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好人社區 感受愛心律動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北方網 作者:新報張艷 編輯:劉穎 2023-11-08 12:20:05

內容提要:一大早,彰武樓小區的孩子們陸續走出家門去上學,大人們也都按部就班趕赴工作崗位。沒過一會兒,長廊裡就開始熱鬧起來,社區裡的老人們陸續出來曬太陽。

居委會將趙永華的故事做成板報展示在“老趙益事廳”裡

  好人長廊 社區裡的“人氣”打卡地

  天津北方網訊:一大早,彰武樓小區的孩子們陸續走出家門去上學,大人們也都按部就班趕赴工作崗位。沒過一會兒,長廊裡就開始熱鬧起來,社區裡的老人們陸續出來曬太陽。

  彰武樓小區是紅橋區咸陽北路街道彰武社區下轄小區,共有29棟樓、93個樓門,常住人口2600人左右。雖然是老舊小區,但是彰武樓小區整體乾淨整潔,小區裡的長廊是大家最愛來的地方。最近,長廊又有了“新氣象”,大紅底色的“手拉手好人好事榜”非常醒目,老人們一邊遛彎,一邊放慢腳步瀏覽。榜上寫有:書畫社王大爺鄰裡互助、83歲劉姨孝老愛親、金剪刀服務隊宮姐助人為樂、78門宋大爺見義勇為、58門齊姨敬業奉獻……記者發現,這裡記錄的都是社區裡瑣碎的身邊小事兒,語言簡潔,實時更新。雖然沒有具體體現姓名,最多只是記錄了居民的姓氏,但是,只要是認識的人,都能從描述的事跡裡認出是哪位鄰居。

  “金剪刀服務隊這孩子我認識,她是老宮家的閨女,娘家在咱小區,這些年免費給社區裡的老人們理發,真給年輕人帶了個好頭兒……”老人們興致勃勃從榜上尋找著自己的“熟人”。

  社區書記趙璐介紹說,這也是一條“好人長廊”,長廊上張貼的“手拉手好人好事榜”,記錄的都是最近發生的事件。在此基礎上,社區每季度都會評選一次“身邊好人”,並且張貼在“大拇指季度好人榜”上。

  “微心願” 愛心在方寸間加快傳遞

  在社區活動室,一本寫著“微心願記錄榜”的小冊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居民王奶奶希望國慶節有人幫她家裡做一次大掃除;失獨老人董某某希望在中秋節吃上美味的月餅,有人來家裡聊聊天。這些“微心願”後面,都備注了認領心願的居民姓名。

  家住13門的劉姨認領的心願是“老人走失如何及時回家”。前不久,社區一名80多歲的老人外出走失,由於老人年紀大有些糊涂了,說不清楚自己住哪兒。民警和社區聯系發來老人照片,希望認一下是不是這個小區的住戶。居委會的工作人員找來幾名老住戶一起幫忙辨認,最終,在劉姨的幫助下,確認了老人所住的樓門,老人被平安送回了家。這件事以後,老人走失問題登上了“微心願”,劉姨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她提議,給社區裡有需要的老人制作“愛心卡”,卡片上只有居委會的聯系方式,不體現老人的個人信息,每張卡片都有一個編碼,一張卡對應一個人,領取卡片的居民信息都登記在社區,信息包括老人的姓名、住址以及家屬聯絡方式,這樣一來,只要帶上這張卡,老人走失後,通過卡片就能聯系到居委會,居委會也能從卡片上的編碼准確找到老人的家人。這件事得到了居委會的支持。

  “我們發動群眾的力量,為大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事兒都不算大,就是通過這種形式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趙璐說。

  志願服務 他給自己安排新“崗位”

  “雖然我搬走了,但對這地界兒有感情,願意幫著社區做點兒事兒。”穿著巡邏志願者坎肩的趙永華走在紅橋區尚都家園社區裡,自1993年退休以來,他就給自己安排了個新的“崗位”——志願服務,現在79歲的他,已經足足堅持了30年。

  趙永華後來因拆遷搬到了雙環?一帶。趙永華和妻子雙方父母過世後,兩人就商量著去贍養那些需要照顧的老人。很快,不少老人找到趙永華,想讓趙永華來照顧,甚至還有人承諾把存款、房子都送給他。為了避免非議,他和老伴兒決定,只贍養無兒女、無存款、無人照料的“三無”老人。

  1997年,符合“三無”條件的老人潘奶奶找到了趙永華。當年,潘奶奶已經91歲高齡了,老人患有胰腺瘤和膽結石,獨自一人住在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裡,房子破舊不堪,一下雨就漏。起初,趙永華夫婦經常去看望照顧老人,為老人打掃房間、理發、洗澡,陪老人嘮嘮家常。有一天下著雨,兩人再次去看望老人時,趕上潘奶奶病情加重,看到她痛苦的表情,趙永華趕緊叫了輛出租車,把老人送到附近醫院,由於送醫及時,老人從鬼門關闖了過來。出院後,趙永華把老人直接接回了自己家,計劃等老人身體恢復好一些再送她回家。有一天,潘奶奶對趙永華說,我喜歡這個家,我能一直住在這嗎?一句話讓趙永華心疼不已,他馬上說:“這兒就是您的家,只要您願意,就把我當成您的親兒子。”從那天開始,潘奶奶就和趙永華夫婦生活在一起,直到老人在98歲高齡時安詳離世。

  結束了這段“母子”緣分,趙永華開啟了20餘年的扶老助困愛心接力。韓秀榮、閆寶林、霍亞琴、邱秀卿……一位位老人進入到趙永華的生活中,成了家裡的一員,趙永華先後認養了14位素不相識的老人,為其中12人送終。為了幫助更多人,趙永華在2002年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這一天,以個人名義在家裡開通了“幫辦熱線”,並定下為困難家庭服務、為老人服務、為兒童及孩子們服務、為病殘人服務、為求助者服務的“五服務”原則。這些年,他和老伴兒每月都從退休金裡拿出來一部分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總計捐款20多萬元。21年來,熱線24小時無償服務,夫妻倆先後與120餘位求助者結為“幫扶對子戶”。

  如今,這條熱線不僅扶老助困,還是天津市遺體捐獻志願者宣傳服務小組的熱線諮詢電話。早在2002年,趙永華和老伴孫秀蘭就完成了捐贈遺體和眼角膜公證手續,在他們的努力下,目前全市登記遺體捐贈人數達到了3000多人,登記捐贈眼角膜人數也達到了1000多人。

  社區居委會將趙永華的故事做成板報展示在“老趙益事廳”裡,這些年,趙永華做幫辦記錄的臺賬以及最早使用的那部“幫辦熱線”電話機成為展品。最令趙永華欣慰的是,孫女自2010年上學起就節省零花錢,給被贍養的老人們買食品,陪老人聊天,還用積攢的零花錢認領了80個“愛心儲蓄罐”,贈送給學校和社區裡的小朋友。

  學者談“好人社區”建設

  鄰裡之間守望相助、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本市推出“好人社區”相關工作,是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建設“好人社區”,是一種社會“軟”治理。通過座談會、朗誦會、歌唱比賽等形式宣傳好人好事、“好人社區”,鼓勵更多的人做好事,在好人的帶動下,會有更多的社區居民走進好人隊伍。通過“提需求—遂民願”實踐機制,了解居民需求,精准精細做好事,使做好事收到良好社會效益。通過定期推出好人好事線上線下專欄文章、召開社區表彰會、評選優秀“好人社區”等方式頌揚好人好事,加強“好人社區”建設,營造和諧友好社會氛圍。(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當好人做好事,建設“好人社區”,居民友善誠信,鄰裡和睦友愛,社區有序和美。以良俗美德加強社區居民之間的聯系,以“軟”治理提高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昇社區凝聚力,進而推進整個社會文明進步,讓廣大人民群眾有更強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桂慕梅: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天津市新時代文明實踐暨志願服務研究中心特聘專家)

  記者手記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記者蹲點七八天的采訪中,一些老年人都愛說懷念以前住平房的日子,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設施完善的人居環境讓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卻感覺生活裡少了點兒什麼。說來說去,其實他們並非是想要回到過去沒有暖氣、上下水不便、生活條件簡陋的居住環境,而是懷念那時候鄰裡之間那種親近的關系,人與人之間不設防的坦誠相待,過日子那種熱熱鬧鬧的煙火氣兒。

  社區當然也洞察到了群眾這樣的需求,小區裡拿出各種辦法,給居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給大家創造更多接觸的機會,豐富群眾娛樂生活,滿足人們精神世界的需求,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營造互幫互助、和諧相處的社會氛圍。一樁樁、一件件好人好事,在社區裡卻顯得那樣普通,隨處可見。善行潛移默化的傳遞,教育、引導、帶動了一大批人,形成了聚集好人的“強磁場”,形成社區的“好人”文化。

  社區是家,鄰居是家人,每個人對家都應該有一份責任,對家人不忘關愛,這個家纔會越來越有凝聚力。“好人社區”構建起求助、幫扶、宣傳、帶動的社區內部良性運轉機制,通過發現身邊的 “善小”,積“小善”為“大善”,匯“小愛”為“大愛”,形成了良好社會氛圍。趙永華堅持30年的善舉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但是這樣的正能量每個人都吸取一點點,就會傳承下去,德不厭小,點滴滋潤;善不拒微,聚沙成塔,凝聚在一起就是強大的力量。(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