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大食物觀:新時代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之必然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張耀元 編輯:鄧坤偉 2023-06-30 08:47:52

內容提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樹立大食物觀』。這是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首次提出,其意義重大而影響深遠。所謂『大食物觀』,就是關於大食物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其實踐指向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所指出的,在於『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針對人民群眾食物消費的結構性變化,以及對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適時提出了『樹立大食物觀』的新理念,從根本上說,這是中國發展之必然,特別是新時代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之必然。

天津北方網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樹立大食物觀”。這是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首次提出,其意義重大而影響深遠。所謂“大食物觀”,就是關於大食物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其實踐指向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所指出的,在於“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針對人民群眾食物消費的結構性變化,以及對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向往,習近平總書記適時提出了“樹立大食物觀”的新理念,從根本上說,這是中國發展之必然,特別是新時代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之必然。

第一,樹立大食物觀,是全體人民生活水平實現質的飛躍之必然

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昇,實現了兩次質的飛躍,第一次實現了從“吃不飽”到“吃得飽”轉變。因為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內部糧食供給短缺,外部敵對勢力封鎖,面對如此嚴峻挑戰,黨中央強調“以糧為綱”,就是著力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通過持續努力,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已經接近國際糧食安全的標准線,人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實現了第一次質的飛躍。

第二次飛躍是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我國消費者對食物的要求不僅僅停留在“量”的需求上,更體現在對食物“質”的需求上,人民生活所面對的不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質的昇華。在此條件下,向消費者提供種類繁多的高質量食物,除了保障“主糧”的供給,更要確保魚肉蛋奶、水果蔬菜等“副食”的有效供給,從而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新跨越,要求新時代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必須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順應人民群眾關於食物消費結構的變化,提高食物產量、提昇食物質量、豐富食物種類,不斷拓展獲取食物的途徑,豐富城鄉消費者的“菜籃子”和“餐桌子”,把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樹立大食物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二,樹立大食物觀,是解決食物消費供給單一、消費結構不合理這一關鍵難題之必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糧食產量創歷史最高水平,尤其是2015年以來,連續7年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實現了由“吃得飽”到“吃得好”轉變,但如何從“吃得飽”“吃得好”向“吃得健康”轉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還有許多難題亟待解決。一方面,要繼續保障糧食供給的穩定,使主糧市場不輕易受“卡脖子”的風險,牢牢端穩“中國飯碗”。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開發多渠道的食物資源和食物種類,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適度地積極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營養、健康、綠色的食物消費觀,推動居民膳食結構的調整和昇級,並以此促進健康導向型農業食物生產體系,從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簡言之,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所說:“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大食物觀。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

第三,樹立大食物觀,是吸納歷史經驗教訓,築牢糧食安全根基之必然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一直把解決人民吃飯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一再強調要善於總結糧食生產和消費的經驗教訓,采取關鍵舉措,築牢糧食安全的根基。如中國鑒於蘇聯在糧食生產問題上的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毛澤東同志就曾在《論十大關系》中明確指出:“蘇聯的糧食產量長期達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中國要引以為戒,必須處理好“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把“以糧為綱”作為發展農業生產的基本方針,使中國糧食生產取得重大突破,但隨著中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人們的食物消費結構逐漸改變,主食在食物消費中所佔比重逐漸減少,副食比重逐漸上昇,而“以糧為綱”愈加凸顯出自身的歷史局限。對此,黨中央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中,結合新的發展實際,逐漸調整發展戰略,適時轉變了中國傳統糧食安全觀念。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現在講糧食安全,實際上是大食物觀。”可以說,築牢糧食安全根基,必須思路廣、視野寬、辦法多,樹立大食物觀,向“大”處拓展,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面向整個國土資源,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向草原、森林、江河湖海要食物,實現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向生物資源要食物,實現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生物資源拓展。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說,“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

第四,樹立大食物觀,是貢獻中國方案,解決人類生存發展問題之必然

2022年11月15日,聯合國鄭重宣布,地球人口步入“80億時代”。這預示著世界人口已經迎來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與此同時,全球仍存在一定飢餓人口和許多亟待提昇生活水平的群體,特別是全球疫情發生以來,世界經濟、糧食安全、人民生活都面臨一定程度的挑戰。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前不久發出警告:人類或將面臨“二戰後最大的糧食危機”。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世界經濟論壇視頻會議上也指出,“人類發展指數30年來首次下降,世界新增1億多貧困人口,近8億人生活在飢餓之中,糧食安全、教育、就業、醫藥衛生等民生領域面臨更多困難。”對此,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這是人類思考對地球負起共同責任的重要時刻。

在解決人類生存發展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率先提出大食物觀,為解決全世界人類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具體說來,一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合作。近年來,中國在剛果、蘇丹、布隆迪、多米尼克等多個國家開展農業科技攻關,建立示范中心和科研基地,助力更多發展中國家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水平,著力滿足人們飲食結構改變需求。二是提供專業領域人纔支橕。中國向亞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太平洋島國派遣了大批專家和技術人員,並積極搭建國際交流合作平臺,讓各個國家的農業人纔交流更加通暢,打造國際高端農業人纔培養基地,使越來越多的食物走向更廣闊的市場和餐桌。三是提供緊急物資援助。中國面向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大力推廣中國科學家袁隆平雜交水稻,普遍受到歡迎,與世界糧食計劃署保持良好合作,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倡議,回應相關國家請求,第一時間提供糧食和資金支持,為穩定世界糧食生產和供應作出的貢獻。

總之,隨著全體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領域難題的解決、歷史經驗的借鑒和中國方案的探索與貢獻,都要求樹立大食物觀,這是新時代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選擇。

(作者張耀元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基地研究員,中共天津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研究員)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