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領京津冀|每一個科創追夢人都有『津彩』舞臺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央廣網 作者: 編輯:劉穎 2024-02-27 13:45:04

內容提要:十年砥礪前行,京津冀協同發展迎來重要裡程碑。隨著一批批科創人纔的湧現,天津正逐步成為科技創新高地,為區域協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在『津彩』舞臺上,每一名科創追夢人都綻放出耀眼光芒,共同書寫著屬於天津的輝煌篇章。

  十年砥礪前行,京津冀協同發展迎來重要裡程碑。隨著一批批科創人纔的湧現,天津正逐步成為科技創新高地,為區域協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在“津彩”舞臺上,每一名科創追夢人都綻放出耀眼光芒,共同書寫著屬於天津的輝煌篇章。

  劉秉鐮:以新質生產力為抓手 建成世界級城市群

  雖已近古稀之年,劉秉鐮卻依然精神健碩,神采奕奕。這位長期從事區域產業分析等方面研究的學者,作為唯一的非北京專家入選16人中央京津冀協同發展諮詢委員會,資政建言成果顯著。近來,劉秉鐮又關注到新質生產力對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非凡。

劉秉鐮參加座談會(央廣網發 南開大學供圖)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京津冀要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必須全力加速,協同發力,以新質生產力為抓手化危機、育先機,早日建成世界級城市群。”劉秉鐮表示。

  北京是全國的科創中心,津冀兩地產業基礎雄厚,發展空間巨大。劉秉鐮認為,應充分利用三地紅利,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聯手打造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以區域一體化新質生產力協同塑造京津冀未來發展新動能。

  發展新質生產力,人纔是關鍵。“因此應圍繞精英人纔的流動規律全方位打造人纔集聚高地,從生活服務、教育衛生服務、社區服務、環境建設、科研配套等全方位提供優質服務保障,確保人纔引得來、留得住、乾得順、成果豐。”劉秉鐮說道。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在世界級城市群評價與空間結構、區域協同機制、區域產業分析等方面,劉秉鐮已經帶領研究團隊積累了一批研究成果。他表示,未來京津冀還應通過深化改革,建立頂層設計、規劃和會商協調機制,推動政府職能轉型,打造全國服務型政府樣板,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

  張黎明:“電創客”不懈創新再立新功

  每當夜幕降臨,萬家燈火通明耀眼,這是張黎明最安心的時刻。作為在電力一線奮斗了30餘年的一名老兵,他始終沒有離開配電搶修一線,並親身經歷和見證了我國電力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變化。

  帶電作業是一項高空、高危險、高強度的作業,為了把檢修危險降到最低,提高工作效率,張黎明決定研發帶電作業的智能機器人。“當時,帶電作業的智能機器人在全世界都屬於起步階段,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我們就決定自己動手乾。”張黎明回憶說,跑現場、查資料……張黎明和班裡的青年創客們,用工人的“土辦法”研究出一代產品,在實驗室完成帶電作業功能。

張黎明正在進行創新研究(央廣網發 國網天津濱海公司供圖)

  “多年實踐經驗證明,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張黎明始終相信創新的力量。如今,張黎明團隊研發的第四代機器人現已實現產業化並推廣應用451臺,保障了12萬人次的人身安全。

  眼下,“電創客”和他的創新團隊正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移動共享充電樁等技術攻關中持續用力,在構建京津冀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中再立新功。“我們非常幸運地趕上了一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纔、尊重創造的新時代。身處創新基礎紮實、實力雄厚的京津冀,作為一線產業工人,一定要不辜負這個時代,一定要在民族復興、強國建設的進程中展現更大作為!”張黎明說道。

  孟祥飛:以“算力算法+”逐夢“天河”

  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機房裡,上百個黑色機櫃整齊排列,閃爍的指示燈和機器運轉時的嗡鳴聲相互映襯。這些在外人看來的龐然大物,在孟祥飛眼中卻是再熟悉不過的“寶貝”。

  “每天超過15000項計算任務在這裡執行,以‘算力算法+’服務京津冀區域超2000家創新機構、企業,帶動園區和企業新增產值超500億元。”孟祥飛表示。

孟祥飛(左一)與團隊討論新一代超級計算機運行情況(央廣網發 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供圖)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孟祥飛始終堅守在科研一線,致力於推動我國超算技術的自主創新。他帶領團隊在油氣勘探、基因健康、工業設計與仿真、建築與智慧城市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和封鎖,推動了我國超算應用發展。

  憑借基於我國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天河”系列超級計算機所做出的技術研發與應用創新成效,2023年,孟祥飛所帶領的天河超級計算創新應用團隊榮獲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

  “我們以服務區域協同創新及產業昇級作為核心主業,積極打造‘天河數字經濟產業園’,成為京津冀區域十大主題園區的數字經濟園區代表,並支持‘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產業聚集。”孟祥飛說,團隊還將繼續通過“天河”引領,壯大和聚集數字經濟能力,推進區域協同創新自強。

  趙通:閃耀基層的“地下能源搬運工”

  管道傳輸水、電、氣等,連接著生活的點點滴滴,其中卻蘊藏著被人忽視的“寶藏”。“偶然一次機會,我發現井蓋上總是冒著熱氣,當時我在想,如果這些熱量可以被合理利用,那一定會對我國‘雙碳’發展有所助力。”趙通說,這次發現成為了他創業的初衷。

趙通(左二)與團隊成員進行岩石熱物性探討(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趙通認為,能源是國家發展迫切所需,要堅持以“節能降碳”為契機,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作出新的建樹。當前,趙通正帶領團隊攻堅“卡脖子”技術難題,在河北雄安新區建設國內首座碳中和示范建築——未來零碳館,期待自己的創業成果能夠在雄安新區落地。“與此同時,我們與河北滄州的旺源管業搭建了科技成果生產基地,進行京津冀科技成果‘產學研’實踐工作,還與天津大學聯合建立了‘新工科’成果示范落地場所,為更多天大學子提供科研實踐機會。”

  助力企業產業轉型昇級、研發網聯智控城市管道空間蓄熱系統、設計打造“未來零碳館”……趙通形象地稱呼自己的團隊為“地下能源搬運工”。未來,趙通希望將他的事業版圖拓展到京津冀更多區域,“我將始終在技術創新的道路上勇敢堅定地前行,我想在雄安新區讓大家看到,我究竟能做些什麼。”趙通說道。

  蔡輝:與“國之重器”共成長的“多面手”

  當提到公司最具歷史性的時刻時,蔡輝印象最深刻的是世界首臺大直徑超小轉彎TBM(全斷面硬岩掘進機)“撫寧號”在中鐵裝備集團天津公司的成功下線。

  “‘撫寧號’的成功下線,標志著我國硬岩隧道掘進機取得新突破。這臺搭載了針對性的創新設計和成熟的支護系統的‘國之重器’,能夠實現高效破岩、穩定掘進、快速支護。”蔡輝說,“撫寧號”TBM是為國網新源撫寧抽水蓄能電站量身定制的,撫寧抽水蓄能電站計劃2027年建成後接入京津及冀北電網,承擔調峰、填谷、調頻及緊急事故備用等任務。

“撫寧號”下線儀式(央廣網發 中鐵裝備集團天津公司供圖)

  回憶這臺“大家伙”的問世,蔡輝不禁想到了團隊一起攻克難關的日日夜夜。自1998年參加工作以來,蔡輝始終在盾構機生產設計一線工作,精通盾構機設計、組裝、調試各類技術,並帶領團隊先後完成多個重難點項目,成功攻克多個技術難點。2020年,國內首臺高壓水力耦合破岩TBM“中鐵618號”成功應用於福建省龍岩市萬安溪引水工程,中鐵裝備集團為表彰蔡輝多年來為盾構機事業作出的貢獻,特以“蔡輝號”命名該臺盾構機。

  2020年1月,蔡輝調任中鐵裝備集團天津公司。在工作中,他與“國之重器”共同成長,並磨礪成為一名全方位、復合型的“多面手”。未來,蔡輝表示將繼續帶領團隊在盾構市場開拓、技術研發、工藝提昇等各個方面衝擊新的挑戰。

  陳雲:做“軌道上的京津冀”科技創新先行者

  2024年2月3日,津靜市域(郊)鐵路首開段工程精武主變電所一次性送電成功,為該線路後續開通打下堅實基礎。在喜悅的人群背後,有一個忙碌的身影一直穿梭在項目重點點位間,他就是陳雲。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將交通一體化作為協同發展的“先手棋”。在此戰略背景下,陳雲在市域鐵路建設中勇於創新和嘗試,通過與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單位合作,探索出一條具有天津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為市域鐵路與地鐵線路“兩網融合、互聯互通”提供了技術基礎。

  “這條約13.4千米的津靜市域(郊)鐵路,連起了天津市區與遠郊區靜海區,將有效引領天津健康產業國際合作示范區及靜海區經濟社會跑出‘加速度’,助力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陳雲說道。

陳雲(右一)在津靜市域(郊)鐵路車廂內進行技術溝通(央廣網發 天津軌道交通集團供圖)

  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提出十周年,越織越密的軌道交通線中留下了陳雲奮斗的足跡。“如今京津冀區域交通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通達,我將繼續秉承天津軌道綠智賦能的創新發展理念,通過基礎設施‘硬聯通’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助力,為打造人民樂享的軌道交通生態圈貢獻自己的力量!”陳雲看著正在加緊建設的津靜市域(郊)鐵路,眼中閃爍著無限憧憬。

  楊榮: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旁的追夢人

  在位於天津港的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旁,往返世界各地的貨輪絡繹不絕,滿載貨物的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穿梭如織,一片繁忙景象令人歡欣鼓舞。

  “登高爬梯、風吹雨淋。”楊榮對傳統碼頭上的工作場景記憶深刻,這促使他有了要讓天津港碼頭建設全流程自動化的“小目標”。2019年,楊榮組織動員30餘家參建單位邊建設邊研發,相繼攻克了13項世界性的技術難題,形成76項發明創新。2021年10月,天津港北疆港區C段智能化集裝箱碼頭正式投產運營。

楊榮(圖中)與同事們在探討工作(央廣網發 天津港供圖)

  “那時候辦公樓尚未建成,大家經常在臨時搭建的集裝箱房子裡通宵做論證和測試,累了就席地而睡。”楊榮說道,如今,看著1100米場碼頭岸線旁,全球首個真正基於AI的智能水平運輸管理系統、全球首個實現車路協同超L4級無人駕駛在港口規模化商用落地;全球首個碼頭運營全過程零碳排放,實現綠電自發自用、自給自足;3個2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可滿足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船舶的靠泊和作業……楊榮深感欣慰。

  “‘黑科技’帶來了高效率。碼頭提送箱在港作業時間減少26.2%,遠洋乾線船舶在泊船時效率提昇28%。”楊榮介紹說,新的一年,公司將志在萬裡,勇攀高峰,充分發揮港口“硬核”優勢,提昇自身綜合服務水平,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為助力天津港爭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港口排頭兵貢獻力量。

  劉昭:行創新之路 築汽車電子“智造夢”

  山水相連的京津冀,十年來攜手共進,三地協同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促進了區域整體發展水平,同時也為高科技人纔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畢業於南開大學的劉昭便在此過程中,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與遐想,邁入了經緯恆潤中央研究院的大門。

  經緯恆潤中央研究院是經緯恆潤戰略性事業部,集合在此的經驗豐富的行業專家與潛力無限的應屆人纔,進行著網聯復雜軟件系統、車載操作系統、汽車電子工藝技術等領域的研究攻關。隨著事業發展,經緯恆潤對於產業外溢和創新人纔的需求強烈。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加持下,經緯恆潤將發展目光聚焦在了天津。

  2019年,曾在公司北京研發中心工作的劉昭帶著7個人來到天津繼續進行研發工作。“現在,天津研發中心已經有1500多人了,同時我們還與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依托北京、天津優質人纔資源,在京津雙城實現了產業鏈接、共同成長。”劉昭說。

劉昭在工作中(央廣網發 經緯恆潤供圖)

  大風凜冽的港口碼頭、轟隆的車間、科技感十足的研發基地、頭腦風暴的會議室……都留下了劉昭奮斗的身影。一個個大項目的研發簽約成功,為三地乃至更大區域的科技發展注入活力。

  劉昭覺得還有很多目標沒有實現,未來,他想要繼續讓企業汽車電子產品線的科研成果在京津冀三地“開花結果”。

  王文竹:把國產操作系統送入千家萬戶

  在天津濱海高新區信創海河實驗室內,王文竹緊盯電腦屏幕上快速滑動的代碼行,用心尋找潛在的系統漏洞。

  作為信創海河實驗室基礎軟件部技術負責人,同時也是openKylin(開放麒麟)開源桌面操作系統的主要執行人之一,他正帶領團隊致力於RISC-V操作系統的研發和版本發布等工作,為構建這一“國之重器”貢獻技術力量。

王文竹參與業務研討(央廣網發 實習生李駿宇 攝)

  “我們團隊每個人都積極出謀劃策,當一個人有好的想法時,我們不分晝夜地開展研討和頭腦風暴。”王文竹說。目前,團隊共發布7個RISC-V操作系統版本,系統在openKylin官網的下載量已接近10萬次,被許多企業、機構和科研院校使用。

  因為紮實的專業基礎和從軍經歷,以及對信創領域廣闊發展前景的青睞,王文竹博士畢業後就一頭紮進信創領域“披荊斬棘”。“在國防科技大學的學習使我掌握了計算機科學專業知識,從軍經歷使我養成了嚴謹的工作態度、強烈的責任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科研工作有很大幫助。”王文竹表示。

  信創海河實驗室作為信創技術自主創新重要源頭,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好的環境和平臺,這給像王文竹一樣的高層次人纔吃下“定心丸”,專心攻關技術難題。“未來,我期望我們的操作系統能夠走進千家萬戶,為我國自主信息技術發展貢獻力量!”王文竹說道。

  張前:“氫”風徐來 見證氫電向陽成長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低碳經濟發展,氫燃料電池技術愈發受到人們關注,被稱為氫燃料電池之“肺”的氫燃料電池車用空壓機則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讀博時,我曾參與相關控制器的研發,並從此結下了不解之緣。”2018年,張前開始進行燃料電池空壓機控制器研究開發工作,並乘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春風,於2019年來津成立公司,專注於氫燃料電池空壓機控制器的研發生產。

張前在觀察研發數據情況(央廣網發 受訪者供圖)

  “那時國內已經成功制造出氫燃料電池空壓機,但其控制器關鍵技術完全國產化進程仍步履維艱。”張前回憶道,他與同事看准氫能發展前景,決心攻下這塊“硬骨頭”。在屢敗屢戰中,他們攻克了關鍵技術,實現了控制器國產化從無到有的突破。2022年北京冬奧會實現“碳中和”承諾,1000多輛氫燃料電池車投入到賽會服務中,其中搭載張前公司生產的空壓機控制器的車輛有700多輛。

  隨著全球掀起氫能熱潮,科技創新層出不窮。張前正在不斷思考未來發展方向——立足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優勢,充分利用北京科技創新優勢和河北配套產業鏈,打造技術研發、產業培育、人纔培養協同創新的研發制造型高科技企業。不過,他依然如六年前一樣信心滿滿:“乾就完了!”

  每一個堅守科研的日夜,每一次攻破難關的時刻,都是創新突破的回響。放眼津沽大地,創新創業氛圍持續高漲,人纔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未來,天津將堅定不移優生態、耕沃土、搭平臺,與人纔相向而行、相互賦能、彼此成就,讓人纔“春雨”持續滋養這片土壤,創新之花不斷生長,煥發出勃勃生機。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