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龘』字火遍全國 了解一下『龘龘』的前世今生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每日新報 作者: 編輯:鄧坤偉 2024-02-09 09:00:00

內容提要:甲辰龍年將至,『龍』再一次成為中國人的關鍵詞。而龍年央視春晚以『龍行龘龘 欣欣家國』為主題,更使得這四個字成為最為應景的『年度Slogan』,『龘』字也隨之火遍全國。

天津北方網訊:甲辰龍年將至,“龍”再一次成為中國人的關鍵詞。而龍年央視春晚以“龍行龘龘 欣欣家國”為主題,更使得這四個字成為最為應景的“年度Slogan”,“龘”字也隨之火遍全國。

“龘”本為生僻字,但在中國傳統龍年,“龍行龘龘”卻生發出恰如其分的寓意和活力。今日是除夕,不妨跟著新報了解龍年和“龘龘”的文化內涵,也同時祝廣大讀者新春大吉,龍行龘龘!

【連接古今 “龘”字有新意】

在“龘”此次“實紅”之前,它已經在《康熙字典》裡“躺平”了300多年。《康熙字典》裡記載:“龘”出自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音同沓。龍行龘龘也。這個字的部首為龍,是“?”的異體字,字義指龍飛的樣子。龘也就是用來形容龍騰飛的姿態,寓意著雄壯和激情。

關於?,最早出現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飛龍也。從二龍。讀若沓。”康熙字典也有記錄:“音沓。《說文》飛龍也。又《六書·精薀》震怖也。二龍飛,威靈盛赫,見者氣奪,故讋從此省。《元包經》震?之赫霆之砉。傳曰:二龍怒也。”

專家總結了“?”字的出處,存在且不限於遼代釋行均《龍龕手鑒》,宋代夏竦《古文四聲韻》、司馬光《類篇》、丁度《集韻》、陳彭年《廣韻》,元代黃公紹《韻會》,明代何楷《古周易訂詁》、方以智《通雅》,以及清代李光地《音韻闡微》、紀容舒《唐韻考》、張玉書《佩文韻府》等等。但僅僅是對其進行了注音和釋義,對其出處和用例未作說明。

可見“?”和“龘”兩個字,無論是“雙龍並肩”還是“三龍騰空”,音和義完全相同,都表達了飛龍在天的祥瑞姿態。而這兩個字除了在老字典中收錄,此前再沒有其他的使用范疇。

據悉,今年央視春晚主標識以“龘”字為主視覺符號,整個標識的設計靈感來源於中國傳統篆刻藝術中的九疊篆字體。標識運用金屬質感的色彩光澤,使得“龘”字的造型酷似一枚芯片——從古老漢字到現代科技,連接古今、融通未來。這不僅僅是對古老漢字的傳承,也是對現代科技的致敬,具有濃厚的中華文明氣息。

有趣的是,網絡上已經有年輕的准爸爸准媽媽對“龘龘”興致頗濃,紛紛表示“要是給今年出生的龍寶寶起名‘龘龘’,應該是件很酷的事!”

【說文解字 傳承時代文脈】

作為“龍的傳人”,中國人對龍年格外重視。龍,代表了中華民族對自然界的敬畏,以及對創造力和生命力的尊重。“龍”早已從遠古的精神圖騰轉變為重要的文化符號,是中國人的感情歸屬和身份認同,更代表著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因此,從“龘龘”刷屏到對漢字的探究,再到對龍年文化寓意的解讀,人們認識到的是中華文字的魅力和深遠影響。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斷裂的古代文字,它不僅僅是一種表達工具,更代表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文化風貌和歷史記載。

在天津博物館,《龍行龘龘——天津博物館藏龍文物特展》正在展出。策展人希望能夠藉此展覽,為觀眾欣賞中國古代藝術品和歷史文物提供一個新的角度——那些藝術作品中的龍蜷臥、行游、奔跑、騰飛的過程,充滿生機與力量。人們對龍的文字和紋飾的使用,從遙相崇拜、敬畏的神物,逐漸融入人性,回歸人間煙火,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了全球華人的情感與精神紐帶。“龍行龘龘”,是中國龍文化內涵不斷拓展與昇華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象征與表現。

趣味橫生“三疊字”

除了“龘”字,漢字中還有許多類似的三疊字。單是以動物構成的三疊字就有“?”“?”“猋”“?”“驫”等。其中“驫”看字明義,即指馬奔跑的樣子;“?”古同“鮮”,可以指代新鮮的應時食物。由人體器官組成的三疊字包括了“掱”“?”“?”“惢”等。比如“掱手”同“扒手”,俗稱三只手;“?”則指搬弄是非,古同“話”。更多的三字疊加,能夠表達比原字更強烈的情感和更壯觀的場面,比如“淼”“垚”“?”等,通過疊加造型,使得字形更加繁復,寓意更加深遠。

另外,也有一些字疊起來之後則會表達與原字不同的意思。例如“焱”和“風”疊在一起形成了“?”,在原有的表達力上增添了狂野和激昂的氣質。這些疊字的出現,為人們創造了更多的表達方式,豐富了漢字的內涵。

生僻字的意義何在?

漢字的數量和釋義都博大精深,目前發現和整理的甲骨文字有4055個,大部分還沒有被破譯;東漢《說文解字》收字9353個;三國時《廣雅》收字18150個;北宋《類編》收字33190個,而清朝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個,是古代收錄漢字數量最多的字書。

而1990年出版的《漢語大字典》收字60370個,其中《難檢字表》還錄入了不少讀音不詳的漢字。1994年,冷玉龍著的《中華字海》收入85000個漢字,《中華字海》包含從古至今存在過的且有記錄的漢字。但在現實生活中,3500個常用字就覆蓋了現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自古以來出現的大量生僻字,有古人根據所處的環境創造而出,也有根據不同的習俗和方言衍生出的漢字。

互聯網時代,當我們再提筆,每一筆每一畫都傳承著文化之道。更能感受到的是,這些漢字蘊含著華夏先民的思維方式,保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賡續著中華優秀的傳統文脈。(津雲新聞編輯鄧坤偉)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