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紅橋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願者趙永華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作者: 編輯:張澤 2024-01-04 11:30:28

內容提要:趙永華,男,1945年8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紅橋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願者、宣講員。25年來,他不計名利,先後贍養13位『無親屬、無財產、無生活自理能力』的『三無』老人。趙永華曾榮獲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獎等榮譽。

  天津北方網訊:趙永華,男,1945年8月生,中共黨員,天津市紅橋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志願者、宣講員。25年來,他不計名利,先後贍養13位“無親屬、無財產、無生活自理能力”的“三無”老人。趙永華曾榮獲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獎等榮譽。

  讓孤老不孤

  78歲的趙永華居住在一間不足40平米的單元房內,這間看起來有些簡陋的一居室卻是趙永華的“愛心小屋”。1998年的一次偶然,他得知河北區一位92歲的孤寡老人潘老喪失了自理能力,長期無人照料,於是夫婦二人就將老人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料。這一住就是6年。趙永華夫婦白天為老人做飯,晚上流值夜班守護,直到2004年老人以98歲高齡安然離世。就這樣,趙永華夫婦正式開啟了20餘年的扶老助困愛心接力。

  為了避免非議,趙永華只選擇沒有兒女、沒有財產、無人照料的困難老人來贍養。為了讓老人安心生活,趙永華與他們簽署了無償贍養協議,並做了公證。這些老人有的是流浪人員,也有的重病纏身因病致殘。照顧老人不僅要投入精力,而且還要投入不少財力,這對於當時月收入還很低趙永華家庭來說,肩上的擔子並不輕松。為了改善老人們的伙食,夫妻倆時常到路邊撿拾飲料瓶、廢紙箱變賣。

  他們對老人的幫助不只是物質上的,更多的是一份真心關愛,讓這些老人在晚年不會感到孤獨。他四處奔走,為孤苦伶仃的失能老人申領了低保,又多方聯系把老人送進合適的養老院,並時常去看望他們,送吃送喝,陪他們聊天解悶。有老人生病時,趙永華就一夜夜守在他們身邊照顧。“親生兒子也做不到這樣!”被他照料的崔老這樣念叨著。

  25年來,趙永華以結對幫扶、居家贍養等形式先後照料13位孤寡老人和4位病殘群眾,為12位老人料理後事。

  讓生命延續

  除了贍養老人,在1998年至2002年期間,趙永華還忙活著遺體捐贈的事兒。“1997年,報紙上的關於國家宣傳遺體捐獻的文章吸引了我們夫妻倆的目光,那個時候,就有了捐獻角膜和遺體的想法。”

  為了找到遺體接收單位,1998年,趙永華幾經波折地找到了天津醫科大學。“去了學校之後,我了解到天津醫科大學老校長朱憲彝捐獻遺體的事跡,更堅定了遺體捐獻的念頭。”趙永華說道,但是遺體捐獻申請書上必須有家屬簽字。

  趙永華夫妻倆向孩子們坦白後,遭到了他們的反對。但是趙永華夫妻倆並沒有因此放棄,反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用4年時間做通了兒女們的思想工作。終於在2002年3月31日完成公證手續,成為天津市第一對申辦遺體和眼角膜“雙捐”的志願者夫妻。

  為了更好地幫助他人,趙永華於2002年3月5日“學雷鋒紀念日”這一天,在自家開通了“幫辦熱線”,並定下為困難家庭服務、為老人服務、為兒童及孩子們服務、為病殘人服務、為求助者服務的“五服務”。2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24小時無償服務,先後與120餘位求助者結為“幫扶對子戶”。

  時至今日,趙永華這種純朴的情感已經超越了“學雷鋒做好事”的初衷,成為了一個習慣、一種責任、一份傳承。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我來說兩句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