

天津北方網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這是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戰略高度做出的又一次文化宣言,首次系統闡釋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揭示了中華文明所內蘊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為我們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指明了前進方向。

一、血脈延續──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連續性是中華文明最為突出、最為基礎的特性之一,彰顯了中華文明的血脈延續。縱觀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所創造的文明,除中華文明外,都相繼滅亡和中斷了,而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至今。其歷經夏、商、周時期的接力發展,進入春秋時期的鐵器時代。在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文明的車輪繼續前行,到了隋唐時期中華文明的傳統進一步鞏固,再到元明清時期的多元繁榮,輝煌不斷。同時,古代中國老子、孔子、孟子等一大批聖賢的出現,所著的經典作品滋養著無數中華兒女厚德載物、自強不息,所創造的文化傳承體系不斷推動著中華文明持續前行,使“人性和而纔惠”的中華文明的精神特質更加獨特,煥發出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和內在的創造力。此外,中華文明的連續性還來自於中國先賢對歷史的高度自覺,留下了無數的珍貴史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從甲骨文、金文中的史事,到《春秋》《左傳》再到《二十四史》,都創造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都為中華文明的延續性提供了最好的物證和注釋。

二、守正創新──中華文明的創新性

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的人民,中華民族是富有創造的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文明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辛勤勞作、創造發明,不斷推進思想、器物、制度、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創新創造,形成了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和不懼新挑戰、勇於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守正創新,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守正纔能不會迷失方向,守的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道路之正、理論之正、制度之正、文化之正,從而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深厚基礎上不斷發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創新纔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創新是指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資源,積極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理論、實踐、制度等方面的創新。不斷提昇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真理性認識,增強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緊跟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搏,以科學態度對待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的一切新生事物,促使中華文明延綿發展,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家國天下──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天下為公”的價值遵循,自古以來就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對維護“大一統”國家具有強大凝聚力和感召力。戰國時期,以商鞅、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就主張富國強兵,統一天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強調:“‘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這種傳統文化中的大一統思想一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民的精神品格,構築了中華民族統一的共有精神家園,促推了各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相互嵌入。歷史證明,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是建立在“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基礎之上的。它強調,我們要共同維護好中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必須加以遏制一切割裂共同家園的行為;要維護好國家安定繁榮的局面,強烈譴責搞亂國家的行徑;維護我國民族大團結的局面,鞏固多元一體的基本格局,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中華文明的連續性,也決定了我們必須遵循著中華文明的歷史足跡和正確軌道前進,既不走因循守舊的老路,也不走“換軌”“改道”的邪路,要走中國自己的文明之路。習近平總書記鮮明地指明了國家統一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強調“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因此,只有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纔能最大程度上維護中國各族群眾的利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四、兼容並包──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中華文明的基因中,歷來重視對內開放,對待外來文化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充實自己。其一,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中華文明的發展,離不開不同地域、民族和類型文明之間的交融,它的發展進程實際上就是在中華文明的強大磁性之下,多種文明互補、逐漸相融並融為一體的過程。各民族在經濟、文化、情感上,相互依存、兼收並蓄、相互親近,為中華文明的連綿不斷提供了堅實基礎。其二,包容性決定了中國各宗教信仰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也是在吸納外來文化中不斷充實的。即使對於外來的宗教,中國也不簡單排斥。其三,包容性決定了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兼收並蓄的開放胸懷。中華文明只有不斷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纔能充滿生命力。歷史上,橫貫東西的古代絲綢之路給中華文明與其他歐亞文明的交流搭建了橋梁。

五、以和為貴──中華文明的和平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蘊藏著和平理念的精髓和要義,折射了先人的處世智慧。同處於一個文明共同體,當面臨衝突時,中華文化始終堅持用和平手段解決衝突爭端。中國自古就秉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和為貴”“協和萬邦”等睦鄰友好的傳統美德,《易傳》中早就提出了“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說法,道、儒、墨三家學說中則蘊含了豐富的和平思想基因。比如,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積極倡導和平的理念,反對殘暴的橫征暴斂,孔子的“德政”與孟子的“仁政”思想就是對和平安寧的追求,提出“禮之用,和為貴”。這些都說明古人並非好戰之人,不崇尚戰爭,正所謂“自古知兵非好戰。”這種祈求和平的理念延續至今,始終未變,深刻地烙印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外交實踐中。因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和平因子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特質。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應該做和平的維護者和促進者,不能這邊搭臺,那邊拆臺,而應該相互補臺,好戲連臺。”這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不斷追求文明交流互鑒而不搞文化霸權,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強加於人,堅持合作、不搞對抗,決不搞“黨同伐異”的小圈子。

(作者肖光文、張留財均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

《天津日報》( 2023年6月9日 09版)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