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河夜景。 記者 馬成 攝

海河流域東淀蓄滯洪區完成退水以來,我市西青區辛口鎮持續推動農業復耕復產,恢復蔬菜大棚設施。圖為第六埠村大棚農業設施。 本報記者 潘立峰 攝

金茂匯廣場公共娛樂設施吸引市民前來“打卡”。 本報記者 齊向穎 攝

天津茱莉亞學院項目成功摘得魯班獎。 本報記者 張磊 攝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百姓冷暖,枝葉關情。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要實現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環。”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5月視察天津時的話語至今仍響徹耳畔。這是人民領袖至深至濃的為民情懷,更是對天津做好民生工作的諄諄囑托、巨大鼓舞和極大鞭策。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後經濟社會恢復發展的一年。這一年,天津紮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把辦實事、解民懮、惠民生作為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聚焦群眾急難愁盼,以大事難事作為大題大課,以實際成效取信於民。這一年,天津抗擊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近9.2萬人,實現人員無傷亡、水庫無垮壩、重要堤防未決口、重要基礎設施未受衝擊,奪取了防汛抗洪救災的全面勝利。這一年,天津“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兜底幫扶就業困難人員,提高醫保、生育、失業、養老、工傷等待遇,加強公共服務、改善生態環境,全面築牢民生保障網,津沽大地洋溢著融融暖意,匯聚起創新創業創造的澎湃激情。
一場大考 印證“人民至上”的初心情懷
近日,記者走進武清區邵七堤村,看到鄉親們都在忙著准備年貨。這個曾被洪水侵襲過的小村,家家戶戶掛上了喜慶的大紅燈籠,一派歡樂祥和的氛圍。
受災老百姓生活得怎麼樣了?被淹的房子、大棚修好了嗎?他們的生計有著落了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一些村民,一張張笑臉給出了答案。
2023年7月底,受臺風“杜蘇芮”影響,海河流域遭遇1963年以來的最大洪水。地處九河下梢的天津,要承接上游75%的水量下泄入海。這座全國平均海拔最低的城市,一頭頂著即將到來的巨量洪水,一頭面臨著因地勢原因導致的行洪緩慢。千萬人口的經濟重鎮,壓力重重。
習近平總書記密切關注汛情,始終牽掛著受災群眾,在緊要關頭和關鍵時刻,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大局穩定,為防汛抗洪救災工作提供了強大政治引領和科學行動指南。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力戰洪峰、防洪災、保安全、保穩定。全市上下連續作戰、晝夜盯防,在崗、在狀態、在一線,以高度的責任心確保各項任務落在實處。
西青區第六埠村黨委書記郝慶水裝著速效救心丸上大堤,帶領全村100多名黨員乾部、志願者與洪水“賽跑”;
武清區邵七堤村黨支部書記寇之明挨家挨戶敲門,用最快速度安排村裡240戶、600多位村民全部平安撤離;
極短時間內,天津安全轉移近9.2萬人。大巴車就停在村口,全程實施“點對點”安全轉運;在安置點裡,被褥是新的、物資是全的,還有測血壓、理發等貼心服務……讓轉移的群眾在這個臨時的“家”裡不僅能住下來,還能住得好、住得順心。
一次次與時間賽跑,一場場與洪水較量。
緊急時刻,中部戰區部隊、武警和應急、水務、城建、公安、消防等精乾隊伍迅速集結;危難關頭,人民子弟兵勇挑重擔,乾部群眾連夜增援,專業力量全力支援,一個個險情被化解,洪水無數次被阻擋在防線以外。
把防汛抗洪救災作為主題教育的實踐載體、實戰課堂,全市各條戰線、各級黨組織迅速集結、衝在一線,用智慧與汗水、責任與擔當,爭分奪秒與洪魔較量、日夜鏖戰護海河安瀾,堅決打贏防御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攻堅戰。堡壘無言,脊梁總是在最困難的時刻挺立;旗幟無聲,卻能匯聚起無窮力量。
洪水過後是重建,大戰告捷,大考繼續。“加快重建美好家園,全力保障群眾安居樂業、溫暖過冬。”這是市委、市政府對受災群眾的承諾。
第六埠村是城市的“菜籃子”,全村大棚損失嚴重。“鎮裡、村裡的乾部比我們還著急,洪水剛退就幫著我們申請補貼、修棚種菜!”菜農郝祥峰說,他家的50多個大棚,全被洪水泡了,真的不敢想,村裡完成積水強排一周後,他就收到了一筆10萬元政府貼息的低息貸款。正是靠著這筆款,他修好了大棚,種上了周期短、出棚快的綠葉菜,現在,十幾種葉菜已是第二茬收獲了。“臨近春節菜價不錯,生活會越來越好的。”郝祥峰臉上掛滿笑容。
武清區黃花店鎮處於永定河泛區,洪水來了,該鎮10個村莊進水,2796棟房屋不同程度被水浸泡。邵七堤村村民鄧麗芹家的房子被鑒定為C級危房。她記得回遷那天,看到自家被水泡過的房子,眼淚都快出來了,但心裡沒慌。果然,鎮、村乾部多次上門,第三方鑒定公司實地勘驗,施工隊伍很快進駐。“牆上用了最好的水泥,屋裡的梁也用鋼筋加固了,房子結實了。”鄧麗芹說,“我一直相信黨和政府會幫我們渡過難關,從來沒擔心過!”
重建的是家園,更是老百姓對生活的信心。安心的背後,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責任和擔當,是黨和政府讓每一位群眾都過上安穩日子的不懈追求。
生活穩定了,心安了,生產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復。
津沽大地上,一批災後恢復重建項目正在規劃編制;一批堤壩加固、水庫擴容、道路整修、房屋修繕項目爭取到了國家資金、政策的支持;為精准把握災害救助政策,有關部門梳理制定了“明白紙”,指導受災地區做好政策解讀和群眾宣傳;為幫助受災地區盡快恢復生產,發放財政資金5100餘萬元,因災受損農村住房鑒定工作全部完成,受損工業企業全部恢復生產……
天津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用恢復重建成果和人民滿意度檢驗主題教育的成效。
一項工程 牽系千萬百姓的“幸福賬單”
從群眾最期盼的事做起,天津連續多年精細化精准化實施20項民心工程,讓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成為這座城市永恆的追求。
河北區靖江東裡,是一片擁有30多年歷史的老舊小區。72歲的徐鐵志在這兒住了大半輩子,看著小區一點點變“老”,心裡充滿了無奈。小區道路坑窪不平、各種設施老化、下水道還時不時堵塞。“什麼時候咱能過上方便快捷的生活啊!”徐鐵志心裡盼著。
2022年年底,靖江東裡的提昇改造被納入城市更新范疇。一直被居民詬病的停車難問題有了“解藥”,停車位優化了、新的充電樁安好了,排水管網堵點疏通了,小區路面重新鋪裝修復,社區把閑置房屋裝修一新,建起了圖書室,存量“資產”盤活,城市“窪地”舊貌換新顏。
基層治理,黨建引領——
社區的事小而瑣碎,有生活保障、有治安、有物業、有志願者、有網格員,千事萬事千頭萬緒,要有領頭人,這個頭由基層黨組織來領。
西青區赤龍南街佳和榮庭是一個大型公租房社區,常住居民2053戶、3630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群體、“四失五類”生活困難人群分別佔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居民裡“三人中有一老”“三人中有一困”,基層治理難度非常大。2023年12月15日,踏著厚厚的積雪,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門萬成帶著記者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我們從服務‘一老一困’破題,探索出‘抱團養老’的新路子,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行動落實到日常服務中。”門萬成說,“社區牽頭設立‘三五互助小組’,將60歲以上獨居老人三五分組,每組明確一位‘微暖’聯絡人,每周至少組織開展一次談心,使獨居老人之間形成互助意識。”
不僅如此,社區還將“微暖”聯絡人的模式進行了總結推廣,通過12個志願服務項目,帶動900多人加入社區志願者隊伍,實現社區“四人中有一志願者”。轄區1205名“四失五類”人員與志願者實現結對幫扶,同時網格員兜底。
2023年,這個社區獲評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而居委會社工平均年齡只有27歲。
“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讓我們加深了對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人民至上重要論述的思想認識。”門萬成說,他們總結了“堅持黨建引領,築牢紅色堡壘”等“榮庭六法”,制定了規范志願服務的“志願者九章”,讓黨的政治功能、組織功能在群眾心中彰顯,通過社區服務讓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我市還建立三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及時回應群眾訴求,形成了“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模式,做到案結事了、“事心雙解”。
口袋公園,推窗見綠——
“這小公園不錯!我每天早上買完菜都在這兒歇歇腳,等車的時候,還能欣賞周圍的風景。”河西區體北公交站前的街邊游園,是李連江大爺每天必到的“打卡”地。
這個小公園是我市利用邊角地、閑置地建設的一個“口袋公園”,改造前這裡是一片雜亂的邊角地,垃圾很多,還有圍擋,現在綠地清整了,圍擋打開了,增設了座椅,方便來往居民遛彎兒、休閑。
方寸之間有天地,細微之處見乾坤。2023年,我市共建設完成61個社區公園、街頭公園、“口袋公園”,作為大型城市公園的補充,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春日,大理道觀海棠;夏夜,海河邊賞靚景;秋晨,東疆港看日出;冬季,西北角品美食。歷經風雨洗禮,走出疫情陰影,天津的煙火氣愈加濃郁,美麗的景色吸引著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一老一小 ,“朝夕美好”——
在和平區慶有西裡社區流傳著一句話,“一‘小’幫一老,生活更溫馨。”一“小”幫一老,小有多小呢?60歲算不算小?老有多老呢?90歲算不算老?68歲的志願團隊隊長王愛茹告訴記者,這一“小”一老,其實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讓較年輕的老年人發揮餘熱,幫助年長一些的老年人,增進鄰裡關系,老年人也可以各取所需。77歲的張如梅是社區資深志願者,她的服務對象是87歲的秦奶奶。“秦奶奶住14門,我住5門,都是一個社區的,多走動走動,遠親不如近鄰!”
不離開熟悉的生活環境,就能享受專業的養老服務——這是許多老年人心目中理想的養老模式。近年來,我市新增養老機構床位2萬張,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達到1357個、“老人家食堂”達到1701家。讓老年人在家門口熟悉的環境中就能享受專業化、多樣化、一站式的養老服務。
“入園難”曾是很多家長心中的結。天津連續多年開展學前教育資源建設攻堅戰,成立學前教育資源建設與規范監管攻堅指揮部,積極推進幼兒園建設。通過進一步擴資源、調結構、增普惠、提質量,形成了完善的學前教育政策保障體系,為津城百姓提供了充裕、優質的學前教育資源,帶來的是全市幼兒入園率的提高和幼兒園保育費的降低。這“一昇一降”中,傳遞著天津“溫度”。
一個又一個“民生大禮包”,兌現的是百姓的“幸福賬單”。
一幅藍圖 描繪鄉村振興的美麗風景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2013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武清區南蔡村鎮丁家 村視察時,作出了重要指示:“希望天津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努力提高糧食自給能力,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多作貢獻。”
2023年,天津提出並實施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其中之一就是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行動,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作為“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種業振興,端牢“中國飯碗”——
一家煮飯、四鄰飄香是小站稻留給人們的記憶。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到海南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視察時,曾關切地詢問天津小站稻情況。總書記的關心催人奮進,小站稻振興計劃正式啟動。此後小站稻連年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5年過去了,小站稻在全市的種植面積已達百萬畝,單產水平全國居首,百億級全產業鏈形成,優良品種全覆蓋。
良種是農業發展的芯片,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在耕地資源相對有限的天津,如何端牢“中國飯碗”?天津啟動種業振興計劃,2022年8月,天津市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成,在“保種源、破卡點、挖基因、創材料”上下功夫,努力為實現種源自主可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橕。
天津有位“魚爺爺”——全國勞動模范、“天津楷模”、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場長金萬昆,有人尊稱他為“水產界的袁隆平”。幾十年間,他培育出了11個經國家審定的水產新品種,其中5個為農業農村部首推的全國漁業主導品種。換新的優良苗種已推廣到全國各地,形成“北魚南調”新格局,每年產生的效益至少在300億元以上。金萬昆還曾成功突破國家二級野生保護動物中華胭脂魚的繁育技術難題,挽救了中華胭脂魚的瀕危種群。
“津農精品”,端上百姓餐桌——
天津人愛吃“本地菜”,濃濃的煙火氣裡,賣菜的、買菜的,都對“本地菜”情有獨鍾。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河道縱橫,土壤肥沃,近年來,我市做大津郊“菜籃子”,把更多新鮮的“本地菜”端上了百姓餐桌。
雖然外面天寒地凍,但武清區南蔡村鎮糶糧務村天民田園農業示范園區的溫室大棚裡溫暖如春,口感番茄、鮮食黃瓜、黑馬甘蔗、紅顏草莓等果蔬正孕育著果實,在溫度、濕度、光照、水淨化等多種儀器設備護航下自由生長。
“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對菜的品質要求更高了,我們農民種菜不能再土裡刨食,要種好菜,就得拼科技、闖市場!”糶糧務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全國十佳農民劉天民對記者說,近年來,他帶領鄉親們發展設施農業,建起佔地約3000畝,集生產示范、科普教育、實踐實訓、休閑觀光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示范園區,以京津冀都市圈“1小時果蔬園”為發展定位,在鄉村振興的賽道上,蹚出了一條致富路。
天津已培育認定“津農精品”225個。“津農精品”品牌體系涵蓋了我市各類優質特色農業品牌,有小站稻、沙窩蘿卜、七裡海河蟹、黃板泥鰍等老天津人記憶裡兒時的味道;也有玫瑰香葡萄、王口炒貨、迎賓肉食、利民調料等家喻戶曉的“津味兒”品牌;還有菊苣、勸寶韭菜、麻醬雞蛋等農產品“新貴”。目前,“津農精品”年銷售額超過100億元,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滿足市民消費需求的重要抓手。
留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愁——
地處寧河區的七裡海濕地素有“京津綠肺”的美譽,是世界三大古海岸性質濕地之一,也是我國唯一的古海岸與濕地同處一地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下,七裡海生態保護駛入美麗中國建設的快車道。
寧河區俵口鎮後辛莊村青龍灣故道的蘆葦一片金黃,進入冬天,散發出一種別樣的美。“蘆花裡”民宿就坐落於此。這個飽含詩情畫意的名字取自李白的詩句“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裡”。
這原先是個廢棄的水利站,建於30多年前。去年,寧河區盤活存量資產,通過發行專項債,打造了這個民宿。
近年來,俵口鎮通過對存量資源的梳理,開發出紅色研學、漁趣園等多個項目,再融合羊圈咖啡館、興家民俗博物館、果蔬采摘園,把全鎮的生態旅游串聯起來,形成了一條鄉村振興產業鏈。僅“重走方舟路”一個項目,自2021年5月運營以來,累計接待游客3萬多人次,實現門票收入500餘萬元,同時吸納本地就業人員100餘人。現在,以“重走方舟路”為代表的“生態+文旅”、以七裡海半程馬拉松為代表的“生態+體育”、以寧和稻香生態園觀光游為代表的“生態+農業”等綠色低碳產業方興未艾、異彩紛呈。
鄉村,承載著無數人的鄉愁。
我市將農業與生態、文化、旅游等元素相結合,依托現有資源,一批集農業體驗、休閑度假、美食購物、健康養生為一體的休閑旅游產品應運而生。
目前,已打造出薊州區、寶坻區、武清區、寧河區4個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34個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推出“春賞花”“夏納涼”“秋采摘”“冬拾趣”四季休閑精品線路,去年以來,全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3077萬人次,綜合收入73.8億元。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天津立足新發展階段,堅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全力打造民生建設的“昇級版”,努力讓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變成放心事、暖心事,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新成果,一幅幅人民美好生活的實景圖,正在海河兩岸書寫繪就、徐徐鋪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