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向『新』而行 高質量發展煥發澎湃動能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張璐 胡萌偉 編輯:劉穎 2024-01-31 08:49:00

內容提要:天津,冬日的天開高教科創園裡,年輕的身影隨處可見,創業的熱潮如火如荼。曾經的閑置樓宇變身科創沃土,一個個新項目、一張張新訂單,為高質量發展寫下向『新』而行的生動注腳。

天開高教科創園已經成為一座充滿科技感、文化感、現代感的科創新城。 本報記者 潘立峰 攝(資料照片)

  天津北方網訊:“新”,是向上生長的力量,也是向前開拓的激情。

  “新”,是必須擔負的使命,也是共同期待的未來。

  天津,冬日的天開高教科創園裡,年輕的身影隨處可見,創業的熱潮如火如荼。曾經的閑置樓宇變身科創沃土,一個個新項目、一張張新訂單,為高質量發展寫下向“新”而行的生動注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遵循總書記的要求,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天津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產業煥新、城市更新,進一步盤活存量、培育增量、提昇質量,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切實增強經濟活力,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昇和量的合理增長。

  市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市十八屆人大二次會議進一步細化了目標和路徑。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開闢新領域新賽道,以產業煥新推進轉型昇級、促進提質增效,以城市更新優化功能布局,提昇城市和業態品質,不斷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進一步推進城市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變。

  向“新”而行,向“高”攀登,這座城市,正在展現蓬勃的發展活力。

  “金籃子”裡裝“金雞蛋”

  天開園要裝新質生產力

  華燈初上,紅藍相間的天開高教科創園LOGO(形象標識)在夜幕下格外醒目,天開廣場8棟高樓的燈光紛紛亮起。

  時針撥回到一年前,這裡還是一片因資金鏈斷裂而閑置的爛尾樓。從2022年12月29日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高標准啟動天開高教科創園建設”,到2023年5月18日正式開園,僅歷時7個月,閑置樓宇盤活了,天開園從規劃設想轉化為創新實景。

  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和內生動力的生產力,是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的新型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

  新質生產力核心在“新”,之於天開園,就是新機制、新模式——

  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天津作出高水平建設天開園的戰略部署,既主動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又立足天津發展實際,可謂順勢而為、恰逢其時。

  天開園,從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各取“天”“開”一字,與明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相呼應,意在通過探索“學科+人纔+產業”的創新發展模式,打造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創服務生態圈。

  天開園地處市中心及環城黃金地段,寸土寸金,是名副其實的“金籃子”。“金籃子”就應該裝“金雞蛋”。在空間和功能上,天開園構建了以研發孵化為主的“一核”和以研發轉化產業化為主的東西“兩翼”,形成了輻射全市的發展布局。

  “一核”是由南開區環天南醫大片區構成的核心區,佔地7.14平方公裡,是歷史上重要科教資源的承載地,擁有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及152個各類科研院所,是成果孵化轉化、創新創業最為集中和便利、深受高校師生關切和期待的首選之地。

  “西翼”拓展區選址西青區大學城片區,緊鄰主城區,聚集了天津工業大學、天津師范大學、天津理工大學、天津農學院、天津城建大學5所市屬本科高校,擁有學府工業區等一批產業基礎良好的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完善。

  “東翼”拓展區選址津南區海河教育園區片區,地處我市主城區和濱海新區中間的綠色生態屏障區內,聚集了包括天津大學新校區、南開大學新校區在內的13所院校和一批創新平臺載體,創新創業氛圍濃厚。

  一子落,滿盤活。

  自開園以來,已經有1200餘家企業在此落地生根。如今,這裡已經成為一座充滿科技感、文化感、現代感的科創新城,成為天津創新創業的新熱土、城市發展的新地標。

  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質”。之於天開園,是科技創新的新生事物——

  新年伊始,天開園傳來喜訊,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李偉教授團隊自主研發、世界首創的蓖麻油生物航空煤油科研項目萬噸級工業裝置啟動建設,距離市場化又邁進了一步。“團隊將立足天開園,生產真正具有我國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清潔航空生物燃油。”李偉對未來充滿希望。

  “天大智圖的中醫藥領域大模型‘海河·岐伯’最近正式開放內測,通過大模型真實還原古醫書中記載的岐伯答診場景,為現代中醫學提供新一代AI輔助工具,將成為中醫藥學與大語言模型融合的重要裡程碑。”天大智圖總經理賈勇哲興奮地告訴記者。

  天津永續新材料有限公司研發的納米纖維素在遠航蔬菜保鮮試驗中,保鮮期突破了100天。“納米纖維素取自竹粉、木材等可再生天然纖維素資源,我們將力爭在該領域成為國際領先的創新力量。”公司董事長劉朝輝說。

  天開瑞來自主研發出全球首創的新一代植物源抗細菌生物農林新藥,目前已在多種瓜果主糧作物上示范應用,針對桃樹流膠病、小麥細條病等細菌性病害效果顯著,已獲得國家新農藥創制的重量級發明專利授權。

  新質生產力的根本在“生產力”。之於天開園,是新動能、新的增長點——

  走進天開廣場的“一站式”綜合智慧服務中心,不禁讓人眼前一亮。這裡開設了24小時自助服務廳,從工商注冊到專利申請,從法律支持到商業對接,為入駐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努力為新設企業解決“成長的煩惱”。自助服務廳集成了320項基礎事項、208項“跨省通辦”事項和400餘項智能終端事項,極大提高了園區企業辦事便利度,得到創業者的交口稱贊。

  科技成果要轉化為“新質生產力”,要有“驚險一躍”,這一躍,得益於科技型服務。

  借鑒北京中關村的好經驗好做法,天開園著力打造“類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大力引育市場化、專業化的科技服務資源,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裡”和“最後一公裡”。

  開園以來,天開園科創強磁場效應不斷顯現,已引進科技服務機構95家、金融機構108家,建立了30人的創業導師隊伍和289人的天津市技術經理人發展促進會,成立了天津市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諮詢委員會。在海河產業基金的帶動下,天開園吸引社會資本成立了12只子基金,幫助初創企業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為幫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天開集團聯合天津市12條產業鏈重點企業成立天開應用場景聯盟,遴選具有技術先進性、應用獨特性和行業創造性的“優質場景”面向園區企業進行推薦。天開集團副總經理王潤田表示:“目前園區能夠為企業提供小試中試、知識產權、金融等全鏈條的服務,幫助入駐項目盡快拿到訂單。”

  新質生產力的動力在“人”。之於天開園,是創新創業的風流人物——

  南開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科學家段峰團隊的全球首例非人靈長類動物介入式腦機接口實驗取得成功後,在天開園順利運營。段峰與天津大學海洋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胡浩豐,都拿到了天開園高端科技人纔的認定證書和100萬元的獎勵資金。“政策兌現的力度非常大,讓我們對企業的未來充滿信心。”胡浩豐說。據了解,與段峰、胡浩豐等一同被認定為首批高端科技人纔的一共56名,均來自天開園落地企業。

  天開園是天津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生動注腳。科技、產業、人纔、金融的強力支橕,正在將科創資源的“聚寶盆”轉化為推動天津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

  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煥新

  產業煥新倒逼科技創新

  生產力的每一次飛躍,始終伴隨著核心技術的突破性創新和創造性應用,催生經濟根本性變革並推動社會大踏步跨越。

  如果說天開園承載的是一場科技與產業的雙向奔赴、一場人纔與城市的雙向奔赴,那麼,津沽大地正在進行的,則是一場以新型工業化為發展目標,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煥新、產業煥新倒逼科技創新為發力點的生動實踐。

  天津立足中央賦予的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的功能定位,深入推進科教興市人纔強市行動,積極布局新領域新賽道的引領性技術攻關——

  科教興市人纔強市行動是市委、市政府部署實施的“十項行動”之一。利用天津豐富的教育、科技、人纔等資源,一頭抓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培育和對接,一頭抓產業技術創新創造,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癱瘓患者可以用“意念”使用智能手機;無需雙手操作,就可以通過“意念”回復微信……這些科幻電影中通過意念控制的情節,正在通過腦機接口技術,將夢想照進現實,並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新賽道。

  日前,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自主研發的“腦機智能人工神經信息系統”,正式獲批國家醫療器械注冊證。“這是國內同類醫療器械產品的首張合法‘身份證’,標志著國產高性能腦機交互裝備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進入加速落地階段。”實驗室成果轉化部部長顧斌告訴記者。

  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去年正式揭牌,目前6大海河實驗室全面入軌運行,聚集兩院院士在內的182個國家級人纔團隊,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獲批籌建,中科曙光牽頭建設國家超算互聯網聯合體,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900億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均突破1.1萬家,科技創新帶動力加快提昇。

  為了鼓勵科技創新,天津出臺昇級版支持政策,持續完善創新創業生態,提昇市場化、專業化科創服務能力,引育科技型企業累計達到1500家,培育具有上市潛力的企業10家。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進一步優化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和上市培育機制,優選100家科技型企業納入上市培育庫,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各新增1000家。

  天津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催生更多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形成更多新質生產力,進一步推進轉型昇級、促進提質增效——

  機械臂協同操作,精准地從原料箱中將不同規格的螺母分揀排列。這套視覺分揀螺母系統是卓朗科技在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的展品之一。“通過實時生產數據的上傳共享,生產線的靈活性和質量控制能力都有了大幅提高。”公司總經理張坤宇說。

  該公司在自身不斷昇級的同時,也在賦能其他企業智能化產線的昇級改造。目前卓朗科技已經幫助400多家機械制造企業建立了數采平臺、人工智能平臺和數字孿生平臺,助力企業提昇效率15%到30%。

  在“天津之眼”摩天輪,在西藏布達拉宮,在韓國樂天世界大廈……遍布世界的天地偉業“極晝系列”攝像機,已經將當地24小時的美景盡收“眼”底。

  憑借具有國際領先性的技術,天地偉業煉就了一副“火眼金睛”。“我們重磅推出了‘極晝系列’,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攝像機也能拍到精美的全彩成像,已經成為業界新的視覺標杆。去年企業攝像機產量達到500萬臺,實現翻番,其中國際市場同比增加了130%。”天地偉業董事長戴林說。

  2023年,平臺經濟等新業態在天津加快發展,新動能加速培育,天津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5.9%,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14.4%、14.2%。目前,天津已累計打造300個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雲賬戶、58同城、貨拉拉等一批平臺經濟龍頭企業保持20%以上增速,全市兩化融合指數位居全國前列。

  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煥新,以產業煥新倒逼科技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天津實踐——

  走進位於天津港保稅區的聯想天津創新產業園,高度智能化的生產線正飛速運轉。在這裡每10秒下線一片主板,年產量170萬片,自動化率超80%;每9秒下線一臺筆記本電腦,年產量超300萬臺,自動化率60%,達到行業最高水平……

  近年來,天津構建起“1+3+4”現代化產業體系,悉心打造了信創、集成電路、車聯網、生物醫藥、中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高端裝備、汽車及新能源汽車、綠色石化、輕工等12條重點產業鏈。

  產業煥新,“煥”出創業環境。在去年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上,天津代表團再獲佳績,金獎總數和獎牌總數均位列全國第一。看中了濱海高新區針對新能源產業量身定制的發展政策,天津代表團大賽金獎選手、鈉坤碳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俊選擇在這裡創業。他說:“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力爭解決我國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卡脖子問題。”

  產業煥新,“煥”出人纔集聚。博士後是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有生力量,也是創新創業的生力軍。近年來,天津廣開進賢路,築巢引鳳,著力打造博士後人纔“蓄水池”,為領軍企業、海河實驗室等新型研發機構建立申報綠色通道。去年我市“海河英纔”行動計劃累計引進各類人纔47.9萬人,新增博士後站55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與我市聯合資助項目正式啟動。

  產業煥新,“煥”出金融助力。1月20日,天開九安海河海棠50億元科創母基金簽約發布,著力組建創投基金群助力天開園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科創天津引入資金流,為新質生產力的加速釋放提供金融支橕。今年,我市還將推動與央院央企合作設立基金,發揮海河產業基金、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天開園創業種子基金、高成長初創科技型企業專項投資等作用,打造天開基金群,鼓勵“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奏響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協奏曲。

  產業煥新,“煥”出澎湃動力。去年,我市12條重點產業鏈持續壯大,增加值佔規上工業比重79.8%,中芯國際大二期、中石化南港120萬噸乙烯等項目加快建設。今年我市還將新增“專精特新”企業500家,新建100家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

  城市更新加快“三量”循環

  推進天津向內涵式發展轉變

  重點項目落地紮根,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發展動能更趨強勁……我市持續釋放城市更新生產力,推進城市向內涵式發展轉變。

  去年11月,我市召開推進全市國資國企高質量發展座談會,聚焦盤活存量、培育增量、提昇質量。明確提出,做好“三量”工作,是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和黨的建設重要論述的具體行動。

  讓“閑”資產“忙”起來,讓“舊面貌”煥發“新生機”,需要戰略眼光和歷史擔當。

  來到河東區津塘路與月牙河南路交口的天津第一機床總廠老廠區,常常會讓人感到,時光如影,一閃即過。這裡原是記錄新中國機床行業光榮與夢想的地方。隨著老廠遷走,廠區閑置數年。是城市更新給這裡帶來了新的動力和活力,讓舊貌換新顏。

  眼下,天津第一機床總廠及周邊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已完成了佔地1萬平方米的廠前院和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辦公廠房的修繕和加固,由廠區原有蘇聯專家樓改造而成的廠史館和產業會客廳也建成使用。

  未來,這裡還將導入央企區域總部、裝備研發及上下游產業、研發成果轉化中心,形成以智能科技、工業設計、數字經濟及文商旅融合的產業、商業集群。

  天津一批閑置低效資源資產被盤活,金融、科技、信息、設計、航運等領域新產業新業態有效導入,為城市更新加碼提速,讓“工業鏽帶”一步步變身成了“產業秀帶”。

  在蘊含優質洋樓資源的和平區先農大院,二期地塊已掛出“萬達酒店即將開業”標識的8號樓、10號樓尤為亮眼。去年9月,兩幢建築成功簽約萬達酒店集團,先農大院實現滿租運營,歷史文化資源注入新活力。

  更新不是一蹴而就,還要持續培育增量,讓“骨頭上長肉”。不僅要“長”,還要“筋骨飽滿”。

  去年年底,有著百年歷史的意式風情區開放戶外圓形滑冰場,復現百年前冰場原貌。不斷探索洋樓資源活化利用,已然讓這個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成為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元旦假期,津灣廣場非遺表演打鐵花絢爛動人,“冰火兩重天”添彩津門。天津城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鵬告訴記者,圍繞“城市封面·印象天津”品牌定位,津灣廣場還將推動市區兩級聯動招商體系。

  盤活存量、培育增量,落腳點是提昇質量。在城市更新這份考卷面前,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天津為提昇城市品質所做的不懈努力——

  建設紅橋區京津冀同城商務區等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形成更多產業集聚、特色鮮明的城市節點;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和平印象城等一批高品質商業載體開門納客;新梅江公園南段、柳林公園一期等建成開放,不斷增加的口袋公園更“兜”起百姓家門口的幸福……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是人們生活的城市,城市更新是為了發展,更是為了便民利民、惠民生、贏民心。

  去年,金鍾河南側片區城市更新項目中,靖江東裡小區外的時代書吧和社區食堂相繼開業,“物質食糧”與“精神食糧”相輔相成,“煙火氣”與“書香氣”完美交融,老舊社區發生蝶變;今年,經開區第一大街幼兒園新建工程將在3月全面完工,距離產業集中的第三大街、第四大街車程不到5分鍾,解決高端人纔的後顧之懮。

  城市建設從“粗放式發展”進入“精細化運營”時代,聚焦盤活存量、培育增量、提昇質量,在全力實施城市更新中,天津必將深入一街一巷,走遍一角一隅,知曉一磚一瓦,熟悉一草一木,以科學態度、人文精神下足“繡花”功夫,推進既有“面子”又有“裡子”的業態更新、功能更新、品質更新、有機更新,用有精度、有力度、有溫度的更新之光,讓這座城市更加熠熠生輝。(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