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熟泥在手中捏、擠、拉、抻,配合工具搓、拍、壓、滾,雖然手法笨拙,在老師傅的手把手指導下,一個拙朴卻也別有意趣的泥娃娃慢慢變得有模有樣……在古文化街通慶裡胡同內的泥人張美術館“戀上雕刻時光”體驗課堂上,市民張先生親手體驗泥塑創作,近距離感受兩百年世家文化。
這是泥人張世家在周末新推出的研習項目。課程分為泥塑基礎與創意啟動、泥塑進階與創意發揮兩階段課程,還在試驗階段已經有很多傳統文化喜好者報名參加。最近,泥人張美術館也在工作日免費開放,敞開大門,讓更多人走進泥塑藝術,愛上傳統文化。
創新,對泥人張來說,從來不是難題。早年,創始人張明山就敏銳地將當時的風土人情藝術地再現出來,其作品題材廣泛,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既有對我國古代泥塑優秀傳統的傳承創新,更為中國泥塑作品從佛殿神堂步入尋常百姓家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有力的動力引擎,創新精神始終貫穿在泥人張世家傳承的始終。以泥人張技藝傳承難點的泥塑色彩為例,過去的顏料,暴曬容易開裂,時間長了還容易褪色,怎麼既保證色彩的老味道,還能解決這些問題?天津泥人張世家第六代傳承人張宇開始了對顏色的探索。通過科技手段,在礦物質顏料中加入新材料,讓色彩穩定性更好,每一件作品都要經歷幾十遍到上百遍的上色,經過改良創新的顏色,即使輕微褪色也能保留基底韻味。
“要熱情擁抱新技術,使之為你所用,而不是視之為洪水猛獸。”張宇說。為此,他在3D打印剛剛興起時就自學了相關技術,並應用到彩塑作品的保護和陳列中。他帶領團隊裡的年輕人學習攝影技術,研究視頻拍攝、剪輯、制作,探索小程序、公眾號;“泥人張世家”的品牌形象廣告亮相南京路繁華路段,主打年輕化時尚感……“觸電”讓老品牌煥新如虎添翼。
對老字號來說,創新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兩者既是互補,也是相輔相成,這樣纔能形成一種新的、立於當代的藝術語言。
在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海河中學、香山道小學……10年間,張宇把泥人張傳習室開進大中小學校園。“我們去年在天津大學、同濟大學開展了校園展覽活動,今年計劃走進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和四川大學。越來越多的青年和外國友人加入進來,動手‘觸摸’泥人張的彩塑藝術。”張宇表示,“10年下來,已有4000多人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
“這是文化發展最好的年代,只要你有好產品、好作品、好創意,就一定有好的生產方式和經營地點,顧客也會為好作品買單。”繼創新銷售方式把藝術品專賣店開進天津海信廣場之後,前不久,張宇從南方采風兼考察市場歸來,准備拓展外地市場,並在日本選址開店,“100年前,我們的作品主要出口歐美和日本,有自己的代理商,在日本有泥人張的博物館。我希望我們的文化在國際上更有影響力。”(津雲新聞編輯孫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