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北方網訊: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迎接這一節日到來,天津大學馮驥纔文學藝術研究院的師生們日前與院長馮驥纔共聚一堂,展開了一場關於非遺學這門田野科學的座談交流,結合學院優秀學生張宗建新近出版的《鄉野拾遺:曹州木版年畫見聞志》,馮驥纔鼓勵大家,『熱愛之中纔能產生責任。熱愛非遺纔能進入非遺學,有文化責任纔能學好非遺學。』
2022年,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碩士研究生入學天大馮研院。學生們以熱愛為起點,真正走進非遺學,在祖國的山河大地和田野中,為保護和傳承瀕危的民間文化奮力學習、工作著。大家由此匯集了田野一線的感悟,在這次師生座談會上與馮驥纔分享和請教。現場,四位來自非遺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碩士研究生代表,以及非遺方向博士研究生代表,圍繞傳承人的代際傳承問題、田野實踐中的經驗與反思、非遺如何走進大眾生活以及年畫研究未來的學術取向等問題與馮驥纔進行探討。在聆聽了學生們的發言後,馮驥纔表示十分欣慰,他高興的是大家在入學後,對文化命運的深切關注與思考,已深深融入日常學習生活當中。
馮驥纔結合自身關於非遺學基礎理論與教學方法的思考,回應大家關於非遺學田野問題的關切。他指出,非遺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其學術內涵『深不見底,浩無際涯』,足夠橕得起其作為一門『學』的學問。面對燦若繁星的非遺事象,如何認識並科學地對其進行保護與傳承,馮驥纔說:『還是要有非遺學的支橕,還是要把最基本的元理論弄清楚。』他鼓勵大家一定要深入文化現場,『到了文化第一線,我們纔知道我們文化面臨的問題。我們做文化遺產工作的,就是要告知公眾,喚起民眾的自信和自覺,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的義務。』馮驥纔認為,非遺學有五個關注點,分別為地域性、審美個性、傳承人、技藝以及活態,這是非遺學區別於民俗學田野調查的突出特性。『非遺學是一門前程遠大的學問,但它現在還身處少年,需要不斷地討論、不斷地研究。』
馮驥纔還向大家指出了博物館的重要性,認為大學博物館是現代高校發揮知識的研究、傳播和存錄功能的重要文化空間,希望大家在博物館裡多學多看,開闊視野增長本領。天津大學馮驥纔博物館建設工程已啟動,待明年天津大學建校130周年之際,將向大家敞開懷抱。對此馮驥纔講:『我們的博物館是一座全新的非遺博物館,建成後將與非遺學教研緊密結合,會成為大家在其中學習的生動課堂。』(津雲新聞編輯劉穎)









