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如山——追記全國勞動模范、天津楷模金萬昆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張立平 徐雪霏 編輯:趙首蕊 2024-03-20 14:43:00

內容提要:2023年12月2日清晨,一位91歲的老人安靜地走了。寧河區蘆臺街他生前的住所擺滿了鮮花。不知是誰在他的遺像前獻上了三條活蹦亂跳的大鰱魚。人們說,如果沒有他,你我的餐桌上可能會少一條魚。

全國勞動模范、天津楷模金萬昆。 本報資料照片

天津北方網訊:2023年12月2日清晨,一位91歲的老人安靜地走了。

寧河區蘆臺街他生前的住所擺滿了鮮花。不知是誰在他的遺像前獻上了三條活蹦亂跳的大鰱魚。人們說,如果沒有他,你我的餐桌上可能會少一條魚。

碗中米、盤中鮮,他被喻為“水產界的袁隆平”。他是金萬昆,全國勞動模范、天津楷模、天津市換新水產良種場原場長。

人們聞訊從天南海北趕來,送金場長最後一程。來自各地的養殖戶含著淚說,金場長傾其一生培育出的11個國家審定水產新品種,讓他們捧上了“金飯碗”。

互聯網上寫滿了人們對這位老人的深切懷念——

“今天吃魚,為您送行。”

“誰說魚兒沒有眼淚,今天,它把悲傷融化在水裡。”

“感謝您魚爺爺!您的功績我們永遠不會忘!”

他這輩子很長,91歲仍然奮戰在一線,把一生都獻給了魚類遺傳育種事業;他這一輩子很短,短得都沒來得及走出那一畝方塘。工作人員回憶他最後的日子,驚訝地發現,他去年年初定下的42項科研項目,在他離世之前已經全部完成。

“咋說的就咋做。我照著我的入黨誓詞做!在入黨志願書裡,我清清楚楚寫著: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只要是活著,在停止呼吸的前一分鍾,也得要乾!”

他做到了!

他猶如一座山,沈默、堅定、有力量。這個擁有65年黨齡、36小時掃盲班“學歷”的老黨員,一輩子紮根百姓的育種科學家,用他的一生,踐行了最初的誓言。

一腔赤誠 初心不改

離世前他把場裡的規劃做到了2031年

他說:只要對國家有好處,咱就乾,拼命地乾

2023年8月25日9時,金萬昆被人攙扶著,准時出現在換新水產良種場,他強忍著病痛,主持召開了對該場自2019年以來進行的100多項雜交育種試驗成果總結的學術研討會。整整半天的會,他全程都在。

此前一天,他不容分說,硬是從醫院裡“跑”了出來。他是整個住院部最“不聽話”的病人。“我去去就回,就開一個小會……”金萬昆半倚在床上,雙手作揖,求大夫“網開一面”。

自從7月26日入院,他已經不是第一次“搞特殊”了。他每天打電話,場裡組長職位以上的職工都被他叫來過,進到病房就聽他講課、開會。因為要記錄的東西太多,他乾脆讓家人把他吃飯的單人圓桌拉到了病房裡,當作來訪職工的寫字臺。

“老爸,您這是在住院,該休息了!”大兒子金會彬實在沒忍住,勸他。

“魚爺爺,聽話,病好了纔能出去‘做魚’(育種)。”護士也不止一次進來提醒。

“我沒有多少時間了,還有很多事沒做。拼,恐怕也拼不出來了……”他聲音微弱,神情裡帶著懮傷。

人們何曾見過金萬昆如此落寞?那可是倔強了一輩子,帶著職工,從白手起家乾到國家級水產原種場,將全場魚苗年產量推上60億尾,解決了國內水產育種多項“卡脖子”難題、永不言敗的老場長啊!

跟了金萬昆20多年的徒弟、場工程師高永平不止一次聽他老人家講這樣的故事:1959年,作為換新漁業生產合作社社長,金萬昆被評為河北省勞動模范,上級獎勵了他3000尾魚苗。“是從長江撈上來的,領導讓我好好養,把南方的‘花’掐過來,在北方結‘果’。”

那時候,北方人吃魚全靠捕撈,哪有人會養魚?金萬昆捕魚是把好手,養魚這是頭一遭。但憑著一步步精心摸索,兩年後,小魚苗居然長成了大魚,有的還孵化出了小魚。

“南魚北養”奇跡般成功。

“你光養魚不行,還得‘做魚’!”原國家水產部領導來到換新對金萬昆寄予厚望。

“我哪懂?”

“不光你不懂,大家都不懂。正因為不懂,你纔得乾。沒有人乾,中國的水產還要不要?中國的水產要發展,最大的問題是種的問題。這是黨交給你的任務。”

“中!乾!”金萬昆深受鼓舞和震動,一口應了下來,這一應,就是一輩子。

可是他只是個漁民,36小時掃盲班的“學歷”,斗大的字不識一昇。組織派他去江蘇學習孵化技術,看著滿屋子的行家裡手,他躲在一個角落裡。老師講“絨毛膜激素”,他聽不懂,在本子上把“絨毛膜”記成“毛媽媽”。這何止是學習孵化技術,他這是從漢語拼音、查字典一點點學起,向中國育種科學高峰發起了衝鋒。

幾十年下來,他不知疲倦,字典翻爛了一本又一本,資料被勾畫了一遍又一遍,問題請教了一人又一人。辦公室工作人員劉金講了一個細節,“他老人家胸口有一道長長的黑印,那是他長期伏案寫字、讀書,胸口在寫字臺邊卡出來的痕跡,時間長了,就成了一道厚厚的黑繭。”

幾十年堅持不懈的學習,把別人睡覺的時間用來“開夜車”,那個終年在水上漂泊、不得靠岸的“小金子”,在黨的培育下,從捕魚到養魚再到育種,直至發表69篇學術論文、出版了5部專著,被譽為“北方家魚人繁孵化成功第一人”。

“是黨讓我有了一個穩定的家,現在國家需要魚種,只要對國家有好處,咱就乾,拼命地乾。”這是金萬昆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他可真是拼了命。場黨支部書記孫傑是見識過的。

每年四、五月份是場裡最忙的繁殖季,幾十年了,都是場長帶頭,全體職工吃住在場。用場長的話說,“這就是在戰斗!”

去年三月底一次全場安全生產大會後,他對大家說:“在9號車間給我支張床,我就睡在那兒,我老了,跟你們跑不動了。”“您歇著,就在後方坐鎮……”

“沒商量!這是命令!”金萬昆態度堅決,職工們的眼睛紅紅的。

北方春天的夜晚是寒冷的,加上濃重的水汽,車間裡寒涼逼人。金萬昆穿著軍大衣,像一個大將軍,永遠衝在最前面,指揮調度著幾個車間不同工種的生產流程,職工們乾得熱火朝天,緊密配合、無縫對接。

“場長,您上樓睡會兒吧!”孫傑和同事們幾次在繁育間隙過來勸他。“這正打仗呢!打仗能睡覺嗎?”職工們幾次碰壁,沒人敢再勸。連續兩個月,金萬昆都睡在車間的小床上,一忙就到深夜12時,早上4時多就起來,中間稍有一點兒動靜,他就驚醒,生怕關鍵時刻出了什麼紕漏。

但是職工們不約而同地發現,金萬昆的精神頭大不如以前了,他時常顯得很疲憊,大部分時間不願高聲說話。其實,那個時候,他已經病了,人們發現,他的消化能力似乎出了問題,他的家人為他備上了嬰兒米粉。

“要是有機會,我想再做6條魚。”“這瓶藥給8號車間,量不能大。”“這些飼料,兩個池子的魚夠了。”“給老百姓做一輩子魚,我做到了。”……

最後的日子,時而清醒,時而昏迷,誰也不知道他內心深處經歷了怎樣的不捨。但人們知道的是,在入院之前,他把這些年他成功繁育的100多種子代,完整地交到了場裡年輕一代的手上;他把場裡的發展規劃,默默地做到了2031年。“你們接著乾,多做魚!”

矢志不渝 永不停歇

你做的魚比材料上寫得好

他說: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纔可以吃喝不愁

在業內,金萬昆是個傳奇。

傳奇背後,是他不斷超越、永不停歇的追求與奮斗,是他畢生對培育“一粒種”近乎吹毛求疵的嚴謹,以及對大國種業深沈的熱愛。

他帶領的換新,從人數上看,是個只有60多人的小場,但在生產能力和創新水平上,在全國卻是響當當的龍頭——

這裡是全國第一家設在企業裡的國家級鯉鯽魚遺傳育種中心;10項新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他們用20年的時間,改寫了鯉魚和鯽魚屬間雜交子代不育的遺傳學理論;對於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來說,能有三四個新品種就很值得驕傲了,而換新共培育出11個經國家審定的水產新品種,其中5個為農業部首推的全國漁業主導品種。

搞育種搞了幾十年,換新創下的第一、首次數都數不清。每一個新品種的誕生,金萬昆都傾注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例如鰱魚,一條鰱魚選育成功要經過6代、30年的時間。金萬昆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成功選育第一代,之後又經過幾代篩選,鰱魚品質有了進一步提高,大家都認為可以了,但他總是覺得差那麼點“火候”。此後的40多年,他不斷對鰱魚進行“昇級”,直到2010年,“津鰱”通過國家審定。

記得那一年,國家審定新品種時,農業部聘請的院士、專家都來了,現場實地評定,看著打撈上來的魚,一位院士由衷地說:“你做的魚,比你材料上寫得好!”不久後,“津鰱”通過了國家審定,金萬昆得知這個消息時,激動地流下了眼淚。“這魚味美價廉,老百姓愛吃!愛吃,咱就得做好!”

40多年、接近半個世紀,他把這條魚做出來了,人生有幾個40年?“育種,是個受罪的事。”乾了一輩子,金萬昆由衷地說。每年育種季,時常是連續多天不眠不休,多少次一池子魚苗全都死了,就抽乾了水從頭再來。

一條魚要實現批量生產,至少要保存1萬條種魚,而這1萬條種魚是以萬分之零點五的比例,從數以億計的“魚海”裡一條一條挑選出來的,每一條他都要親自經手、親自篩選。他是用一輩子的時間和心血來做的。苦是真的苦,但他從來沒服過輸。

“我是漁民出身,任何時候不能丟了漁民乘風破浪的血性。”金萬昆很著急,因為他知道,一些重大養殖品種仍在“卡脖子”,只有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裡,老百姓纔可以吃喝不愁。

徒弟高永平最清楚,在金萬昆的世界裡,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育種。除了外出開會,他走出家門的目的地,永遠只是“去場裡”。離家只有100米的商廈他沒去過,聽說光明橋修得很漂亮,他也沒空去看。在金萬昆86歲那年,還像個小伙子似的,跟他們一起在水裡一站就是幾個小時。3米深的魚池,中間只有40厘米寬的狹窄過道,前兩年他還天天走上去親自查看生產情況。

他常說,育種就是這樣,想舒舒服服的,就別乾這一行。

中華胭脂魚是原產於長江流域的國家二級水生野生保護動物。多年來,這種魚只在南方有少量的人工繁殖。“咱把胭脂魚給它普及嘍,它不就不瀕危了嘛!”金萬昆引進了胭脂魚的親本,看著眼前體色鮮艷、自由游弋的魚兒,大家面面相覷。“這魚咱見都沒見過,想育種,難!”“沒有困難,要我們乾什麼!”金萬昆話音落地,沒人敢接。

為了攻破胭脂魚在北方地區的人繁育種關鍵技術,金萬昆找來學習資料,邊學邊劃重點。第一遍是黑筆,第二遍是藍筆,第三遍是紅筆。從最基本的生物學性狀開始,直到它喜歡吃什麼食、生長發育有什麼特點、卵是什麼樣的、孵化時有什麼注意事項,方方面面,他一字一句地總結整理了2.4萬字的學習筆記,打印出來發給全場職工集體學習。

場裡的職工開玩笑說,在換新上班,既是職工又是學生。不僅有集體學習,還有“家庭作業”,轉天場長還會出題考試,答不上來的,免不了“挨呲兒”,沒過關的,繼續學習、再次考試,直到全場每一個職工都掌握為止。

場長先學——職工再學——考試測驗——生產運用——事後總結。每一個新品種、新技術,都是這麼一點點“磨”出來的。

“咱做的是‘種’,最源頭的事兒,馬虎不得!這是水產事業的地基,地基不牢,地動山搖啊!”金萬昆總跟大伙兒這麼說。

突破的事兒、創新的事兒,換新每天都在做,難題隨時都會出現。而在金萬昆眼裡,遇到難題就意味著一個新的躍昇可能就要來了。

大家最難忘的一幕就是:那年臘月,冷得出奇。胭脂魚的繁殖與其他品種不同,沒有現成的孵化設備。“咱自己弄!”披上軍大衣,場長帶著大伙兒,在偌大的車間裡,凍得手腳抽筋,沒黑沒白地乾。池子裡的水冷得紮人,他不管,畫圖、出模具、制作,反反復復試驗,最後,終於做出240套孵化設備,既能確保魚卵成活率,又能實現批量孵化,這是市場上買不到的、獨一無二的設備。他說,育種就是在不斷突破,做別人都能做的,就永遠不會有大突破、大成功!

終於,在2015年,這一長江瀕危物種在換新人工繁育成功,填補了北方地區人繁育種空白,實現了批量化生產推廣。去年,該場胭脂魚的產量更是達到了500萬尾,大部分銷往南方。最有意義的是,胭脂魚的大量繁育使得這一珍稀物種得到了保護和增殖。

躬身為民 永葆本色

育好苗,做好人

他說:養殖戶不掙錢,老百姓不說好,換新就是蓋成金鑾殿又有什麼用

在水產界,提起換新的魚苗,都說是響當當的好苗。

什麼樣的苗稱得上是好苗?幾十年下來,金萬昆總結,養魚的人說“好養”、賣魚的人說“好賣”、吃魚的人說“好吃”。

來換新買魚苗的養殖戶中,有一半是老客戶,幾十年都在這兒買魚苗,自己乾不動了,就讓兒子、孫子過來。養殖戶們說:“乾了這麼多年,我們太清楚誰是只想掙我們的錢,誰是真心為我們著想。換新,苗好!金場長,人好!”

養殖戶劉維民與金萬昆是忘年之交,他們相識近30年,得知金萬昆去世,他驅車7個小時,從沈陽趕到天津,無論如何,他都要去送老人家最後一程。

回憶起第一次來換新,那時候換新還是一個由磚廠改造而來的小魚場。劉維民正在為尋找抗寒性、抗病性更好的品種而心焦。金萬昆給劉維民看了一個新品種,“你試試這個——框鏡鯉,我們新育成的。”劉維民帶著這種魚回到沈陽,果然,框鏡鯉表現很好。後來,在金萬昆的指導下,劉維民進行進一步選育孵化,直到現在,這種魚在東北依然十分受歡迎。

“這些年,每次遇到難題,都向金場長討教,他從來都是毫無保留。”現在,劉維民的養殖場被評選為省級水產良種場,他說,這一切都離不開金場長的支持。

讓養魚人永遠有飯吃,讓老百姓永遠有魚吃,金萬昆想了一輩子,乾了一輩子,付出了一輩子。

“在我最困難的時候,金場長拉了我一把。”武清區的張寶養了27年魚,在第10個年頭魚場就要橕不下去的時候,他認識了金萬昆。

“摸不著門道,一年下來辛辛苦苦掙的錢都用來給魚看病了。”見到金萬昆的那一刻,張寶像抓到了救命稻草。“我這兒有剛培育出來的新品種,這個津新烏鯽我們搞了18年,你願意養養試試嗎?”金萬昆詳細地給張寶講解了魚的習性,以及該如何喂養,並叮囑職工要時常與張寶聯系,幫他解決養魚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張寶如獲至寶,帶回自己的場裡精心喂養。這魚“皮實”、味道還好,第二年投放市場大受消費者歡迎,這讓張寶一下子就把過去幾年的損失都掙回來了。

張寶帶著禮物去感謝金萬昆,金萬昆說:“你養魚不容易,這些東西都帶回去,以後有什麼困難隨時來找我。”張寶熱淚盈眶,從那以後,他將自己的魚場命名為“向新養殖專業合作社”。“新”,是“換新”的“新”。

2008年,水產行業進入低谷,很多養殖戶因為資金鏈斷裂,紛紛退出水產市場。劉風澤是換新的老客戶,那年他也產生了放棄的念頭。

“金老,我可能乾不下去了,這是我最後一年來找您買魚苗了。”劉風澤低著頭說。

“小劉啊,人生哪有一直向上走的,偶爾也會有摔跟頭的時候,你看我就摔過不少跟頭。想當初換新剛建成的時候,地方小,設備也舊,我辛辛苦苦養的魚全死了。當時坐在魚池邊,看著那些魚,我心疼啊,止不住地流眼淚,可又能怎麼辦呢?只能從頭再來。老百姓要吃魚,咱就得養魚,都不養了,那老百姓吃什麼啊。”

聽了金萬昆的話,劉風澤又有了勇氣。為了讓劉風澤更好地學習養魚技術,金萬昆安排他在場裡擔任了一年的銷售經理,手把手教他如何養魚、如何拓寬市場。

與張寶、劉風澤有類似經歷的養殖戶不在少數,只要找到金萬昆,他從沒有一個“不”字。遇到經濟上有困難的養殖戶,沒錢買魚苗,就先拿去養,掙錢了,再來買。有職工說,咱這麼乾下去不都賠了嗎?他卻說:“寧可咱自己吃點虧,也不能讓養殖戶沒飯吃。養殖戶不掙錢,老百姓不說好,換新就是蓋成金鑾殿又有什麼用?”

金萬昆常說,老百姓養魚不容易,賣魚苗是個良心活。近10年,換新的魚苗年均銷售30億尾,累計推廣輻射到全國30個省區市,年推廣養殖面積290多萬畝,養殖效益360多億元,帶動5萬多人就業。“換新的魚苗價格永遠是公開透明的,20多年了,沒漲過價。”養殖戶們說。

去年6月19日,91歲的金萬昆被授予“天津楷模”榮譽稱號。之後,場裡召開了一個座談會,他邀請一些養殖戶過來,在職工的攙扶下,他給養殖戶們深深地鞠了一躬。“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養魚‘做魚’一輩子,就是為了信守對黨的那份承諾,請大家以後繼續支持換新,我們做好魚,你們賣好魚,讓老百姓有魚吃……”

後記:

大兒子金會彬在送走老父親之後,深深地自責。他說,在父親離世前的幾天,要求最後一次去趟場裡,他沒有帶父親去。金會彬時不時自問:“臨走沒去看一眼,老爺子會不會有遺憾?可那時候,他渾身插著六七根管子,看得人心疼啊!”

金會彬記得,父親最常跟他們姐弟四人說的一句話就是:“我是在一條破漁船上出生的,就一‘魚花子(打魚的)’,是黨信任我、培養我,沒有共產黨,哪有我的今天?”為了這份恩情,他從一塊荒地起步,挖魚塘、修小馬路、建孵化池,忙了一年又一年,一直忙到生命的盡頭。

金會彬說,在父親的追悼會上,全國各地近百名養殖戶前來送行,作為後輩,那一天他和他的家人收到了無數的感謝,大家不停地講述著金場長當年曾對他們有過多麼重要的幫助。“世界上沒有多少父親能夠做到像他這樣,離世之後,他的家人能收到世人如此多的認可與尊重,這是他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禮物。”

如今,金會彬的兒子金華,已經從天津農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回到家鄉成為換新一名年輕的技術人員。這是金萬昆生前感到最自豪的一件事,他曾對金華說:“臭小子,好好乾!你有文化,懂得多,爺爺給你當助手!”(津雲新聞編輯靳永鋒)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