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老街串起城市記憶 探尋天津古文化街的民俗密碼

掃碼閱讀手機版

來源: 天津日報 作者:廖晨霞 胡凌雲 編輯:靳永鋒 2024-04-19 08:02:00

內容提要:4月27日至5月5日,首屆天津古文化街民俗文化旅游節將在這裡舉行,這塊城市文化脈絡中的璀璨瑰寶將再次以其旺盛的人氣和持久的魅力令人驚艷。

古文化街每天都要迎來五湖四海的游人。 本報記者 胡凌雲 攝

天津北方網訊:歷史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守護城市的歷史文化,就是守護城市的生命力。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推動文化傳承發展上善作善成,本報今起推出“文化中國行”專欄。專欄以“津沽篇·探古問津”“津沽篇·老城新韻”“津沽篇·津味非遺”“津沽篇·津彩四季”四個版塊,開啟一場行走在時空深處的“City Walk(城市漫步)”,全面展現精彩紛呈的津派文化,充分反映天津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和創新經驗。您可以跟隨我們記者的腳步,探訪古建築、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了解考古發掘、文物保護、非遺傳承,“打卡”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城市新空間,在四時風景中,遇見有著萬年人文史、千年文明史、六百年建城史的大美天津。

“以往古文化街都是年節游人多,今年不一樣了,每天都有各地的游人,‘五一’假期就更不用說了,我們得把貨備充足了。”距離“五一”假期還有十幾天,古文化街上的商戶都已經忙碌了起來,備貨、裝飾店面、准備假期活動。

4月27日至5月5日,首屆天津古文化街民俗文化旅游節將在這裡舉行,這塊城市文化脈絡中的璀璨瑰寶將再次以其旺盛的人氣和持久的魅力令人驚艷。

於1986年元旦建成開業的天津古文化街位於南開區東北隅,海河西岸,北起老鐵橋大街、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是津門十景之一的5A級景區。除位於全街中心的天後宮(媽祖廟)外,這裡還擁有距今六百年、天津最大的道教建築玉皇閣,最具天津特色的四合院群落通慶裡和中西合璧的天津八大家之一的劉家大院。

在“泥人張世家”,游客黃女士和意大利籍丈夫艾利克斯對一座彩塑的孔子像贊嘆不已。黃女士告訴記者,艾利克斯非常喜歡中國傳統文化,這次趁著回國探親,特意來天津游玩。艾利克斯開心地說:“這個彩塑作品很漂亮、很特別,通過這些塑像可以了解中國文化,我已經愛上中國、愛上天津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泥人張世家”第六代傳人張宇告訴記者:“除了天津本地的顧客以外,來自京冀的游客也佔到了一定比例,很多游客都是從北京、石家莊、唐山等地慕名而來。考慮到不同客群的喜好和需求,店內既有數百元的親民價格產品,也有中高檔的品類,每類作品銷量都很不錯。”通慶裡的泥人張美術館創新推出了研學項目“戀上雕刻時光”,游客可體驗泥塑創作,近距離感受兩百年世家文化。目前已經有很多人預約報名。

歲時節日、人生禮儀、衣著服飾、商業貿易、游藝競技、津門遺珍……位於古文化街的天津民俗博物館裡,保留了天後宮大殿及前殿的塑像,還征集了民俗文物兩千餘件,生動復原了“老輩兒”天津人最地道的生活樣式;

聯昇齋刺繡藝術博物館的館藏作品栩栩如生,刺繡藝術家現場展示,妙手天成的技藝讓游客贊嘆不已;食有“狗不理”“耳朵眼兒”“十八街”,藥有益德成聞藥、達仁堂,還有海鷗、郁美淨等,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裡,天津品牌碩果累累……一條老街儼然一座博物館矩陣,串起天津歷史和城市記憶,留存了城市最醇厚濃郁的文化底色。

“猜謎、‘打卡’、蓋章,還可以在游神活動中和財神互動‘逗哏兒’,鼓樓敲鼓納吉……太有意思了。”入夜,古文化街燈火輝煌,天後宮裡熱鬧非凡,來自北京的游客陳靜身著漢服,正在和小伙伴體驗“天後宮福緣夜”的游樂項目。“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城”,道出了媽祖文化與天津城之間緊密的精神血緣關系。南開區古文化街管理委員會與南開大學天津校友會合作,共同開發了“天後宮福緣夜”沈浸式夜游項目。“津味民俗游園會‘天後宮福緣夜’創新探索了文化傳播新路徑,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有趣的方式,讓更多的年輕人在具有七百多年歷史的天後宮古建築群中進行沈浸式體驗,從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非凡魅力。”項目負責人屠金歌介紹。

“農歷三月二十三是慶祝媽祖誕辰的中國傳統節日,今年恰逢‘五一’假期。在這個民間傳統節日裡,天後宮內外將上演4道國家級非遺、1道市級非遺花會,中午在天後宮內向游客發放吉祥壽面,展現具有鮮明天津城市特色的媽祖文化。”南開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王敬介紹,在首屆天津古文化街民俗文化旅游節期間,還將舉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津皇會活化展演,來自京津冀三地的花會隊伍,將環繞古文化街巡演,復現天津老城民俗文化,“屆時,杠箱、法鼓、獅子、跨鼓、竹馬、中幡、高蹺等藝術表演將為游客提供沈浸式體驗場景,讓‘活’起來的非遺項目走上街頭,走向游客。”

“天津是一座文化底蘊豐厚的城市,古文化街地處天津的發祥地,古建築在文旅場景營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南開大學旅游與服務學院院長徐虹表示,“經過了歷史長河的洗禮,我們既要維護保護好建築本身的形態,讓人感受到歷史的積淀,又要把建築載體上承載的文化展現出來,要做好古建築的活化利用,通過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交互,傳達天津優秀的民俗文化,為游客提供更豐富、更有價值的旅游體驗。”(津雲新聞編輯靳永鋒)

下載津雲客戶端關注更多精彩

推薦新聞

關於北方網 | 廣告服務 | 誠聘英纔 | 聯系我們 | 網站律師 | 設為首頁 | 關於小狼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2-23602087 | 舉報郵箱:jubao@staff.enorth.cn | 舉報平臺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津B2-20000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20509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12120170001津公網安備 120100020000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