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北方網訊:大量采用榫卯結構、工藝要求細微處達到0.5毫米、復雜船只構件可達到數萬個的郭氏古船模復制手工制作技藝,采取寫實手法押繪、圖案達到逼真傳神效果的郭氏葫蘆及配飾制作技藝,郭銳作為一項市級非遺項目和一項紅橋區非遺項目的第三代傳承人,從事工藝美術40餘年,熟練掌握兩種非遺項目的多種技法,作品題材新穎、雕刻傳神、創意獨特、不拘一格,同時他還創建金郭文化藝術工作室,培養後輩新人。
兩種非遺傳承百年
郭銳的工作室內擺放著他用三年時間復制出的英國皇家海軍兵艦潘多拉號模型。古船模長2.6米,高2.15米,三層艙體相互通聯。郭銳介紹道,制作該船模需要手工打磨出650片長100毫米、寬15毫米、厚1.5毫米的船底銅板,並以10400個直徑1毫米的鉚釘加固。由於上釘需一次成型,必須嚴格控制誤差,操作難度極高。船體上的船頭女神雕塑、船尾客艙及圍欄、可移動火炮等幾百個尺寸不一造型各異的船體組件,都是手工雕刻打磨而成。在玻璃櫃中,擺放著多個郭銳制作的葫蘆及配飾作品,這些作品獲得了包括《百鶴金鼎獎》和《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在內的多項榮譽。
在郭銳的記憶中,這兩項非遺技藝都屬於家族傳承,傳到他這裡已經是第三代了。《郭氏古船模復制手工制作技藝》創建於1915年,而《郭氏葫蘆及配飾制作技藝》始於1916年。
郭銳從父親口中得知,郭銳的爺爺從小酷愛帆船,擅木作雕刻,後來爺爺開始研究制作古代漁船模型並逐漸發展制作出工藝更加復雜的古帆船模型。到了父親這代,不僅自幼跟隨爺爺學習古船模型制作,後獨立設廠,專業進行古船模型制作。這項技藝是以真船同質材料為原料的傳統復制手工技藝。制作原料包括木料、布料、線繩、金屬、油漆等十餘種材質,工藝涉及放樣、木作、竹編、漂染、縫紉、雕刻、繪畫、上漆等多門工種。
葫蘆及配飾制作技藝采取寫實效果極強的押繪工藝手法壓制葫蘆表面圖案,並設計裝配手工制作的精美配飾,形成完整器。押花材料以天然葫蘆為主材,在葫蘆表面采取畫、劃、押、趕、擠、按等多種工藝技法押繪,配飾制作原料包括竹、木、牙、角、玉石等多種材質,以素活、浮雕、圓雕、透雕等雕刻技法精雕而成。
這兩項非遺,因其制作材料和工藝的多樣性,要求傳承人需熟知多種原材料質地並掌握數個領域的工藝技巧。所以,看似毫無關系的兩種非遺技藝,其內涵和技術原理是相通的。
上小學前,郭銳就在父輩的指導下開始做一些小的物品模型,在這個過程裡接觸了很多制作工具。同時,他還學習基礎繪畫和簡單的泥塑、雕刻等,對以後熟練掌握這兩門技藝有很大的幫助。郭銳說,由於小時候沒有什麼玩具,每當看到父親做東西,自己心裡就非常興奮,想去嘗試一下。由於當年使用大塊的木料成本高,郭銳就用木材的下腳料來練習。
當郭銳使用下腳料做的東西有點起色,父親就開始進一步指點郭銳。比如,父親在看到郭銳使用刀具削木頭不規范時,就會告訴他怎麼使用刀,然後再怎麼磨刀,而且還要從削鉛筆開始練習。受父輩的影響,郭銳現在教學生時,也是先讓學生練習削鉛筆。由於學習雕刻不僅要學畫、使用各種刀具,而且還需要學習上色和打磨拋光等,使用的工具也逐漸多起來,郭銳覺得,正是因為學的技藝和使用的工具較為全面,這也為日後熟練掌握兩門技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兩種技藝相互貫通
作為掌握兩種非遺技藝的傳承人,郭銳覺得,古船模復制的這門技藝,制作起來需要更大一點的場地,對制作者體力要求也更高,表現力也會更強一些。葫蘆及配飾這門技藝,工作環境比較乾淨,也沒有不好的氣味,但葫蘆制作風險性也大,需要心更細更靜。所以通常他是交替來進行兩項非遺創作的,比如說在給古船模繪圖的時候,如果怎麼也想不明白其中結構,資料也暫時找不著,沒辦法那就只能等,或者做船模累了的時候,這時郭銳就會去做葫蘆。由於制作葫蘆會靜心,他很享受這個過程。再比如,葫蘆押花的時候也會遇到瓶頸,因為這個工藝需要針對葫蘆的不同皮質進行設計制作,在設計遇到問題時,郭銳會把葫蘆先撂下,先把配飾做了,換換腦子。
談到兩種非遺的工藝異同,郭銳說:“兩種技藝都屬於工藝美術,只不過在形式、表現力、材料和歷史價值上有所不同。葫蘆及配飾的技藝大約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古船模制作技藝的歷史要更長一些。”
郭銳介紹,古船模復制手工制作技藝主要以木材、金屬為主,布料為輔,是以還原古艦船形態並結合古代制作工藝形成的傳統手工技藝。這項技藝大量采用榫卯結構,工藝要求細微處達到0.5毫米,復雜船只構件可達到數萬個。同時,在設計和工藝制作上要求還原古艦船精准度高、工藝制作精益求精,達到逼真傳神的效果。因為難度高、耗時長,常常一艘艦船制作需要幾年的時間纔能完成。而葫蘆及配飾制作技藝主要采取寫實效果極強的押繪工藝手法,押制葫蘆表面圖案並設計裝配手工制作的精美配飾。同樣是在設計和工藝制作上要求“寫實”“逼真傳神”,因此制作一件優秀的葫蘆藝術品也需要很長時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面對兩種技藝的傳承,郭銳表示,兩種技藝的傳承方式沒有什麼區別,甚至都是一起傳承的,但對於傳承人來說是有區別的,有的孩子喜歡葫蘆,有的孩子喜歡古船模型。“我從不要求我的徒弟,把我的兩門手藝都學會,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我是有先天優勢,從家族傳承下來,從幾歲就開始接觸這兩門技藝到現如今。我的徒弟年齡都不一樣,讓他們每個人都學兩門不太可能。所以說,只要你有一些繪畫基礎,然後你有悟性,都可以學習,喜歡哪門就學哪門。”
目前,郭銳的兒子已經成為這兩項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郭銳還有一名徒弟和幾十名學生。郭銳介紹,現如今他們每周到丁字沽小學、河北工大附小授課,推廣非遺和傳統文化。郭銳還創建了金郭文化藝術工作室並准備籌建個人藝術館,他希望在這個館內進行操作展示、培訓,方便更多的人來參觀,讓更多人對這些非遺技藝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