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圖事】14年當『愛的搬運工』 她把志願生活過得『熱辣滾燙』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作者: 編輯:王敬怡 2024-03-05 08:03:49

  津雲新聞訊:初見蔣妙妙,做事風風火火,狀態元氣滿滿,每天奔波在路上,“一提到做志願,我就閑不住。”很難把她這樣的工作狀態與剛剛生完寶寶這一事實聯系起來。蔣妙妙的一天,是在不斷走訪企業、進社區中度過的。她笑稱,自己這段時間一直在“賣臉”,“就是將我們志願服務隊的公益產品賣出去,能讓他們有一些小小的收益。”

  俗話說,不出正月都是年。3月初,在天津妙妙公益赤龍南街社工站裡一派忙碌的景象,活動室裡坐滿了志願者,他們正熱火朝天地制作著絨花。這些絨花制作完成後將銷售到月子會所等企業,“這些產品正好滿足了一些花粉過敏寶媽的需求。”蔣妙妙說,以前她在開展公益活動時大多是沒錢就去“化緣”或者自掏腰包,“可總掏腰包也不是個事兒。”此前,總有“公益=零成本”這樣的言論,但在蔣妙妙看來零成本的公益運作並不值得誇贊,“公益也是有成本的,需要人員去運作,而且在運作過程中會產生非公益的成本。”她說,公益組織大多是借助企業捐資與政府支持維持,“事實上,讓每個志願服務團隊擁有‘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環,纔能更長久地走下去。”

  這樣的想法恰巧迎合了從2023年起各地開始引入社區基金資助,挖掘社區“主理人”和居民骨乾成員潛力,有效推動了老舊小區居民自治,赤龍南街的2000多人的志願者團隊,除了日常的巡邏、清掃、助老理發等志願活動,鉤織社、絨花小組、掐絲琺琅小組、裁縫隊、文創隊層出不窮。

  妙妙公益服務中心社工劉楠說道,這半年來她見證了居民們越來越團結,心態也越來越友善。蔣妙妙也希望居民能夠自己找到興趣點,“我希望他們能成為自己喜歡的項目的小隊長,而非別人鉤織我也鉤織,每個人發揮出自己的特點,這樣纔能把所有志願者團結起來,帶領更多居民實現家門口靈活就業,既能增加一些收入,又可以排解一些獨居居民的心理問題。”

  家住赤龍南街的梁阿姨說道:“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我們利用退休後的閑暇時光繼續‘上崗’。被需要是一種幸福,我由衷地高興……”同時也有居民不斷搭茬,“我以前是乾裝修的,我會一些修理技能,在我們社區,哪家的水管或者是燈壞了,我都會免費上門幫他們修,能發揮我的特長幫助到別人,我也是很開心的。”“這些年我們都為鄰居家的高齡老人過生日。”

  提起做志願服務,蔣妙妙打開了話匣子。她把自己接觸志願活動總結為“淋過雨,所以更想為別人橕傘”。1984年,蔣妙妙出生在安徽阜陽地區一個曾經極為貧困的村子。父親患有間歇性精神障礙,母親因絕望和看不到頭的窮日子遠走他鄉。為照顧生病的奶奶、守護風雨飄搖的家,她很早便開始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沒有把書讀下去,一直以來就是我的遺憾。”直到2010年,她在湖南工作時,在報紙上看到貴州的孩子因為貧困無法上學,輾轉聯系到當地,捐出了第一筆錢,“那應該是我走向公益的第一步。”隨後,她在天津定居,加入了很多公益組織,成為數千萬志願者成員之一。

  從“散戶”到“正規軍”,她走了五年時間。“我當時沒想過成立組織,只是誰需要幫助,我們便伸出援手。”轉機出現在2016年,當時她的朋友說想一起去看望老兵,不少志願者紛紛報名、統計老兵名錄,但最後並未成行。“我就決定了自己組建團隊,一定要把這次活動搞下去 。”後來,關愛抗戰老兵這項活動,也成了天津市西青區妙妙公益服務中心每年堅持著的公益活動。“因為當時幫我對接的朋友問我‘妙妙,你是做這一次,還是會一直堅持下去?要是就這一次我就不幫你聯系了。’這句話讓我決定言必信,行必果,這麼多年不管是薊州的,或是老家阜陽的抗戰老兵,每逢年節、老兵生日,我都會去。”

  同時,她在阜陽和天津也找到了不少需要資助的貧困學生,“我就是從這樣的家庭裡走出來的孩子,自卑、敏感、孤獨,我更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在她對接的一對一貧困學生救助計劃中,有的孩子考入了“985高校”,也有的讀了職業技術學校,未來打算在技術領域發光發熱,她也曾把外出打工的孩子勸回學校,目前在復讀繼續備戰高考,“對於這些孩子,也並非唯成績論,只要他們能夠成為品德好、對社會有用的人,那我們的捐助就是值得的。”

  做公益是會傳染的,她把自己稱為“愛的搬運工”,希望讓更多人成為愛的傳播者。2019年,王穩莊鎮的一個村莊實行村改居,“當時那裡鄰裡關系非常好,村民會幫孤老戶做飯、打掃衛生,甚至是交水費、買電。我就想要是能把這些人組建成團隊,叫做‘新農村好鄰居’就好了。”那時培養身邊鄰居當志願者的念頭,在蔣妙妙心裡冒了出來。隨後在張窩鎮、王穩莊鎮、津門湖街、赤龍南街等地一一鋪開。“我用的方法就是能讓老百姓有足夠的動力參與進來。”她特意開發了小程序,在“社區眼睛”板塊,每個鄰居都可以在裡面反映情況、報名參加活動,隨後獲得積分,兌換手機、音響、熱水壺、電飯煲等實實在在的家用電器,“這樣他們會逐漸養成習慣,成為社區裡的‘眼睛’。變‘輸血’為‘造血’,創新服務模式,讓更多人加入到志願服務行列,營造互幫、互助的社會氛圍。”她說志願服務,就像是社工站裡擺滿的絨花一樣,傳遞過程中也會“手有餘香”。(津雲新聞記者王敬怡)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